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量表考绩法
量表考绩法是指根据设计的等级考评量表来对被考评者进行考评的方法。这种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考评,适用于被考评者人数不等的考评工作。其具体方法是:先设计等级考评量表,列出考评的绩效因素,再根据被考评者的真实情况对照每一绩效因素,将被考评者分成若干等级并给出分数。考评者对被考评者进行等级评定和打分,最后加总得出总的考评结果(此法与分定考评法相类似)。
12.6.1 劳动定员
1.劳动定员的概念和作用
劳动定员是指企业根据已定的产品方向、生产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企业必须配备的各类人员的数量标准。
劳动定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配备各类人员、编制员工需要量计划、确定工资奖金的依据,是衡量和监督人力使用节约或浪费的尺度,是组织劳动竞赛、开展技术革新、挖掘企业劳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是改善劳动组织、巩固劳动纪律、明确岗位责任、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前提。总之,劳动定员必须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中心,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精打细算,在保证生产和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使用劳动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劳动定员的要求
企业人员配备必须先进合理,其具体要求是:①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现实的技术组织条件,又要充分挖掘劳动潜力,使定员建立在尽量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实行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发挥职工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之上。②参照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定员标准,并与同行业先进水平和企业历史最高水平进行比较。③合理确定基本工人与辅助工人的比例、管理人员与职工总数比例、女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等。总之,企业劳动定员必须满足高效率、满负荷和充分利用工时的要求。
3.劳动定员的方法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在一个企业内,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影响他们数量的因素不同,所以确定人员数量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1)按劳动效率定员,即根据生产任务(工作量)和工人的劳动效率来计算定员人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定员人数=每一轮班应当完成的工作量
工人的劳动效率×出勤率×班次数
(2)按设备定员,即根据机器设备的数量、工人的看管定额和设备的开动班数来计算定员人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定员人数=为完成生产任务的必需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数
看管定额×出勤率
(3)按岗位定员,即根据工作岗位的多少来计算定员人数。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需要工人操作的岗位数,然后再根据各个操作岗位的工作量、工人的劳动效率和出勤率等因素计算定员人数。
(4)按比例定员,即按照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计算某种人员的定员人数。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计算服务人员的定员人数。但对于某些生产人员也可用这种方法定员。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确定企业管理人员的定员人数。
12.6.2 劳动组织
1.劳动组织工作的作用
劳动组织工作是企业根据生产的需要,正确处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先进的劳动组织形式,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充分利用劳动时间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具体作用有以下四点:
(1)合理地组织劳动,是保证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的必要条件。
(2)合理地组织劳动,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合理地组织劳动,既是一个组织生产力的问题,也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企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
(4)合理地组织劳动,不断改善劳动组织,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合理地节约和使用劳动力的重要措施。通过改善劳动组织,可以使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更加密切,使工作布置和轮班组织更科学,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工时,为节约劳动力提供条件。
2.劳动组织形式
企业应从有利于加强协作、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具体的生产条件来选择相应的劳动组织形式。
(1)生产小组。生产小组既是企业最基本的劳动组织形式,又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行政管理环节。它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成的,一种是按对象专业化形式组成的。采用哪种形式组织生产小组,要与车间(工段)的生产形式保持基本一致。生产小组的人员应根据生产任务、生产技术特点和厂部规定的定量标准进行配备。生产小组内每个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以及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
(2)作业组。作业组又称工作组,它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为完成某项工作,而将相互协作的有关工人组织在一定的劳动集体内。在作业组内,每个工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并由组长负责领导全组成员进行工作,以保证全组成员的工作相互协调。
(3)工作轮班组织。工作轮班也是企业劳动组织的基本形式。在现代工业企业中,由于生产工艺的特点,为了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常常采用多班制生产。通过工作轮班组织,可以把最基本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时间安排有效地组织起来,保证生产顺利地进行。由于企业生产工艺特点不同,其多班制的组织方法也不同。如冶金、化工等企业,由于生产的工艺过程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因此,必须组织三班制连续生产。而有些企业,如机械制造业,其工艺过程可以间歇地进行,可以实行单班生产或两班制和三班制。这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以及有关的生产条件而定。
