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20

第20章 敦煌角抵考(2)

目前,我国对角抵的研究除了依据文献资料外,还有相当一批出土文物待认真考引,尤其是在西陲敦煌所保存的壁画和藏经洞发现的白描和幡画中,均反映有古代进行角抵的图象资料。如:莫高窟早期洞窟的佛龛下和四周壁画的下方绘有许多形象各异的力士和药叉的图像。其中西魏第288窟,中心塔柱下绘有药叉摔跤的图像。(图1)北周第290窟窟顶人字披上,绘有一幅“佛传故事连环画,其中有表达悉达太子向善觉王女儿裘夷求婚,应约试武,并以摔跤战胜了大魔力王。比赛时,两人均袒露上身,着短裤,头束发髻(图2)”。这形象和文献记载极相似,如在东汉《西京赋》中描述摔跤比赛时要求裸露上身,头发扎成髻。五代第61窟西壁佛传屏风画中,绘有一幅形象深动的摔跤图。图中两名选手正在一块专门的席毯上进行交手(图3)。北周第428窟、盛唐第175窟、榆林窟五代第36窟等均绘有正在进行摔跤比赛的场面(图4)0另外,从藏经洞出土的幡绢画和白描画中,各绘有一幅形象生动的相扑图。比赛选手头饰发髻,赤身裸体、着兜裆,正在奋力相搏。

敦煌壁画和藏经洞所发现的角抵、相扑、摔跤的图像充分反映出古代角抵手的着装、发式、比赛场地、角逐姿势与方法等(图5、6),它为全面深入认识和研究我国角抵的演变,以及了解国际式摔跤、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等的形成和技法,及血缘关系等,提供了的珍贵形象资料。

二、射御与武术

角抵与周朝的射礼、春秋战国的武乐有着明显的承续演化之迹。角抵所指为“角力”与“角伎”,其核心内容或主要形式是射御。射,指射箭;御指马伎。在古代“六艺”中,均属于尚武的技艺。周朝时期,射箭已经非常盛行,被称为“男子之事。”天子诸侯有“大射”、“宾射”、“燕射”之分,民间也有“乡射”。这就是说,每逢节日,无论天子诸侯,还是庶民百姓,在饮酒作乐之后,常比赛射箭赛射时,还有许多礼规,并伴奏音乐,仪式十分隆重。《汉书哀帝记》载广雅兴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卞射,在古代一般以“卞”为“手搏”,“射”称“角力”,这可以引证角力所指是射御方面的竞赛,统称为“武戏”,亦即角抵。手搏是指徒手相搏,其不仅仅是摔跤,还有武术等。我国早期的社祭和礼火中,就有射御与武术等表演。

敦煌古代聚居着匈奴、突厥、回鹘、羌、吐蕃等诸多民族,他们“随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又皆习舞,善骑射”。可见,好动尚武,逐猎骑射,乃是西部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我们从敦煌的壁画、砖画、简牍、遗书等文物中,都可以看到古代猎人的狩猎场面,弓箭、弩等狩猎工具和武器,战争中的射箭场面,军事训练和比赛中的秋射,习舞中的各种射箭姿态和射法等。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石窟中,绘有数百幅精美的佛教故事画。就在这些佛教经变画中,绘有古人应用弓箭进行习武、竞赛、作战、骑射、射猎等等(见图7、8、9、10)。

敦煌遗书也有不少有关弓箭文化的描述。《望远行》、《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文》、《张淮深变文》、《丈夫百岁篇》、《王梵志诗》等等,均形象地反映了射箭技艺。

敦煌的古墓群、烽燧、古长城中出土的画像砖、箭簇、弩等。尤其是古墓群的画像砖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弓箭文化的视觉形象,其中不乏有猎人狩猎、射箭等内容(图11)。

我国自50年代开始,在敦煌和它的周围地区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相继出土了数万枚简牍。其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医方、历法、刑事、教育、体育等。这里主要阐述保存较完整、内容丰富的居延汉简“秋射”。

“秋射”,史书称为“都试”。自武帝太初以后形成的一项制度,即每年秋季举行一次射箭比赛,故名“秋射”。由太守亲躬其事,各都尉具体负责。比赛之前,先将时间、地点、规则、奖励等要求(即与现代的体育竞赛规程相似),由太守府以“府书”形式下达到各塞、部、亭、燧,令其做好充分准备,届时参加比赛。

