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灿
武汉大学历史系
敦煌莫高窟北区第47窟发现了一件户籍残片,第49窟也有户籍残片出土,但只发现31个细片。现拟对两残户籍的年代作一初步的考察。
一、B47窟所出户籍为唐代早期籍
B47窟所出户籍为手写楷书,残存6行,其纸质为纤维交织较均匀的白麻纸,出土时已裂为三片,现在据图版转录文字于下:
以上所存6行文字,只记田地段亩方位,无户主人名,从将土地分为“永业”、“口分”判断,为唐代户籍无疑。第2行“[3段拾柒亩”中,只单分出“七亩永业”,没有同时注明“口分十亩,这一注式写法,十分罕见。在目前所能见到的敦煌出土唐代户籍中,自大足元年(701)以后,直到天宝、大历年间的户籍,对一段田亩中既有永业、又有口分的情况,都是同时并注。而本片则与此不同,推测为七世纪中期,即唐前期较早时段的户籍。
残片中所记的六段田亩,均在“城北廿里无穷渠”。无穷渠,乃唐宋时敦煌城北的灌溉水渠名,据李正宇氏研究,“属北府水系。自敦煌城北廿里北府渠东岸分水,谓之无穷口,东北流,至州城东北卅里,长约十四里。灌溉洪池、效谷、玉关三乡境”。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各乡的户籍,均记载了该乡人户、土地所在的方位、渠名,以下仅就各乡人户永业田所在的渠名列表如下以上列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只有效谷乡、玉关乡人户的土地分布在无穷渠。俄藏0336号为《唐天宝十载前后(751)敦煌县退田簿》,簿中各户的田亩虽未注写永业、口分,但仍将每块土地的方位、段亩列了出来,如:
玉关乡张容子有地三段十六亩,均在“城北廿里无穷渠”。
效谷乡张嗣龙有地五段廿九亩,其中四段廿六亩在“城北廿里无穷渠”。
李思臻存地段七十七亩,其中四段四十五亩在“块北廿里无穷渠”。以上诸户土地集中在玉关乡、效谷乡的事实,也衬托出B47窟所出的户籍残片,很可能也是玉关乡或效谷乡籍二、B49窟所出户籍应为大足元年(701)籍
B49窟所出的31个户籍残片,虽然文字多不相接,难以见其全貌,但对判明其性质和年代,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第3片,即B49:21(3)号中存“不输”诸字,据字的底部残笔推断,实为“见”字,始知是“课户见不输”一语的残缺,这是唐代户籍帐上特有的专用语。
唐代特别重视户籍,其落脚点就在于要求均田百姓向官府输纳租调,征服徭役。《旧唐书》曾对此作过扼要的归纳:
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多后少......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皆书印焉。所谓“书印”,就是将均田民的这些权利和义务一一书写清楚,经官方盖印加以法定化的籍帐。唐武德六年三月,就曾下令:
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对唐初以来的这一定制,在开元十八年十一月的敕令中,重申得十分具体:
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有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分别为卷,总写三通,共缝皆注某州某县(某乡)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内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这就是唐代制定户籍的一套办法。B49窟所出的这些户籍残片,虽然已无法见到“某州某县某乡某年籍”等字样,但其上存有多方“敦煌县之印”,当是敦煌县自留的一通户籍簿的残片。
对于均田民,在输纳租课上,规定有课户与不课户的区分。而对课户,又有“课户见输”与“课户见不输”的区别。这在藏经洞所出唐代历年户籍中都多有所见,而且均在户主名、年这一行下加以注明。B49:21(3)号上的“课户见不输”应是本件户主名、年下的文字。这里虽然见不到户主的姓名,但能从残片中找到户主父母的线索,如B49:21(l)号片上载有:
残片B49:21(13)号上有“关年陆”,与上列1行的书法一致,印方相连,可以缀合。而B49:21(20)号片所存“拾”字,又可缀人其下。而649:21(11)号片上的“卫士圣历二年帐似又应在其下,如此,以上五片可拼接为以下内容:
此户成员除父母外,还有一“年拾”者(B49:21(ll)号片),另有一片存“年”字,有可能是上列1、2行中所缺之“年”字,亦有可能是另一成员之“年”。
根据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籍帐文书来看,唐代户籍通常对每户记载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列户主及户内成员名、年、身份等(包括男、女、丁、中、老、小、生、死、进、退年事)。其次列当年输纳租调数(如是不课户或课户见不输者,则不列第三列田亩状况,即“合应授田”数、“永业”田亩数、“已受”、“未受”田亩数及“居住园宅”亩数。第四列永业田亩及已受田的每块段、亩、性质(永业或分)、方位、四至状况。第五部分在接纸骑缝的北面写有“某州某县某乡某里某年籍”。为便于进行比较认识,现将P.3669号《武周大足元年(701)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中索誉才户籍摘列如下:
从此籍中我们注意到,凡年龄数、应受田数、已受田数为大写,而永业、口分田数、居住园宅数及未受田数,则是小写。这并非偶然书写所致,而是当时敦煌户籍上通用的惯例。本窟所出的户籍残片中,有一片小写数的文字,即549:21(18)号片上的“五十一”三字,此数不可能是居住园宅,也不大可能是永业田数,疑是该户的未受田的亩数。
余下的诸片中,残存的文字,多属于户籍第四部分的内容,至少有五片是记田地段亩的方位。这些方位大体有三:
