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管理学
8998400000029

第29章 1 生产计划

本章要求

□掌握企业生产计划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掌握企业生产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核算方法

□学会编制生产计划时进行优选的有关方法

□了解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应明确的期量标准以及各种期量标准的计算方法

□掌握生产作业控制的有关控制方法

□了解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学会绘制网络图

□了解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组成功能和特点

7.1.1 生产计划的概念及其系统

1.生产计划的概念

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企业对在计划期内应完成的产品生产任务和进度作出的统筹安排。它具体规定企业在计划期内(年、季、月)应当完成的产品品种、质量、产值、出产期限等一系列生产计划指标,并确定各车间、单位的协作任务。

它不仅规定企业内各车间、单位的生产任务和生产进度,还要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把企业全年的生产任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具体展开,详细分配到车间、工段、班组以至个人,规定各自在月、旬(周)、日、轮班、小时的工作任务。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化。

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根据企业的销售计划和生产能力编制,它又是企业编制其他计划的依据。编制企业生产计划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保质保量,按品种、按期限地完成订货合同以及规定的生产任务,不断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效益。

2.生产计划系统的层次

计划工作贯穿于现代企业各个管理层次,涉及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无论是作为企业整体的发展方针、目标的确定,还是某项局部具体工作安排,都离不开计划工作。计划运行过程中要处理各种信息,企业中会形成一个以计划信息为核心的信息流程,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企业各种计划构成的体系称为计划体系。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功能,企业为了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要根据销售计划确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数量、质量要求、什么时候生产、在哪个车间生产以及如何生产的总体计划,这是对企业总体生产任务的确定与进度安排,一般为年度计划。生产计划是企业制订物料供应计划、生产任务平衡计划、设备管理计划、劳动力安排计划以及生产作业计划等的主要依据。

7.1.2 生产计划指标

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产量和产值等。

1.产品品种指标

它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品种,包括品名、品种数以及计划期内生产的新产品和升级换代的产品。产品品种指标表明企业在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按品种组织生产,以满足各部门的协作配套和正常生产的需要,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产品质量指标

它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产品本身的质量指标;另一类是反映生产工作质量的指标,常用的有废品率、返修率、成品交检一次合格率等。产品质量是衡量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它是反映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它综合地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每个企业都应当努力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更有效地实现其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

3.产品产量指标

它通常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合格产品的实物量。它是以适合于产品的性能特征并能体现产品使用价值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的。如电视机多少台、钢多少吨等。有的产品用一种实物单位计量不能充分表明其产量时,需要用“复合计算单位”。如电动机用台/千瓦等。

产品产量包括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用于销售的成品和半成品,以及完成的工业性劳务数量。

产品产量指标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的大小,以及企业的生产发展水平。它不仅是国家进行物资平衡工作的依据,也是企业进行产、销平衡,计算实物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消耗和成本、利润等指标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安排生产作业计划和组织日常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

4.产值指标

它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价值量指标。产值指标可分为商品产值、总产值和净产值。

(1)商品产值。它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合格产品和工业性劳务的价值。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商品产值的内容包括:①本企业自备原材料生产的可供销售的成品价值;②外售半成品价值;③用订货者来料所制造的产品的加工价值;④计划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性作业价值。

商品产值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为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是企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它与产品销售计划有密切的联系,是编制成本和利润计划的重要依据。

(2)总产值。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完成的以货币表示的工作总量。一般用不变价格计算。它除了包括商品产值的内容外,还包括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等期末与期初结存量差额的价值,以及订货者来料的价值。

总产值是按“工厂法”的原则计算的,如一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是以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确定的,不允许产品的价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

总产值反映在计划期内应当达到的企业生产总水平,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与劳动率等指标的重要依据。

(3)净产值。它是从总产值中扣除各种物资消耗的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在计划期新创造的价值。一般用现行的价格计算。计算净产值,可采用生产法和分配法。

按生产法计算:

净产值=总产值-物质消耗价值

注:以上公式的总产值应该是用现行价格计算的总产值。

物质消耗价值是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外购动力、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物资消耗费用。

按分配法计算:

净产值=工资+税金+利润+其他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支出

其他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支出,主要包括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培训费、利息支出、罚金支出等。

净产值避免了转移价值变化对产值的影响,从而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企业的工作成果。

例:某企业本月计划产品产量及其他资料,试计算商品产值、总产值和净产值。

外售半成品价值40 000元,对外承接大修理60 000元,期初在制品价值50 000元,期末在制品价值55 000元,物资消耗200 000元。

解:商品产值=(800×280+600×320+500×200)+40 000+60 000

=224 000+192 000+100 000+40 000+60 000

=616 000(元)

总产值=(800×220+600×260+500×150)+40 000+60 000+(55 000-50 000)

=176 000+156 000+75 000+40 000+60 000+5 000

=512 000(元)

