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将军用过晚餐,情绪平静了些,心情好多了。于是谈起了白天打猎的趣事和感想,将军开始有了笑容。这时侍从立即和事后守联系说:“将军的情绪好多了。”事后守昕了,立即来见将军,说:“刚才主公曾经指示,处罚那个冲水的人,由于一时疏忽,我没有记清楚处罚的内容。非常抱歉,恳请主公重作指示,究竟如何处置这个人?”
家光将军没有立即回答,看看事后守,想了想说:“那个人由于不小心犯了严重的错误,我看判他流放八丈岛好了。”事后守听完将军的指示后,回答了一声,“是,遵命。”便退了下去。事后守对于家光将军判处死刑的命令,虽然也回答“是,遵命。”好像是接受了旨令,但实际上,奉命是奉命,他并没有依命行事。在感情冲动的时候,即使是将军,也往往会做错误的判决。虽然明知将军的判决并不妥当,但是如果当时就指出将军的不对,请将军改过,反而会使他火气更大,这样,就达不到说服的效果了。
事后守并没有做实际的说服工作,他只是选择适当的时刻,重新请示一次,对将军的命令更加确认而已。
一般观点往往认为,说服就得用语言进行,其实未必尽然。事实上这种不是说服,亦即不必用语言实际进行的说服,往往也能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其关键是掌握对方的性格、情绪,不存“说服”之心地说服。这样做或许非常困难,但却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
而且,这种不用语言的说服方法,特别适合于管理者说服上级同意自己的意见。
良言感化和声细语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和颜悦色”“温柔敦厚”被视为一种美德。《礼记·仪礼·少礼》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指“敬之和”;“皇皇”,指“正之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有一条就是“说话态度要和气”。说话和气,是“语言美”的重要内容。
比如有位领导发现他的秘书写公文爱文白夹杂,十分别扭,不合当代公文的语体要求。于是,他先赞扬了秘书的才学,夸秘书古文底子厚,然后给秘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秀才外出求学,得知妻子怀孕已是十月临盆,非常高兴,写信给妻子说:“不知爱妻弄璋乎,抑或弄瓦乎?”妻子没弄懂他信中的意思,对念信的人说:“我既不想弄砖,也不想弄瓦,只想他早日回家。”秘书听后明白了领导的批评,从此改了文夹白的毛病。分析这位领导的谈话,不难看出,他采取的正是循循善诱的方法:第一步是肯定对方的才学;第二步是用秀才写家信的故事诱导秘书写公文要注意语体风格。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忠言未必逆耳”。管理者如果以良言相劝,以平等的态度说话,是以情感人,而不是以势服人或以权服人,听者是容易接受的。毕竟人还是讲道理的。这位领导批评秘书文夹白的文风,采取跟秘书聊天、讲故事的方法,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让秘书明白了自己的毛病。
柔言感化法的特点是:语气亲切,语调柔和,措辞委婉,语意含蓄。这种说话方式是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似水柔情,实际上却力胜干钧,能收到以柔克刚的感化效果。有的管理者不明白这个道理,一遇上不同意见,或听到过头的语言,就按捺不住,于是针尖对麦芒,高声嚷嚷,唇枪舌剑地干起仗来,结果情绪对立,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古代文学家李密,曾在蜀汉担任过尚书郎的官职,蜀汉灭亡后,即居家不出。晋武帝司马炎慕其才名,诏征他为太子洗马,他却辞职不就。于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诏书急切严厉,责备其怠慢逃避朝廷的使命;郡县官长又一再逼迫,催促其上路;州官登门敦促,紧急犹如星火。)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李密向晋武帝上了一道《陈情表》,采用柔言细语,娓娓陈述其因侍奉老祖母而不能赴任的衷情,取得了以柔克刚的效果。现将《陈情表》的最后部分摘译如下:
“……我想圣明的晋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之人,都受到朝廷的怜恤和照顾,而何况我祖孙孤零困苦的情况,是特别的严重呢。我年轻的时候在当朝做官,供职于郎中官署,本来就希图仕途显达,并不矜持名声节操。现在我是败亡之国的低贱俘虏,身份卑微鄙陋,而受到朝廷过分的提拔,宠幸的委命非常优厚,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犹如西山落日,已经是气息短促,早晨难保晚上了。我如果没有祖母的抚育,是难以有今日的;祖母如果失去了我的奉养,也就无法继续她的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是实在不能抛开祖母离家远行的。臣李密今年44岁,祖母刘氏今年96岁。这样,我为陛下尽节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奉养祖母的日子短呀!故此我以这种乌鸦反哺其母的私衷,来乞求陛下准允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辛酸困苦,不仅蜀地人士以及梁、益二州长官亲眼目睹,十分了解,而且天地神灵,也都会明察的。恳请陛下怜恤我的一片愚诚,俯允我的微小的志愿,使祖母刘氏可以侥幸保其晚年,我活着将以生命奉献陛下,死后也要结草图报。臣内心怀着难以承受的惶恐怖惧的感情,特地写成表章奉闻圣上。”
李密在柔言细语中有事实、有原委、有衷情、有意愿,有情有理,传情通理,合情合理。晋武帝深受感动,不但息了雷霆之怒。没有因李密抗旨而治李密的罪,反而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养其祖母,以嘉勉李密的孝心。