企业实行多班制生产,必须正确地进行轮班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生产班组每个工人的工作效能。这里首先要解决各班工人的倒班问题。因为在一天中,各个轮班的工作条件有较大差别,如进行夜班生产,对工人的生活和健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进行倒班。倒班分为正倒班和反倒班。正倒班是指甲、乙、丙三班工人都按早班、中班、夜班正顺序倒班,即原来的早班倒中班、中班倒夜班、夜班倒早班,每周轮换一次,三周一循环。反倒班是指甲、乙、丙三班工人按早班、中班、夜班反顺序倒班,即原来的中班倒早班、早班倒夜班、夜班倒中班,每周轮换一次,三周一循环。
在生产工艺特点允许生产有一定间歇的企业里,上述两种倒班方法都可以采用,但是倒班时间应该尽量避开公休日,以保证工人得到充分休息。在生产工艺特点不允许生产中断的企业里,由于工人是轮流休息的,倒班时间不能安排在每个工人的轮休时间内,如采用正倒班遇到上完夜班就倒早班时,工人要连续工作16小时是很不合理的,所以应采取反倒班的方法进行倒班。
在进行轮班组织的时候,还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以下问题:①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增长,应注意使各班人员的数量大致相等,在技术力量的搭配上,也要注意各班之间的平衡。②要为各班生产准备充分的、尽可能相同的生产条件,特别是夜班生产,更要做好生产准备和组织领导工作。③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每班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各班的职责也要划分清楚。各班完成的工作,应当分别验收、记录和考核。各班之间要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加强各班之间的协作。④在生产工艺特点不允许生产中断的企业里,要合理地组织工人轮休。为了使工人在轮休时不耽误生产,必须配备替休人员。
(4)多机床管理组织。多机床管理,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同时看管几台设备。这是充分利用工时、有效挖掘劳动力潜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先进的劳动组织形式。
多机床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工人利用机器设备的自动时间,去完成其他各台机器的手动或机手并动操作。因此,工人看管的任何一台机器的机动时间,必须大于或等于工人看管其他机器的手动、机手并动与工人来往机器间的走路时间之和。机器设备的机动时间越长、工人操作的手动时间越短,工人看管的设备数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3.工作地的组织
工作地是指工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场地。工作地的组织工作,是指在一个工作地上合理安排工人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工作地,可以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使工人能够在最方便、效率最高、安全和卫生的条件下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工作地组织工作是企业劳动组织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合理组织工作地应达到以下要求:①使工作地便于工人进行操作,节约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②充分利用工作地的装备,尽可能节省生产面积;③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保证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工作地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合理地装备和布置工作地,方便操作,节省工人的动作和体力,少占用生产面积,便于工作地服务工作的进行;②保持工作地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如经常保持工作地的整洁,有良好的照明,空气流通,防尘、防震、防毒,噪音少等;③正确地组织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工作,防止出现停工待料,及时处理加工好的半成品和成品,避免堆积过多而占用生产面积的情况,按时供应工具图纸和技术资料等。
12.6.3 劳动定额
1.劳动定额的概念和作用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一定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时间,或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
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工时定额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必须消耗的工时;产量定额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产品数量。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为倒数关系,成反比,即工时定额越低,产量定额越高。
此外,劳动定额还可以采用看管定额的形式。看管定额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同时能看管机器设备的数目,或者机器设备上的操作岗位数目。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对于组织和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劳动定额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基础,是科学地组织生产的依据;第二,劳动定额是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工具;第三,劳动定额是进行经济核算、实行经济责任制、衡量职工贡献大小的依据之一,也是控制成本的标准;第四,劳动定额是合理地组织工资、奖励工作,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总之,劳动定额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
2.工时消耗分类和时间定额的构成
(1)工时消耗分类。工时消耗是指工人在一个轮班内全部劳动时间的消耗,研究工时消耗的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工时消耗是必要的、哪些工时消耗是不必要的,以便采取措施降低产品工时消耗,减少工时损失,不断提高定额水平。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工时消耗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将所有的工时消耗分为两大类: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
