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实验方法
9022900000110

第110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维织化学卫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免疫组织化学的全过程包括:①抗原的提取与纯化;②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③将显色剂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④标本的制备;⑤免疫细胞化学反应以及呈色反应;⑥观察结果。

1.实验前准备

(1)仪器医用微波炉,水浴锅。

(2)试剂

①PBS缓冲液(pH 7.2~7.4):NaCl 137mmol/L,KCl 2.7mmol/L,Na2(2下标)HPO4(4下标)4.3mmol/L,KH2(2下标)PO4(4下标)1.4mmol/L。

②0.01mol/L枸橼酸盐缓冲液(CB,pH 6.0,1000ml):枸橼酸三钠3g,枸橼酸0.4g。

③0.5mol/L EDTA缓冲液(pH 8.0):700ml水中溶解186.1g EDTA·2H2(2下标)O,用10mmol/L NaOH调至pH 8.0,加水至1000ml。

④1mol/L的TBS缓冲液(pH 8.0):在800ml水中溶解121g Tris碱,用1mol/L的HCI调至pH 8.0,加水至1000ml。

⑤酶消化液:a液,即0.1%胰蛋白酶液,用0.1%CaCl2(2下标)(pH 7.8)配制;b液,即0.4%胃蛋白酶液,用0.1mol/L的HCl配制。

⑥3%甲醇-H2(2下标)O2(2下标)溶液:用30%H2(2下标)O2(2下标)和80%甲醇溶液配制。

⑦封裱剂:甘油和0.5m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9.0~9.5)等量混合;油和TBS(或PBS)配制。

⑧TBS/PBS:pH 9.0~9.5,适用于荧光显微镜标本;pH 7.0~7.4适合于光学显微镜标本。

2.操作步骤

(1)脱蜡和水化脱蜡前,应将组织芯片在室温中放置60min或60℃恒温箱中烘烤20min。

①组织芯片置丁二甲苯中浸泡10min,更换二甲苯后再浸泡10min;

②无水乙醇中浸泡5min;

③95%乙醇中浸泡5min:

④70%乙醇中浸泡5min:

(2)抗原修复用于幅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芯片。

①抗原热修复

a.高压热修复:在沸水中加入EDTA(pH 8.0)或0.01mol/L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 6.0)。盖上不锈钢高压锅的盖子,但不进行锁定。将玻片置于金属染色架上,缓慢加压,使玻片在缓冲液中浸泡5min,然后将盖子锁定,小阀门将会升起来。10min后,去除热源,置入凉水中,当小阀门沉下去后打开盖子。本方法适用于较难检测或核抗原的抗原修复。

b.煮沸热修复:电炉或者水浴锅加热0.0lmol/L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 6.0)至95℃左右,放入组织芯片加热10~15min。

c.微波热修复:在微波炉里加热0.01mol/L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 6.0)至沸腾后将组织芯片放入,断电,间隔5~10min,反复1~2次。适用的抗原有:AR,Bax,Bcl-2,C-fos,X-jun,C—kit,C—mye,E—cadherin,Chromogranin A,Cyclin,ER,Heat shock protein,HPV,Ki-67,MDMZ,p53,p34,p16,p15,P-glycoprotein,PKC,PR,FCNA,ras,Rb,TopoismeraseⅡ等。

②酶消化方法常用0.1%胰蛋白酶和0.4%胃蛋白酶液。胰蛋白酶使用前预热至37℃,切片也预热至37℃,消化时间约为5~30min;胃蛋白酶消化37℃时间为30min。适用于被固定遮避的抗原,其中有:Collagen,Complement,Cytokeratin,C-erB-2,GFAP,LCA,LN等。

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a.SP法

脱蜡、水化;

PBS洗2~3次各5min;

3%H2(2下标)O2(2下标)(80%甲醇)滴加在TMA上,室温静置10min;

PBS洗2~3次各5min;

抗原修复;

PBS洗2~3次各5min;

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

滴加Ⅰ抗50μl,室温静置lh或4℃过夜或37℃1h;

4℃过夜后需在37℃复温45min;

PBS洗3次各5min;

滴加Ⅱ抗40~50μl,室温静置,或37℃1h;

Ⅱ抗中可加入0.05%的吐温20;

PBS洗3次各5main;

DAB显色5~10min,在显微镜下掌握染色程度;

PBS或自来水冲洗10min;

苏木精复染2min,盐酸酒精分化;

自来水冲洗10~15min;

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b.SABC法

脱蜡、水化;

PBS洗两次各5min;

用蒸馏水或PBS配置新鲜的3%H2(2下标)O2(2下标),室温封闭5~10min,蒸馏水洗3次;

抗原修复;

PBS洗5min;

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

滴加Ⅰ抗,室温1h或者4℃过夜或者37℃1h(4℃过夜后在37℃复温45min);

PBS洗3次每次2min;

滴加生物素化二抗,20~37℃20min;

PBC洗3次每次2min;

滴加试剂SABC,20℃~37℃20min;

PBS洗4次每次5min;

DAB显色:DAB显色试剂盒或者自配显色剂显色(镜下掌握显色程度);

蒸馏水洗,苏木素复染2min、盐酸乙醇分化;

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任婕唐宏涛魏敏杰)

一、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剂量增加而递增。为保证安全用药,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度和程度往往不同。如口服时液体制剂比固体制剂吸收快,肌内注射时水溶液吸收快于混悬剂。控释制剂可以控制药物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以保持恒速吸收及恒定的疗效;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时间较长,维持药效时间延长,可减少用药次数。如把药物接上靶向载体,能使药物导向分布到靶器官,可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药教出现时间的快慢,其顺序为: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给药途径不同,有时会产生药物效应质的变化,如口服硫酸镁有导作用,而肌内注射硫酸镁则有抗惊厥和降压作用。临床用药应根据病情需要和制剂特点选择给药途径。口服给药起效慢,但方便安全,是适合大多数患者的给药方式;静脉给药能立即生效,适用于急症和危重患者。