净产值=616 000+(55 000-50 000)-200 000=421 000(元)

上述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产品品种、质量、实物数量指标在生产计划中居于主要的地位,是计算各项产值指标的基础;而各项产值指标又是企业生产成果的综合反映。企业编制生产计划时,一般应首先安排产品品种、质量与产量,然后计算产值。

7.1.3 生产能力的核定

1.生产能力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1)生产能力的概念。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企业各生产环节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经过综合平衡,在一定时期内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和质量的产品或处理一定原材料的最大数量。

(2)生产能力的分类。企业生产能力一般分为设计能力、查定能力、计划能力三种。

①设计能力。它是指新建企业或进行技术改造扩建的企业,在设计任务书与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

②查定能力。它是在企业没有设计能力,或虽有设计能力,但由于生产技术与技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原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时,企业根据新的条件而重新查定的能力。

③计划能力。它是指在计划年度内,依据现有生产技术条件所确定的,在计划年度内实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

(3)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影响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生产中固定资产的数量、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和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①生产中固定资产的数量,通常是指机器设备和生产面积。设备的数量应包括正在运转的、正在修理或待修理的、已到厂尚待安装的,以及因任务不足而暂时停用的设备。但不包括按规定作为备用的设备,已经批准决定封存、报废变价转让的设备。

②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是指它的有效工作时间。固定资产有效工作时间与企业规定的工作班次、轮班工作时间、全年工作日数、设备计划预修制度以及轮班内工人的休息制度有关。机器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在连续生产条件下,一般等于日历时间减去计划停修时间。在间断生产条件下,机器设备有效工作时间,一般是在日历时间中扣除节假日、计划停修时间。每日工作时间按企业规定的工作班次和每日工作时数来计算,季节性生产企业的有效工作时间应按全年可能的生产日数计算或者按其昼夜生产能力确定,而不核算全年生产能力。生产面积的利用时间则按制度工作时间来计算。

③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是指单位设备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以及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的大小和时间长短的定额。它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大,除了机器设备本身的技术条件外,还受产品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的质量、企业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和工艺方法、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企业对外协作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2.生产能力的核定方法

(1)在单一品种生产情况下,生产能力核定的方法是按设备组进行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该设备组的设备台数×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

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压缩系数

或=设备组的设备台数×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单位时间产量定额

(2)在多种产品情况下生产能力的核定方法。

第一,代表产品法。这是从多个品种中选出一种产品作为代表产品。代表产品是本企业专业方向中的主要产品,是占有劳动量较大,制造数量较多,并在工艺上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其计算方法与上述计算设备组生产能力的原理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某设备组生产能力=某设备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

代表产品台时定额

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丁4种产品,它们的计划年产量分别为50台、100台、125台、25台;在车床上加工的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分别为20台时、30台时、40台时、80台时;车床组共有4台车床,两班制工作共15.5小时,设备停修率为5%。求车床组的生产能力。

解:

①选丙产品为代表产品(因为它产量最大)。

②车床组生产能力=车床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代表产品台时定额

=(365-115)×15.5×(1-5%)×4÷40

=14 725÷40=368.125≈368(台)

③计算各产品与代表产品的换算系数:

换算系数=某种产品的台时定额÷代表产品台时定额

甲产品=20÷40=0.5 乙产品=30÷40=0.75

丙产品=40÷40=1 丁产品=80÷40=2

④计算各具体产品产量折合为代表产品产量:

甲产品=50×0.5=25(台)乙产品=100×0.75=75(台)

丙产品=125×1=125(台)丁产品=25×2=50(台)

合计:25+75+125+50=275(台)

⑤将折合为代表产品的计划产品总数除以设备能力即可求出设备负荷系数:

车床组设备负荷总系数=275÷368=0.747

设备负荷总系数小于1,说明车床组的生产能力大于计划需求能力,说明设备能力有富余,可采取措施,充分利用车床组的生产能力。

第二,运用企业计划期各种产品对某类设备所需的总台时数与企业计划期该类设备有效台时数进行比较,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富余还是不足。

例:某厂生产A、B、C、D、E 5种产品,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分别为300台、100台、200台、100台、30台;各种产品在车床加工的台时定额分别为30台时、20台时、25台时、50台时、40台时;车床组共有6台车床。假设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为4 000小时,试计算生产能力,并确定该车床组的生产能力是富余还是不足。

解:

①计算各种产品对车床组所需的总台时数:

300×30+100×20+200×25+100×50+30×40=22 200(台时)

②计算计划期内车床组有效台时数:

4 000×6=24 000(台时)

③企业计划期所需的总台时数与企业计划期设备有效台时数相比较:

企业计划期设备有效台时数-企业计划期所需总台时数=24 000-22 200=1 800(台时)(即该车床组富余1 800台时的生产能力)