①定额时间。它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的工时消耗。它是由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以及准备与结束时间四个部分组成。
作业时间,是指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它是定额时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时间按其作用可分为基本时间与辅助时间。其中,辅助时间可分为与基本时间交叉进行的和不与基本时间交叉进行的两种。这样划分的目的是避免把同基本时间交叉进行的辅助时间重复计算到工时定额中去。作业时间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机动时间、手动时间和机手并动时间。
布置工作地时间,是指工人用于照管工作地,使工作地经常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是指工人休息、喝水和上厕所等所需要的时间。
准备与结束时间,是指在工作时间内,工人为生产一批产品或完成一项工作,事前进行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②非定额时间。非定额时间。它是指那些不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的时间。它包括非生产工作时间、工人造成的损失时间和非工人造成的损失时间三部分。
非生产工作时间,是指工人做了除本身任务以外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修理与本人无关的工具设备和返修不合格件等工作所用的时间。
工人造成的损失时间,是指由于工人不遵守劳动纪律所损失的时间。如无故缺勤、迟到、早退,以及在工作时间内办私事、闲谈等。
非工人造成的损失时间,是指由于企业技术组织工作的缺陷、管理不善或受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使工作发生中断的时间,如停工待料、停电停水以及工作分配不当、窝工等所损失的时间。
非定额时间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损失时间,因此,在制定工时定额时,这部分时间不应计入定额中,否则劳动定额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时间定额的构成。时间定额的构成,是指将劳动定额中应该包括的工时消耗,体现在一件产品或一道工序的时间定额之内。时间定额的构成在不同的生产类型中是不同的:
①在大量生产条件下,由于工作地经常固定地加工同样的产品,分摊到一个产品上去的准备与结束时间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时间定额中包括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和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件时间定额=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
上式的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都是指单位产品应当分摊的数额。这个数额可以按照它们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来确定,因此上述公式可写成:
单件时间定额=作业时间×(1+k1+k2)
式中,k1为布置工作地时间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k2为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
②在成批和单件生产条件下,由于工作地轮番生产多种产品,而每生产一种产品就需要进行一次准备与结束工作,因此,可把准备与结束时间按批量分摊到单位产品的时间定额中。这种定额叫做单件计算时间定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件计算时间定额=单件时间定额+准备与结束时间
批量
一批产品的计算时间定额=单件时间定额×批量+准备与结束时间
③在单件生产条件下,单件时间定额应包括全部定额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件时间定额=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
时间定额表明单位产品消耗的时间,而产量定额则是表明单位时间内应当完成的产品产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量定额=一个轮班制度工作时间
单位产品时间定额
制定劳动定额时还应考虑定额水平。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定额的高低程度。正确的定额水平必须是先进合理的。也就是说,它是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大多数工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部分工人可以超过、少数工人可以接近的水平。这样的定额水平既不是个别先进生产者的水平,也不是绝大多数工人已经达到的水平,而是既低于先进生产者的水平,又高于现行已经达到的水平。这样才能发挥劳动定额应有的作用。
3.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1)经验估工法。它是指由有经验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定额人员根据实践经验,结合分析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和产品实物,以及考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条件,直接估算并制定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优点是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也便于定额的及时制定和修改;缺点是易受估工人员主观因素影响,技术依据不足,容易出现定额偏高、偏低现象,因而定额的准确性较差。
(2)统计分析法。它是指根据过去生产同类型产品或相同的零件、工序的工时统计资料,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考虑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来制定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计算方便,工作量小,既有较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又考虑了当前和今后的生产条件,比经验估工法更接近实际;缺点是如果统计资料失准,便会影响到制定定额的正确性。
(3)技术测定法。它是指根据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分析研究,在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察测定、分析计算制定定额的方法。它一般按照工时定额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确定它们的定额时间。根据确定定额时间方法的不同,技术测定法又可分为分析研究法和分析计算法。
①分析研究法。它是用工作日写实与测时的方法来确定工时定额各个部分的时间。工作日写实是对操作者整个工作日的工时利用情况,按时间消耗的顺序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工时损失的原因,拟定改进工时利用的措施,提高工时利用率,为制定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提供资料。测时以工序作业时间为对象,按操作顺序进行多次重复观察,并测量作业时间消耗,寻求合理的操作方法,确定合理的工序结构,为制定作业时间提供资料。