三、溶液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

酸碱平衡失调时主要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当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液pH下降,可使血中苯巴比妥(弱酸性药)解离度减少,易于进入细胞内液。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能使药理效应增强(可能出现毒性反应)或减弱的现象。

1.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指联合用药时,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脏代谢及肾脏排泄过程中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使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改变,导致药物效应增强或减弱,作用时间缩短或延长。例如保泰松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华法林,使其抗凝作用增强,甚至引起出血;苯巴比妥作为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华法林代谢,使其抗凝作用减弱;碳酸氢钠促进苯巴比妥从肾脏排泄,解除其毒性。

2.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作用部位的相互作用。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synergism):指两药合用时引起的效应大于单用效应的总和,可分为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单用效应的代数和。如抗心绞痛采用硝酸甘油与普萘洛尔合用,抗心绞痛作用相加而各药剂量相应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磺胺甲噁唑(SMZ)与甲氧苄啶(TMP)合用,不仅使抗菌作用明显增强,而且可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可使抗菌谱扩大,抗菌效应增强。

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如繁殖期杀菌药与快速抑菌药合用,抗菌作用减弱。

五、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生物体内的节律有多种,如昼夜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和年节律等。其中以昼夜节律对药物影响最重要。研究生物节律与药物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称为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主要表现在时间药物代谢、时间药物效应、时间毒理方面。

时间药物代谢涉及了药物在体内过程的许多环节。主要是由各器官、组织、体液的生理性节律变化所致。如胃液pH在早8点左右最高,在夜间最低,某些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吸收量会受此影响。以茶碱为例,早晨服药的患者其血药浓度明显高于晚间服药者。鉴于哮喘患者在晚间发作较白昼重而血药浓度晚间又较白昼低,因此按时间节律调整给药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时间药物效应方面,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平喘药等均有昼夜时间节律变化。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出现在清晨,血液浓度在早8点左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直至O点左右达最低。临床上根据这种节律变化将此药由原来的每日分次用药改为每日早8点一次给药,提高了疗效,九大减轻了不良反应。相同剂量的镇痛药分别于白昼和夜间给药,其阵痛效果表现为白昼升高,夜间降低。胃酸的分泌高峰在夜间,某些患胃溃疡的患者易在夜间发病,H,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在晚间用药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发病。

1.糖皮质激素类药的择时应用

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因此,必须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的患者,应采用早晨1次给药或隔日早晨1次的给药方法,这样可以减轻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抑制而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甚至皮质萎缩的不良后果。

2.降压药的择时应用

人的血压在1天中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多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即上午9~11时、下午16~18时最高,次日凌晨2~3时最低。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将服药时间由传统的一天3次改为上午7时和下午14时两次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产生最好的降压效应。

3.利尿药的择时应用

氢氧噻嗪宜早上7时服用,不良反应最小,呋塞米于上午10时服用,作用最强。

4.抗癌药的择时应用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钟,癌细胞在上午10时生长最快,第二个生长高峰在22~23时,而正常细胞则是下午16时生长最快。所以肿瘤患者最佳治疗时间是上午10时,这时进行化疗,用药最省,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小。

5.平喘药的择时应用

凌晨0~2时是哮喘患者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反应最为敏感的时间,也就是哮喘的好发时间,故多数平喘药以临睡前服用为佳。而氨茶碱则以早上7时应用毒性最低,效果最好。

6.治疗溃疡病的择时应用

胃舒平等抗酸药应于饭后1~2h服用,利于中和胃酸;因夜间胃酸分泌有1个高峰,故在晚上18~22时临睡前加服1次,效果更好,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药,均以睡前服用疗效最佳。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有时间节律变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人的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与药物经肾排泄的时间节律有关。该类药物肾排泄高峰在白昼,低谷在夜间。相同的给药剂量在夜间容易形成体内蓄积,造成对神经和肾脏的毒性。减少夜间的给药剂量可以减轻其毒性。药物引起机体变态反应的程有昼夜节律,如青霉素皮试反应最重是在午夜,最轻是在中午。

时辰药理学研究证明,某些药物在1天中在最佳用药时间,择时用药可发挥最佳疗效,因为择时用药顺应了人体生物节律的变化,可充分调动人体积极的抗病因素,增强药物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六、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当急性或慢性疾病影响肝脏的超微结构时,均可明显影响某些药物在肝中的代谢,包括脂肪肝、酒精中毒性肝炎或肝硬化、血色素沉着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急性病毒或药物性肝炎。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损伤程度也不同,特别是微粒体氧化酶最易受损,因而可明显影响有关药物的清除。如在肝硬化或急性肝炎患者的氯氮革和地西泮的半衰期可显著被延长,因而药效也随之延长,在这种肝病患者中普通剂量的药物有时可导致昏迷。

肝癌也可损伤肝对药物的代谢。从肝癌患者中取得的活体标本的实验表明,体外的氧化代谢药物的能力受到破坏,这与相应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减少有密切关系。例如在肝癌患者中氨基比林的代谢较正常人的慢得多,同时对该药的清除率也显著减低。

某些不经肝脏转化的药物在肝功能不良时可不受影响。

七、肾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经肾排泄。其中卡那霉素在正常人的半衰期为1.5h,在肾衰患者延长数倍。若不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隔,将会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导致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可致药源性耳聋。

(高华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