一是649:21(14)号片上的开渠渠名有缺,推测全名或许就是阳开渠,唐《沙州都督府图经》载:某泉水流至沙州城后,“分脉灌溉”,有一支东南流,分为二道,其中之一即阳开渠。据李正宇氏研究,此渠为敦煌南部干渠,“自州城西南十里甘泉水(今党河)南岸五石斗门引水东北流,至城东七里,全长十五里,灌溉甘泉水与东河以南三角地带,即莫高乡境”。如前节表中所列,此渠名常见于敦煌莫高乡户籍中。
二是B49:21(17)号片上的“津渠”,全名应为灌津渠,据李正宇氏研究,此渠原来属东河水系,后为阳开渠所属支渠,在沙州城南,“由西南向东北流,至沙州城东七里,长约十六里,位于阳开渠与甘泉水之间,灌溉莫高窟乡西北部地段”。本渠名亦多见于敦煌户籍中,此片表明当户有一段田亩依靠灌津渠灌溉,它与阳开渠基本靠近,位在莫高乡,这也为前节列表所证实。
三是B49:21(10)号片上的“1]里八尺1八尺,实为八尺渠,多见于敦煌户籍,据李正宇氏研究,此渠“属北府水系,自(沙)州城东北二里北府渠东岸开口引水,谓之八尺口。东北流至州城东北卅里,长约廿八里……流经平康乡东南部和慈惠乡北部,止于效谷乡中部。为州城东北最长之支渠”。“八尺”前的“里”字,推测应是“一段亩城口里”。从前列表看,靠八尺渠水灌溉的土地,在城北有,在城东也有。因此,当户的一段在八尺渠的地可能位城东,也可能位于在城北。
唐代敦煌户籍在登录田亩时,先列“永业”;次列“勋田”;再列“口分”。在649:21(8)号片上有亩勋田CZZT,应是当户“一段亩勋田”的记录。至于永业、口分,在残片中则未见。
剩下的残片都是土地诸段亩四至的记录,如“东渠”;“西至道”、“道”;也有人名,如“南郭仁”;“张节”等。
在对诸残片作出考察之后,可以认为这些残片属于敦煌县的户籍,但是,是何时何乡的户籍?尚需作进一步的分析。前面推论在本籍户主父名下,列有“卫士圣历二年帐,这个记录大概表示,户主的父亲“掐城”在圣历二年(699)的帐后去世,故在这一次新制定的籍上才作此标注。《唐六典》载每定户以仲年(子、卯、午、酉),造籍以季年(丑、辰、未、戌)。据池田温氏研究,这种三年一造籍的规定,从唐初直至开元年间,“始终一贯”地在施行。圣历二年为己亥年,在它之后的造籍年应是丑年,即大足元年。通常新造的户籍,都要登载记录下此前三年发生的人事变故,据此,可以确定本残籍为武周大足元年(701)籍。前面列举的索誉才户籍,就是这一年所造的户籍。为了加深对上述情况的认识,不妨再从这件大足元年效谷户籍中抽出一例,列举如下:
户主赵端严年巻拾软岁寡代夫承户不课户夫郎屯屯年伍拾壹岁白丁圣历二年帐后军内简出,二年帐后死男长命年拾武岁小男圣历三年帐后死从此籍看到,自戌年,即圣历元年造籍之后,到丑年,即大足元年造籍之前,凡诸户内人口的异动,如原户主邯屯屯“圣历二年帐后军内简出”;接着又“三年帐后死”;其妇只好“代夫承户”为户主;还有原籍上的儿子也在“圣历三年帐后死”等等,均在户籍上记录在案。“卫士圣历二年帐”,正是大足元年造籍时,对该户人口异动标注的结果。因此,订本件为大足元年籍也是没有疑问的。
至于本残片是何乡的户籍?也只能从其田亩所在方位作出推测,从诸片仅存的文字看,此户至少有二段地在阳开渠;一段在灌进渠,如前所论,二渠主流均在莫高乡,疑此残籍为莫高乡籍。在R2684号《唐开元十年(722)沙州敦煌县莫高乡籍》中,某户“伍拾亩已受”田共有六段,其中有四段在阳幵渠;二段在灌进渠,这一状况也可作为上述推测的一个佐证。至此,这31个户籍残片,可订名为《武周大足元年(701)沙州敦煌县莫高乡籍》。
见《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1卷)第141页对本件文书的说明。文物出版社,2000年。
同上书图版32之1,此处据图版录文。
见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28-20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李正宇《唐宋时代敦煌县河渠泉泽简志》,载《敦煌史地新论》,第13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此处材料依据东洋文库《敦煌吐鲁番文书》n(籍帐篇);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28~207页唐代户籍;楚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第1卷籍帐部分统计。
楚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第1卷,第491-514页。又载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第367-368页,参见池田温《唐代敦煌均田制考察之——以天宝后期敦煌县田簿为中心》,载同氏《唐研究论文选集》,第312-3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同注书第159页汉文文书“户籍残片”,彩版10之2,本件录文编号原作B49:213,现改作B49:21《3)。以下诸片号同此。
《旧唐书》卷43职官2户部尚书:郎中、员外郎条。
《唐会要》卷85《籍帐》。
同上书。此处据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对上文补订作的引录。
见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32-133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本件户主索誉才的年龄,与其母相差仅六岁,殊为可疑,或为其继母亦未可知。
同上书第1辑,第3页。
同注书,第123页。
同注书,第123-124页。
同注书,第136页。
《大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广池本卷3第30页。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第3章第2节中的“造籍年次”问题。见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出版本(1979)第69页,中华书局版汉译本(1984)第191页。
同注书,第131页。
同注书,第154-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