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强国之路20年
8987500000008

第8章 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就概览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明确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思想。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是中国经济走向新的振兴的伟大起点,揭开了探索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道路新的一页。从此,中国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2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中央、国院务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辉煌成就。

首先,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树立了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注重效益、提高效率的现代科学管理意识。

其次,在改革开放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形成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邓小平理论,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理论根据,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走出了前所未有的道路,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经验。

第三,经济体制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通过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政府机构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央高度集中、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市场调节机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起决定作用。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70%下降到1997年的3%左右。国有经济的单一公有制格局已被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已被打破,以按劳分配方式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四,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53~1977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1%,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1993年每年平均增长9.3%,1993~1997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1.2%,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7.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8.8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农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1953~197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2.6%上升为1978~1993年年均增长速度6.2%,1991~1996年年均增长速度11.6%。工业增长速度由1953~197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12.6%上升为1978~1993年年均增长速度13.7%,1991~1996年年均增长速度21.2%。尤其是1992年和1993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8%和13.4%。“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2.1%的速度增长,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的增长率,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显著提升。到1996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肉类、原煤、钢、服装、水泥和电视机的产量保持世界首位,发电量、化肥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由80年代初的第30多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7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更可喜的是我国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目标。

第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对外贸易额较小,没有一个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和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3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相继开放了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开放的开放格局。改革以来,对外贸易额以每年16.2%的速度增长,比改革前年平均增长10%的速度增长了6.2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成果显著,截止到1997年,我国已兴办“三资”项目20.5万个。吸引外资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3年以来吸收外国资本总额一直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99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640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6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3亿美元,增长65%。

第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速度,在改革以前(1953~1977)为36%,改革以来(1978~1997)为6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316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元。农民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7年的2090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8%,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已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1996年的6210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6%。城乡居民储蓄额已由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8520.8亿元,人均储蓄额由21.9元增加到3163.8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1996年的8.5平方米,农村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人民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较大的进步。

第七,对外贸易扩大,外汇储备跃居世界前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逐年递增。1993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中国外汇储备保持强劲上升势头。到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5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199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399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二位。

总之,建国后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中国正在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史册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继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有如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人民共和国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于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在屈指可数的短暂岁月中发生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性巨变。其突出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

中国穷了近百年,没有一个政府能成功地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然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年,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其中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富裕起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6年的5800万,平均每年减少1067万。到1997年末,中国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已由70年代的1/4减少到不足1/20,连西方的政治家们也惊呼: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仅以人均收入而论,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160元,比1978年增长8.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比1978年提高8.7倍。而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农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递增不过3~4元。

衣、食、住、行、用,人类生活五要素方方面面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

民以食为天。十几年前,城里人早餐大多是稀饭、馒头加咸菜,或者豆浆加油条。如今牛奶、鸡蛋加面包,已不新鲜。五六十年代,餐桌上有碗肥肉,就叫改善生活。现在,里脊、排骨家常菜,银耳、香菇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人们为买一斤豆腐或鸡蛋要凭票排队,如今到城乡市场去,满目鲜活,随意挑拣,各类食品数不胜数,各地特产美不胜收。

服装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十几年前,无论城乡,也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单调的“蓝灰黑”。如今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缤纷。西装、套裙、风衣、牛仔系列,长短交叉,千变万化。西服热、羽绒服热、夹克热、裙裤热此伏彼起。

人民生活的需求推动了我国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发展。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由1978年的2.4公斤增长到1991年的4.1公斤,全国已拥有服装企业3万多家,服装产量由1978年的6.7亿件跃为1991年的55亿件,人均5件新衣。近年建立起来的150多家服装研究所,年设计花色品种达10万种之多。

住房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千万座高楼拔地而起,陋街窄巷棚户区变成了楼群林立住宅区,荒郊野地崛起一座座新的小城镇。1978年至1996年,全国用于城镇住宅建设的投资总额上万亿元,竣工面积为新中国建国以来前30年的一倍多。20年间,全国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就有近3000个,总建筑面积约2.5亿多平方米。

农村住宅的变化更大。1978年至1996年,全国新建农村住宅100亿平方米,相当于前30年建房总量的3倍多。全国约有近半以上的农户迁入新居。“50年代盖草房,60年代盖土房,70年代盖砖瓦房,80年代盖楼房,90年代盖小洋房。”这首民谣是农村建房的真实写照。当然,住一幢幢“小洋房”的还不多,但农村盖新房的热潮一浪又一浪。“安得广厦千万间”已从往昔的希冀与咏叹变为今日的现实。

我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如今全国自行车拥有量达到5亿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有193.23辆。在经济发达的一些城镇,摩托车已经开始取代自行车,私人购买汽车已非稀罕之事。据1997年统计,全国私人汽车超过100万辆。

中国人的家用电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1978年,国家统计局公报中还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轻工产品,只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而到1991年,电视机产量达2622万部,录音机近3000万部,照相机473万部,洗衣机683万部,电冰箱476万部,到1996年全国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3.5台,农村每百户家庭有电视机88台。80年代末,“消费热点商品”开始更新换代,高清晰度、大屏幕彩电,新型大容量、多开门及低噪音、模糊型电冰箱,滚桶式自动洗衣机成为首选目标;1992~1996年又形成新一轮“消费热点商品群”,空调器、冰柜、组合音响、沐浴热水器、电脑开始进入居民家庭。BP机“□□”响,移动电话“满街走”,人们在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上工作、娱乐成为新时尚。逐步富起来的人们开始领略到现代生活的魅力。

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2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上了一个小台阶,也不是上了一个中台阶,而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中国变化之大,有目共睹。公正的西方政治家和记者做出了如下的评价:“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随着经济改革产生效果,中国12亿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过去20年中,中国的生产与消费取得了超常的发展,中国人民广泛享受到了这种繁荣。”

当今世界通常用“综合国力”来评估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众多中外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发展的评估是:综合国力已由80年代的世界第30位上升到第7位。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尺度。我国由第30位上升到第7位,共用了20年的时间。毫无疑问,这巨大的推动力来自改革开放。

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979~1991年为8.6%,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韩国;1992~1997年为11%,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增长速度。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7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人均产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则接近或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之后,一直保持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态势。

所谓综合国力或称国力,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以及影响力的合力,包括人口、领土、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文教力、国防力、政治力和外交力等要素。

我们党的路线和我国的制度显示出我国综合国力中独特的“协同”优势,从而使我国人力、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等得到较好的发挥和逐步增加,在实现国家重大发展目标、应付突发事件、战胜较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在特有的条件下,在工业化进程滞后发达国家数十年的情况下,在不长时间内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其产值迅速跃居世界第三位;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能够集中优势,使“两弹”起爆,卫星上天,从而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工业的实力与水平;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我国在生物工程、农业科学、高能物理、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正是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一个在大地震中化为废墟的城市—唐山在十几年里重新崛起;正是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1990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正是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1991年我国经受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战胜了灾害,保持了社会稳定,发展了经济。此外,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已经投入建设,并于1997年顺利实现了截流;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并投入生产;京九、南昆等一条条铁路铺通运营;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并且急速增长;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夺冠水平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前面已经讲到的这20年中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一切,都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证明。

20年不寻常。我们欣喜地回顾这辉煌的20年所取得的成就,但绝不满足。中国人民将遵照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全国人民满怀信心迈向21世纪,在富民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