《陈情表》虽属书面语言,但运用良言感化以柔克刚的语言技巧,使李密不仅躲避了杀身之祸,而且还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良言感化在管理者劝说或给下级做思想工作时往往很有成效。但是,有的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不懂得如何平等待人,跟下属或他人说话,总是拿腔拿调,盛气凌人;即使装出平等的样子,而心中却说:“你如果不听我的,没你的好处。”殊不知现在的人们往往不吃这一套:“我就是不听你的,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因此,管理者对“平等”,不应理解为官对民的恩赐或上对下的赏光,而要认识到这是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追求人格上的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循循善诱,不仅是口才技巧问题,更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列宁早就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管理者要想对下属或他人进行循循善诱的谈话,就要先与对方从感情上协调起来。感情是谈话的基础,是谈话的前提。管理者运用口才技巧进行说服、引导时,言语材料可能是抽象的、理智的、冷淡的;但却可以赋予谚语成分以浓烈的感情色彩,把言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如春风化雨,去催开对方心灵的花朵。同是一番话,言语材料一模一样,如果摆起一副零度风度,平平淡淡地讲,会使人索然无味,无动于衷;如果讲得抑扬顿挫,热情洋溢,就会使对方受到感染,与你心相近、理相通。
妙打比方巧说服
管理者在说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技巧,也可以说是杀手锏,那就是打比方。打比方原本是一种诗歌创作技巧,用于说理,在逻辑中叫做比喻论证法,在这里,我们用来指称一种言语表达方法。打比方说理,是指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它借助本体与喻体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著名作家刘绍棠一次作报告时,有人向他提问:“共产党不是伟大、光荣、正确和战无不胜吗,却为什么连‘性解放’和‘无政府主义’都要抵制,怕得不得了呢?”刘绍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大家:“你说,我的身体好不好?”大家说:“好!”他又反问:“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吞食苍蝇呢?”刘绍棠没有直接讲道理,只用两句反问打了一个比方,却使大家明白了道理,对他巧妙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使用比喻说理的口才技巧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而且具有“触类旁通”的推理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种口才技巧具有广泛的功用,不论管理者在正面说理,还是在批驳谬误,或是在协商谈判,都可以使用。但在使用比喻说理的口才技巧时,应注意用来相喻的事物一定要有类似的共同点。刘绍棠用自己“健康的身体”与“共产党”相比喻,是因为共产党这个组织也是“健康”的。二者在“健康”这点上是相类似的。如果完全没有类似的共同点的事物是不能用来相喻说理的。刘绍棠所说的情况是符合上述相类似这一点的,说健康的身体也不能吞食肮脏的苍蝇,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抵制错误思潮的道理在关系上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进行推理。
管理者在言语交际中进行比喻说理时,喻例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可以是寓言、典故、成语或故事。但是,比喻说理又与单纯讲故事、说笑话不一样。比喻说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离奇、曲折,更多地注重其内含的道理和思想。比喻是为了说理,说理才是目的,比喻只是手段。因此,喻例要叙述得简明扼要,可喻点要突出,不能让喻例淹没道理;否则,喧宾夺主,听者把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却没有明白其间的道理,就达不到比喻说理的目的。
比喻说理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常常只能反映某个方面的道理。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即便是阐述一个道理,也常常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阐述。因此,管理者在运用比喻说理方法时,要注意与其他说理方法结合使用,做到既生动形象,又全面缜密。对于理解能力不高的听者,使用暗喻说理时,要注意点明喻意。
说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禁让人想起春秋时期发生在晏婴身上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的时候,与楚王进行了一段对话。楚王由于有心想刁难晏婴,所以故意设下情景,证明“齐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晏婴知道这是楚王纯心让他出丑,于是他先将“齐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这一谬论置于一旁,而提出“橘树生在淮南就结出橘子,移到淮北就成为枳实”的问题,然后作分析,得出结论:“是因为水土的差异。”晏子举出橘变枳的现象,借以类比齐人到楚国变成盗贼,都是由于共同的原因——水土不同。这样比较说理,使楚王哑口无言。
其实,晏子使用的比较说理,也是打比方说理的一种形式,毕竟都是以一物来证明另一物,证明了本体的错误,喻体在本质上也站不住脚了。也即正面分析阐述齐国的民风如何淳朴,说“齐人惯于偷东西”是莫大的污蔑,这个齐人在楚国偷东西是由于受了楚国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样说理不仅要花费很多唇舌,而且效果不好,不如三言两语的类比说理更能克敌制胜。
总之,能否恰当地运用打比方说理,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的广泛性缜密程度。管理者要正确地使用这种口才技巧,必须在运思上多下功夫。不仅要足智多谋,具有清醒而聪明的头脑,还要有充分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