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乔治·索罗斯管理日志
9038000000014

第14章 三月:逃离金融危机 (4)

任何一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总是充满妥协、博弈和利益斗争,改革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彻底,尤其忌讳半途而废或者毫无原则的妥协。3月17日控制杠杆作用会计系统和公允价值计价确实有潜在的自我实现性。公允价值的替代品同样有问题。同样的交易,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其处理方式很不一样。这些资产在投行就得按照公允计价。这次危机中,投资银行被各个击破,但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就很稳固。例如欧洲的银行就有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杠杆,目前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要吸取的一个教训,就是必须控制经济中杠杆作用以及总体信贷数量,以此调节市场情绪,中国目前正在这么做。现在中国经常改变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对市场走向起到了作用。这个是西方不怎么用的手段,中国经常使用。

——摘自2010年5月7日索罗斯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谈话

背景分析

在金融衍生品泛滥的今天,“杠杆”对于金融界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

在高赌注的金融活动中,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让人咋舌。一块钱可以借贷到20块甚至100块,“杠杆”成了为华尔街玩家提供筹码的手段。通过高倍杠杆作用,对冲基金对社会经济和财富的控制力在无形中被空前放大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不再是匪夷所思。关于这次汹涌的次贷金融危机,索罗斯就认为,这是信贷和杠杆使用的无止境增长导致的灾难,而背后的错误经济学逻辑则是:金融市场可以自我调节,所以可以听之任之。行动指南

任何东西一旦泛滥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甚至走到反面导致泡沫。要懂得控制。3月18日一次赔钱不超过20%经验告诉我,我能够承受市场下跌20%之内的损失。这20%是步步为营的结果。可能我的资金只受损2%,就会开始减码。我停损的动作很快,但也很快会再开始行动,加码或者再度停损;然后如果再错,就再砍2%,但我不会让自己一次赔钱超过20%,通常我也不会犯那么大的错误,如果我错了8次,我就放弃了。

——摘自2008年7月索罗斯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专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市场的“风险控制”越来越深入人心。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遇到风险时,止损远比赢利重要,因为任何时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千万别和亏损谈恋爱”是索罗斯对“风险控制”的理解。

在疯狂的股市中有一句谚语: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这里说的会卖既包括赢利后的卖出,也包括止损。当股市下跌时,承认错误并止损是投资者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甚至有人把止损视为资金管理的灵魂。但是很多人对在投资部位设一个认输离场的“停损点”,却往往不能真正执行到位。

在索罗斯的投资方式中,不管好坏股票,他都会设停损点,以重要支撑位和自己的承受度为停损点,跌8%,卖掉一半,跌12%,就要卖空。比如说,从10万亏成了9万,资金亏损率是10%,那么从9万恢复到10万需要的赢利率只是111%;如果从10万亏到5万,亏损率是50%,但想恢复到10万的赢利率却需要100%。在股票市场中,找一只下跌50%的股票不难,而要找一匹稳涨100%的“黑马”,恐怕很难。因此,止损是投资者必须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行动指南

给自己设立一条赔钱的底线,当损失超过底线立即退场,才能避免因小失大。3月19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时间非常关键。政府一度对情况失去了控制,因为他们一直落后于事情的发展速度。到他们采取行动的时候,那些本来可以稳定市场的措施都已经没有用了。只有快速实施一套全面的计划,并有力地执行,情况才可能得到控制。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摘自2008年10月20日《财经》网络版刊载的索罗斯文章《注资如何避免打水漂?》

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调整利率时只会简单宣布一下,其他只字不提。但在货币政策武器基本用尽的情况下,美联储被迫采取了新的政策,即努力向市场发出更多和更明晰的信号,力图用“嘴巴”来影响市场,刺激经济和投资,而没有实际的行动。索罗斯批评美联储这种“光说不做”或“先说后做”的策略,他认为在市场崩溃的情况下,政府的拯救行动反应迟缓且充满官僚色彩。

