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经济学
9026600000014

第14章 生产者行为分析(1)

§§§第一节厂商概述

学习提示

本章将在假定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对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首先将从生产函数出发,考察在短期生产中产量与要素投入量的关系;然后再分析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实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最后从成本的角度,分别分析厂商在短期和长期生产中成本与产量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生产函数的含义及其不同形式;

长期和短期的划分;

短期生产中产量与要素投入量的关系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实现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

成本的概念;

各类短期成本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长期成本曲线的推导。

一、厂商及其组织形式

生产者(Producer)是指厂商或企业(Firm),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所谓厂商或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自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厂商按照其法律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三种类型。

个人独资企业,或称个人企业、业主制企业,是由单个自然人投资并所有的企业。在个人独资企业中,企业所有人往往也是企业经营者,盈亏都由投资人负责,并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其特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强烈,决策自由、灵活,易于管理;但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

合伙制企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企业所有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相对个人独资企业而言,合伙制企业的资金较多,规模较大,分工和专业化得到加强。但由于多人所有和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和统一,资金和规模仍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欠稳定。

公司制企业是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公司是企业法人,具有独立财产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制企业按照其所承担的责任情况可分多种类型,其中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股东只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组织。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资产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组织。公司制企业有利于筹集资金,组织大规模生产经营,分散市场风险;但也存在由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内部人控制”等缺点。

二、厂商的目标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对厂商目标的一个基本假定。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厂商有时并不一定选择实现最大利润的决策。

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可能是不确定的,而且,厂商也有可能对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缺乏准确的了解,于是,厂商往往以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场销售份额最大化,来取代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特别是在公司制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并不是企业的真正经营者,企业的日常决策是由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经理作出的。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尤其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所有者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公司经理的行为,经理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追求其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目标。譬如,经理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他们并不一定很努力工作,而追求豪华舒适的办公环境,讲究排场。他们也可能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一味扩大企业规模,以此来扩张自己的特权和增加自己的收入,并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他们也可能只顾及企业的短期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润目标,等等。

但是,经理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会受到制约。例如,如果经理经营不善,企业效率下降,公司的股票价值就会下降,投资者就会抛售公司股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有可能被其他投资者低价收购,或者,董事会也有可能直接解雇经营不善的经理。总之,经理的职位将难以保住,而且被解雇的经理再寻找合适的工作,往往是很困难的。更重要的是,不管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制定恰当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策略有多么困难,也不管经理的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动机有多么强烈,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在长期,一个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终将被市场竞争所淘汰。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因此,在以下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我们仍然使用厂商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假设。

§§§第二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

厂商进行生产的过程就是从投入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到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所谓生产函数(Productfunc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生产函数反映的是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生产技术条件发生变化,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函数。新的生产函数可能是以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生产出更多或更少的产量,也可能是以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进行生产。

第二,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特定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

假定X1,X2,…,Xn依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Q=f(X1,X2,…Xn)(4.1)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的生产要素组合(Xl,X2,…,Xn,)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

在经济学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

Q=f(L,K)(4.2)

二、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生产函数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介绍经济学中使用得比较普遍的几种生产函数形式。

1.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生产过程中,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完全替代的关系,而且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的。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aL+bK(4.3)

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b是大于0的常数。

2.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minLu,Kv(4.4)

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v为大于0的常数,分别是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固定的资本投入量。(4.4)式的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取决于Lu和Kv这两个比值中较小的那一个,即使其中的一个比例数值较大,那也不会提高产量Q。因为,在这里,常数u和v作为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是给定的,即生产必须按照L和K之间的固定比例进行,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能变动时,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再多,也不能增加产量。另外,在该生产函数中,通常假定生产要素投入量L、K都满足最小的要素投入组合的要求,所以有:

Q=Lu=Kv(4.5)

进一步地,可以有:KL=uv(4.6)

该式表示,对一个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来说,当产量发生变化时,各要素的投入量将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所以,各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比例维持不变。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初一起提出来的。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Q=ALαKβ(4.7)

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参数,0<α、β<1。A是表示技术水平状况的技术系数,A的数值越大,既定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就越大。α和β分别表示产出关于劳动和资本的弹性值。即如果劳动投入增加1%,那么产出增加的百分比就等于α;同样,β表示资本投入增加1%导致的产出增加的百分比。此外,根据α与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第三节短期生产行为分析

一、短期和长期的划分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短期(Shortrun)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Longrun)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相应的,在短期,生产要素可以区分为不变要素(或固定要素,Fixedfactor)和可变要素(Variablefactor)。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为不变要素。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为可变要素。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在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例如,生产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还可以加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由于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可变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区分。

根据以上对短期和长期的划分,那么,对于不同产品的生产,短期和长期的时间界限是不相同的。譬如,变动一个大型炼钢厂的规模可能需要3年的时间,而变动一个豆腐作坊的规模可能仅需要1个月的时间。即前者的短期和长期的划分界线为3年,而后者仅为1个月。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行为,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行为。

二、短期生产函数

由生产函数Q=f(L,K)出发,假定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用K表示,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用L表示,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Q=f(L,)(4.8)

这就是短期生产函数,或叫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Q=f(L,)表示:在不变要素的投入量固定时,由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最大产量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到总产量(Totalproduct,简称TP)、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简称AP)和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简称MP)三个概念。如果固定要素为资本,可变要素为劳动,则可得到劳动的总产量(TPL)、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和劳动的平均产量(APL)。

劳动的总产量TPL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

TPL=f(L,)(4.9)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

APL=TPL(L,)L(4.10)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

MPL=ΔTPL(L,)ΔL(4.11)

或MPL=limΔL→0ΔTPL(L,)ΔL=dTPL(L,)dL(4.12)

同理,对于生产函数Q=f(,K)来说,它表示:在劳动投入量固定时,由资本投入量变化所带来的最大产量的变化。由该生产函数可以得到相应的资本的总产量、资本的平均产量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它们的定义公式分别是:

TPK=f(,K)(4.13)

APK=TPK(,K)K(4.14)

MPK=ΔTPK(,K)ΔK(4.15)

或MPK=limΔK→0ΔTPK(,K)ΔK=dTPK(,K)dK(4.16)

根据以上定义公式,可以编制一张关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表列,Q=f(L,)。

可以绘制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

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特征,这一特征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marginalproduct)。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的数量组合比例。在开始时,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给定,而可变要素投入量为零,因此,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或者说,该规律提醒人们要看到在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后必然会出现的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决定了劳动的边际产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

五、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