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信、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竭力宣扬的伦理道德,也是他们借以维护其政权的策略。乐毅投奔赵国而不谋图燕王,蒙恬至死而不反叛秦国,关羽降归曹操而不忘刘备等,均为历代封建政治家传为美谈。而君王呢?则采取弘扬信义的方式,来取信于人。同样的道理,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信也是第一位的,以信义服人,人不得不服。
建安五年,曹操出兵东征。刘备被迫投奔袁绍,而关羽则为曹操捕获,拜为偏将军。曹操对关羽十分尊重,待之以厚礼。后来,曹操发现关羽心神不宁,并没有久留的意思,于是就对张辽说:“你去试着问问关羽,看他是否愿意留在这里。”于是,张辽来到关羽的住处,询问关羽的意见,关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厚爱,但是我既受到刘备的知遇大恩,并起过同生共死的誓愿,是不能背弃信义的。所以,我总有一天要离开,但在离开之前,对曹公一定会有所回报的。”张辽转告了曹操,曹操敬重关羽的义气,并没有因此而为难他。
后来,关羽诛颜良杀文丑,并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曹操知道他肯定是要走了,于是又重重赏赐了关羽。然而,关羽却把曹操所有赏赐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包好留下,投奔正在袁绍军营里的刘备去了。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杀关羽,曹操说:“人,各有其主,不要去追他。”
后人对曹操处理这件事的做法极其赞赏,认为曹操赏识关羽对刘备的忠,因而成全关羽的义,具有帝王的气概和风度。但是在今人看来,曹操这样做,不过是借以显示其仁义罢了,目的是取信于民,图谋霸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像曹操这样的人,都不敢失去信义,可见信义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重要啊!
成吉思汗以异族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需要,提倡忠君思想,并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精神支柱。对待归降的将士,凡是背弃和戳杀旧主的,一律处死;凡放走旧主,为掩护旧主而积极抵抗的,反而以礼相待,并予以重赏。
据历史记载:桑昆曾设计谋害成吉思汗,后来桑昆战败出逃,他的儿子闾阔出盗走桑昆的坐骑,将桑昆丢弃在荒野上,独自来向成吉思汗投降。成吉思汗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做我的部下?”于是杀死了闾阔出。
成吉思汗对待王汗却是另一番情形。王汗与成吉思汗奋战三天三夜,最后精疲力竭,准备投降。投降前,王汗对成吉思汗说:“请您让我的部下走得远些,这样的话,您让我死,我便死,赐我活,我就为您效劳。”成吉思汗说:“不肯背弃主人,而教部下逃得远远的,一个人同我厮杀,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作为吗?这样的人可以做我的助手啊。”
其实,成吉思汗只不过也是借其二人显忠劝义罢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之际,更是以“信义”争取民心。
西门豹治邺时,将粮食储藏在民间,说好战争一爆发,便以鼓为号,立即将粮食集中起来。魏文侯不相信,于是西门豹登上城楼,下令击鼓。第一遍鼓响之后,百姓们有用肩背的,有用车装的,迅速把粮食集中起来。魏文侯说:“算了,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在老百姓中建立信义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一旦欺骗了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取信于民了。现在燕国侵占了我国的八个城市,我请求率军向北反击,以收复被侵占的城池。”于是,西门豹举兵讨伐燕军,收复失地后凯旋。
司马光曾经说过:“信义,是君王的最大法宝。国家靠人民保护,人民靠信义保护。不讲信义,就无法使唤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之人;称霸天下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臣民;善于持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亲人。不善于称王称霸,治国持家的人正好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连自己的兄弟父子也要欺骗。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失败。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
司马光之言,确有一番道理。人际交往中,诚信的建立非常重要,首先示人以诚,各种策略才能有效实行。如若失信于人,任你再高明的计划也无法实现,任何事业都很难做成。
也许你什么都没有,但是你可以用真心去对待别人,那么你也会得到同样的回报和尊敬。付出真心报之以真心,真诚待人最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