说千语不如干一件,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和决策都是空谈。眼明手快、说做就做、果断行动是索罗斯非常重视的市场生存方式。1974年,日本东京一位证券营业员打电话告诉他,尼克松总统陷入水门案件后日本市场反应欠佳,当时正在打网球的索罗斯马上意识到,他在日本股票市场极高的持股比例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卖出所有日本股票,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时间。行动指南

光说不做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所有的成就都不会止于想法,而要落于行动。3月22日见利不忘风险创造出次级贷款并且打包出售的人和买下这类金融资产的人不同,没人关心这种资产的质量状况,大家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在转手的时候收取佣金罢了,只要能收到钱,管他买卖的是什么东西,反正总有别人在买。

他们还误认为,只要能够把风险分散出去,实际的风险就会减少,随着他们不断把风险加给别人,实际的风险反而大大地增加了。而评级机构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所以他们给某些债券评了3A信用,可是只过了几周,这些3A信用的债券就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现在发生的事情。

——2008年10月索罗斯接受美国着名记者比尔·莫耶斯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尽管美国次级信用贷款的风险很高,但所有人都认为这种风险已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分散了。但实际上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索罗斯知道那些创造次级贷款,并将它们卖给别人的人与那些实际拥有这些资产的人是分离的。因此没有人关心抵押物的质量好坏,因为他们没有兴趣,他们整日在收取佣金,而由其他人去控制抵押物。

人们认为只要分散风险就是降低了风险,事实上,将委托人和代理人分离开来才是极大地增加了风险。一些商业银行为了短期之利益,交易商为了一己之利而让次级贷款的风险越积越大。评估机构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把3A信用的评级给了这些次级贷款。当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这些3A资产的问题暴露出来,这些评级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了。行动指南

有利益必定有风险。投资首先要学会如何管理风险,有些时候市场的权威机构也并不可信,因此靠自己控制投资风险是必要的。3月23日知道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们的努力都是在救市,也就是挽救信贷紧缩,避免经济从不景气迈向衰退。都是“救火”的措施,这次不一样,这些是短期的措施,而短期的这些措施跟长期的目标刚好是背道而驰的。

现在市场上信贷很少,为此,各国政府要动用自己的资源去提供新的信贷资金,这提高了国债的水平,扩大了货币的供应。随着经济趋于稳定,政府又必须要收紧银根,收紧货币的供应,否则,通货紧缩就会变成通货膨胀了。因为有的人总是会投机的,即各个国家在做“危险游戏”的时候,还需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否则,在“救火”的时候,采取的短期措施可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今后就不可逆转了。

——摘自2009年6月12日索罗斯在国际金融协会北京春季会议闭幕式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2009年6月12日,国际金融协会2009春季会员会议在北京召开,时值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第二年,各国央行行长、政要官员以及金融机构高管纷纷“打飞的”到中国商讨对策,该次会议的参加人员达到了600多人,成为国际金融协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员会议。

索罗斯谈及各国政府应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时,提醒道:很多短期的救火措施,在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索罗斯认为,接下来各国必须“动真格”,要着力寻找一个新的可行的监管框架。

索罗斯提醒监管者不仅仅要管理货币供应,还要控制资产泡沫。具体可行的举措包括:对金融机构提出最低的资本金要求;对资产抵押进行风险加权;避免泡沫被吹得过大。行动指南

给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的,然后全力以赴地为之前进。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就越能快速实现成功的目标。3月24日改变并非就是好事格林斯潘是金融市场的伟大操纵者之一。我这话是褒义。2001年的时候他先发制人地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把利率压得很低。他没有留意借贷标准下调可能带来的危险,因而招致了不少诈骗手段。他太过坚持市场主义,觉得什么都可以丢给市场,准保不会出错。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市场确实有自我强化的效果,但最终它就会开始自我打击了。

格林斯潘认为,为了创新,出现泡沫也是值得的。这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创新灭亡观。然而全身心地去制造改变也并非就是好事,金融界的创新可能带来喜忧参半的结果,因为伴随创新的,是缺乏适当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