④计算设备负荷率:

设备负荷率=计划期内所需总台时数÷企业计划期有效台时数×100%

=22 200÷24 000×100%=92.5%

用减法比较的结果:若是正值,说明企业设备有富余;若是负值,说明企业设备能力不足。设备负荷率大于100%,说明超负荷,设备能力不足;相反,说明设备能力富余。本例说明设备能力有富余。

7.1.4 生产计划的编制

1.生产计划指标的确定

编制生产计划主要是确定生产计划指标。为了使确定的生产计划指标符合实际,符合社会需要,企业在确定生产计划指标之前,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历史统计资料,了解和掌握社会需要和生产可能,把社会需要与企业生产可能结合起来考虑。

社会需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任务,二是市场用户的需要。生产可能是指企业外部和内部对保证企业生产条件的可能性,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供应情况,外协件、配套件、外购件等协作和供应的保证程度以及企业的生产能力状况、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的状况、各种物资的库存状况等。企业在掌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联系产品销售计划,初步拟订生产计划指标,再把它与生产条件进行全面的综合平衡。

(1)主要综合平衡因素。

①生产任务与企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主要是测算设备、生产面积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测算方法可以采用按各个生产单位的设备组分别算出完成计划任务所需的某种设备台时数,与设备组现有台时数进行比较。

计算的步骤与方法如下:

首先,计算同类型设备组承担的计划任务所需台时数。

完成计划任务所需台时数=∑(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计划定额压缩系数)

其次,计算同类型设备组计划期内的有效台时数。

计划期设备组有效台时数=设备台数×计划期工作日数×每日工作班次×每班工作小时数×设备开动率

最后,计算设备组负荷系数。

设备组负荷系数=完成计划任务所需台时数÷计划期设备组有效台时数

计算出这个负荷系数,可能出现三种情况:设备负荷系数大于1,说明设备能力不足;负荷系数小于1,说明设备有富余能力;负荷系数等于1,这种情况是理想的,表明负荷饱满。对于设备有富余能力和能力不足这两种情况都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如果能力有富余,可以采取承接来料加工,或在原材料供应保证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社会需要的产品。

如果能力不足,首先应在企业内部采取措施,充分发动群众,针对“薄弱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改进管理工作。如改进产品结构,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压缩定额等。企业经过在内部采取措施仍不能完成任务时,则可以组织厂外协作或新增加一些设备,或通过调整生产任务来解决。

②生产任务与企业劳动力之间的平衡。主要是测算各部门、各生产环节劳动力的工种、技术等级、数量和效率等是否与生产任务相适应。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时,要采取措施达到平衡。

③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主要测算各种物资的可供量、供应期限、库存量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在物资供应确实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应考虑调整生产计划指标。

④生产任务与技术准备力量之间的平衡。主要测算设计、工艺、包装设计与制造力量是否与生产任务相适应。

⑤生产任务与财务状况之间的平衡。主要测算两个方面:一是测算完成生产任务所需要的资金;二是测算生产指标能否满足加速资金周转、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和利润目标的要求。

此外,还有生产计划指标内部品种、质量、产值的平衡,生产与销售的平衡,生产任务与外部协作的平衡,等等。总之,这些平衡关系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与企业生产可能之间的平衡,也就是供、产、销之间,社会需要与企业人、财、物之间的平衡。确定生产指标,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2)产量优选。

生产指标的确定,实质上是一个统筹安排、平衡调整的过程。企业不但要满足国家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要生产多少数量,企业才不至于亏本,这就要用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方法来进行优选。在平衡过程中,如涉及人力、设备、原材料、资金、时间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需要加以综合考虑时,可以运用盈亏平衡点和线性规划等定量方法进行优选。

①盈亏平衡点。简单地说,它就是总成本与销售收入相等的点。就是当产量在一定数值时,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能为销售收入所抵偿,不盈不亏。以此为界限,产品产量小于盈亏平衡点,企业就要亏损;产品产量大于盈亏平衡点,企业才会盈利。其原理及方法在第4章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②线性规划法。它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环境条件已定,在满足规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以求取最优方案的方法。其原理与方法在第4章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2.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合理安排产品生产进度的一般要求是:①确保生产任务和订货合同所规定的品种、质量、数量和期限;②尽可能使各季、各月的设备和劳动力负荷均衡;③要和生产的技术准备、技术组织措施、物资供应等工作,在时间上紧密衔接;④安排生产进度要留有余地,还要注意使计划年度与跨年度的生产安排相衔接。

安排产品生产进度的方法,因企业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不同。以下介绍几种方法:

(1)在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由于品种少、生产稳定、产量大,安排生产进度主要是合理地确定日产量水平和分季、分月产量增长幅度。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能力,全年任务可以采取平均分配、分期均匀递增、小幅度连续递增以及抛物线递增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