书城经济强国之路20年
8987500000033

第33章 卫生事业成就斐然

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救死扶伤、造福人民的崇高事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必须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和关心下,卫生部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增强了卫生机构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大发展。

一、医疗卫生整体力量大大增强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卫生体制僵化等一系列原因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1978年,全国卫生机构数17万个,医疗卫生院床位186万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9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每千人口医生数1.1人。这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经济、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卫生事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卫生系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在发展全民、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允许个人开业行医。大大促进了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截至1997年末,我国卫生机构已达32万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9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40万人,每千人口医生数1.7人。现已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

我国城市医院已具有一定规模,医疗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大中城市,除普遍设有市、区级医院外,还设有街道医院、门诊部和街道居委会的群防站、红十字卫生站等基层组织,在企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也设有医院、卫生室等。

在广大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也较迅速,到1997年底,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50000多个,床位7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98万人。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差距,巩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改善农民卫生条件,20年来,卫生部门一直把农村的卫生工作当做重点来抓。在资金投入、医疗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卫生部又多次组织卫生医疗下乡活动,开展了对口援助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全国卫生系统就有1.1万多支医疗队17万人次医务人员下乡,向农村赠送设备1.9万台(套),总价值达4000万元,培训基层卫生人员22.2万人次,诊断病人587.2万人次。目前已建立对口支援的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含城乡双方)达9375个。卫生医疗下乡活动和对口援助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受到了广大乡亲们的欢迎和好评。

二、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成绩显著

2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大规模开展疾病防治工作。

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下降。霍乱、鼠疫、肝炎、出血热、结核病、黑热病、丝虫病等烈性传染病基本被消灭;血吸虫病、疟疾、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流行被控制。为了消灭“脊灰”,近年先后开展了多轮全国性的强化免疫活动,数亿人次的适龄儿童口服了疫苗,全国建立了有效的AFP监测系统和脊髓灰质炎实验网。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截至1997年10月,我国已连续3年未发生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一年中也未发生大规模血吸虫病例。此外,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等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职业病防治、食品卫生和卫生饮水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卫生部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对防治职业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颁布实行,使食品卫生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一年一度的食品卫生检查工作大大促进了食品卫生合格率的提高。到2000年,我国的食品卫生合格率预计将达到88%。农村推行了改水工作,农村居民饮水工作逐步加强。目前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90%左右。1997年底,开始实行的第三期世界银行贷款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由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40个贫困县执行,总投资为11.6亿元人民币,预计将有460万居民直接受益。此外,农村的厕所条件、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得以普及,推进健康教育、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更加深入。

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的健康,妇幼保健工作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全国共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3263所。5900所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成为爱婴医院。4000多所乡镇卫生院成为爱婴卫生院,全国已有妇幼卫生专业人员60多万名。全国城乡基本形成了三级妇幼卫生工作网,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妇幼卫生专业队伍系统地开展孕产期、儿童保健服务。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中98%、农村中70%的孕产妇能得到产前检查。城市和农村孕妇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71.7%和41.2%;新生法接生率达84.1%;孕产妇死亡率已由1949年的1500八0万下降到60/10万左右,已婚妇女避孕率达83.4%。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87%。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开展优良的妇幼卫生服务。

近年,我国陆续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对保护妇女儿童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国的妇幼保健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三、医学科研,成果颇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科研工作坚持为防病治病服务,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作为研究重点,取得了丰硕成果。1979年,我国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获得美国癌症研究所授予的“早治早愈”金奖。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成功,1981年获得了国际沙眼防治协会授予的金质奖章和奖金。全手指缺失再造技术、血源乙肝疫苗的研制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湿润暴露法治疗烧伤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八五”期间,我国又开展了“重大疾病防治研究”、“节育技术和优生优育”、“新型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开发”、“中医中药”等9个重大项目共262个专题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专题通过验收,成果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早期食道癌的识别、诊断和治疗研究以及食道癌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工作,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食道癌的诊治已接近总体突破。我国首创的“聚氨酯栓堵术”男性节育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功地研制了“奥美抗唑”、“地塞米松”等一批新药和“新型呼吸麻醉机”、“电视腹腔镜手术系统”等一批新型医疗器械。针刺镇痛及针刺麻醉的研究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97年3种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保护率达94%以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世界第一台旋转式伽玛刀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获准进入国际市场。这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出口来说尚属首次。这一连串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无穷智慧,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光辉成就。对于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死亡率为25‰,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仅35岁,是世界上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到60年代降为1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我国的人口死亡率约为6‰。1996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0.8岁,妇女已达73.04岁,大大高于联合国提出的到2000年世界妇女平均预期寿命65岁的目标。

20年来,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老年性身体组织、器官退化引起的退化性疾病代替感染性疾病占死因首位。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前五位疾病死因及其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为:脑血管病22.28%;恶性肿瘤21.66%;心脏病16.37%;呼吸系病15.28%;损伤和中毒6.52%。前五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人数的82.11%。农村前五位疾病死亡原因及其占死之总人数的百分比为:呼吸系病25.20%;脑血管病17.35%;恶性肿瘤16.36%;损伤及中毒11.13%;心脏病10.80%。前五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人数的80.84%。这种死因状况已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充分反映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民健康水平的巨大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繁荣、发展的20年。通过卫生管理体制和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力量大大增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改善,医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人民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卫生事业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