②分析计算法。它是通过现场工作日写实与测时、摄影、录像等手段积累各种定额标准资料,然后根据这些定额标准资料计算时间定额。技术测定法的优点是比较科学,有一定的技术依据,准确性高;缺点是工作量大,不易做到及时。因而此法适合于品种少、生产稳定、机械化程度高的大批量生产企业。
4.劳动定额的贯彻与修改
劳动定额制定以后,必须组织好定额的贯彻执行。要加强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注意对贯彻定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贯彻定额应与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以调动员工贯彻定额的积极性。还应加强工时消耗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对工时的利用情况可用以下两个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工人出勤率=工人出勤工日(工时)
制度工日(工时)×100%
工人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
制度工时×100%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要对定额作相应的修改,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一年修改一次,使之保持先进合理的水平。所谓先进合理的水平,就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大多数工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部分工人可以超过,少数工人可以接近的水平。
12.6.4 劳动保护
1.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
劳动保护是指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预防和消除工伤事故、防止职工中毒和职业病,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和所采取的措施。做好劳动保护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保护是实现安全生产,使生产能顺利地进行的重要保证,对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同伤亡事故及职业病作斗争,使不安全的、有害健康的作业实现安全化,使繁重的体力劳动机械化、自动化,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合理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保证劳动者有适当的休息时间和休假日,使他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同时还应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对女职工实行特殊的劳动保护等。
2.劳动保护的内容
劳动保护的内容,一般包括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制度三个方面。
(1)安全技术。安全技术是为了消除生产中引起伤亡事故的潜在因素,保证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在技术上采取的各种措施。它主要解决如何防止和消除突发事故对职工安全的威胁方面的问题。
不同行业的安全技术问题是不相同的,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机器设备的安全。主要是避免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伤害工人。因此,要安装保护装置,加强对设备的维修工作,以保证设备的安全。
②电器设备的安全。主要是保证电器设备的安全运转,防止火灾和触电事故的发生。对电器设备要配置可熔保险器和自动开关,电动工具在使用前必须采取保护性接触措施,高压线经过的地方要有安全设施和警告标志等。
③动力锅炉的安全。主要是防止产生锅炉爆炸事故,要配置压力表、水位表和安全阀等装置,加强保养和检修等工作。
此外,有井下作业的还要做好井下安全作业的准备,防止事故发生。
(2)工业卫生。工业卫生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劳动条件,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危害职工健康,防止发生职业中毒和职业病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是解决对职工健康的威胁问题。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措施主要有:①改进生产与改进工艺过程;②合理设置预防毒害的设备;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厂区和车间清洁卫生;④加强医疗预防措施;⑤加强个人防护;⑥加强体育运动,如开展车间工间操以及多种业余体育健身运动等。⑦优化环境,防治“三废”及噪音等对社会环境的污染。
(3)劳动保护制度。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不仅同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有关,也同劳动保护制度有关。因此,建立和执行正确的劳动保护制度,也是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劳动保护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生产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工伤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制度、加班加点审批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保用品发放制度以及特殊保护制度等;二是属于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制度,如设备维护检修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以上是劳动保护的内容,这些内容互相联系,在实践中应将其结合起来。
3.劳动保护的组织工作
企业劳动保护,是一项需要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经常进行的工作。一般由安全技术部门负责组织,主要应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1)编制和组织实施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综合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
(2)正确使用和管理个人劳动保护用品。根据需要和可能供给职工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建立一定的劳动用品管理制度,做到合理和节约使用。
(3)做好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工作。这关系到保护妇女和下一代的健康。为了保护女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发挥她们在生产中的作用,要根据其生理特点,做好特殊保护工作。
(4)进行安全卫生教育,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教育,使职工牢固地树立起安全生产的思想,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