“秋射”比赛的规则较完整。规定比赛均用“具弩,所用的矢,分短矢、长矢,并分别记成绩。参赛者,每人射12箭,中6箭为及格,超过6箭予以奖励。“秋射”比赛中,除弩射之外,还有弓射、刀剑骑射等比赛。

弓箭由生活的工具演变为作战的兵器、军事训练内容,及角抵表演,继而又发展成体育运动项目。这是一个多元的、漫长的孕育过程。因此,敦煌地区古代所遗存的弓箭文化,对全面了解我国古代射箭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敦煌百戏

“百戏”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孝安帝纪》广……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然其与“百戏”连称的还有角抵百戏。《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广诏太常、大鸿胪与诸国侍子于广阳城门外相会,飨赐作乐,角抵百戏。”顺帝幸此处与角抵相连称,语义上又从属角抵。在汉代,百戏就是角抵戏。东汉时虽出现了“百戏”一词,但还远不如“角抵戏”之称普遍,还要与“鱼龙曼延”“角抵”等连称。东汉张衡《西京赋》详细地记述了角抵总称下的杂技、歌舞、魔术幻术、角力、射箭、扛鼎、驯兽、武术等表演和竞赛。另外,从《汉书西域传赞》说武帝开玉门,通西域……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渝、都卢、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百戏自汉以来,就一直活跃于宫廷或民间,这种集体的技巧性表演,要求表演者的身体、技术和力量等方面都要有较好的基础。百戏的内容对于我国后世所形成的武术、技巧、体操等体育项目有着直接的影响。

敦煌所遗存的百戏内容极为庞杂,主要有技巧(叠罗汉)、倒值(拿大顶)、撞技、翻筋斗、弄丸、乐舞等(图12、13、14、15)。它不仅是人体文化的展现,而更是身体、技巧、力量、动律的显示。现代体操、技巧、跳水、艺术体操、绷床、健美操、花样滑冰、体育舞蹈等现代体育竞技项目所采用的许多技术,有相当部分来自百戏。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考研,可以推求出以下几点结论:(一)角抵的内涵为“赛”。角抵包罗了各种杂耍、乐舞、武术、射箭、杠鼎、马伎等,并总汇成表演的艺术或竞技精神也是“赛”。“赛”所体现出的竞争意识,实质就是角抵所表演的各种竞技手段,无疑它已具备了体育的特性。

(二)百戏与角抵实为同一。所谓百戏,从表演形式及内涵的尚武精神,则称角抵。“百戏”一词晚出于“角抵”,角抵似乎更能说明中国古代体育的嬗变轨迹,更能代表其时代风貌。

(三)目前的体育史着述中,角抵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敦煌所遗存的史料仍是空缺,因此,对角抵进行全面的考证,可以进一步清晰了解我国角抵衍演的轨迹和迁移情况。

(四)角抵由于受漫长的封建儒家文化的影响,崇奉温良恭俭让,尊卑分明,致使角抵始终没有把竞争纳入社会机制,更没有体现出公正、平等的体育观,它也只是一种表演性极强的娱乐活动,或是被用作训练士兵体能的军事目的。相反,西方国家的摔跤虽形成晚,但它较早就形成了竞技体育的各种特征,创立出一种国际式摔跤(自由式、古典式),并步人了世界体坛,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周代少年儿童的发式是兽角形的,《诗经》中载广总角”指的就是这种发式「见《续汉志舆服志下》。

见《山海经西山经》。

见《述异记卷上》。

见翁士勋着《角力记》校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平乐,此处寓意有二:一谓和平安乐,二指平坦广阔的场地上作乐。

见《梦梁录》卷20“角抵”。

见《辽史乐志》。

见《明史纪事本末》卷49“江彬奸佞”。

参阅陈昌怡《古代体育寻踪》,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版。

见《周礼夏官大司马》。

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即东经100°至101°,北纬40至422间,于1930至1972年出土了3万余枚汉代简牍,称之为居延汉简。

见《汉书燕王传》。

具弩,是指配件完备的弩。

《后汉书》卷5,第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