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应该读点经济学
9038700000020

第20章 要竞争,还是垄断? (2)

张伯伦认为,过去人们只看到了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其实大量的市场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属于竞争与垄断的不同程度结合,他提出了寡头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就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面世6个月后,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也出版了她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虽然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的理论的确有很大区别,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分析的共同发现者,这令张伯伦非常痛苦,这位坚忍不拔、极富野心的经济学家一生都在考虑如何将自己和罗宾逊的研究成果加以区分,最后甚至连罗宾逊夫人都说:“很抱歉我毁了他的生活”。

琼·罗宾逊夫人(Jpan Robinson ),有史以来最着名的女性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唯一女性。与张伯伦的理论相比,琼·罗宾逊夫人似乎对企业行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她提出了我们所熟知的价格歧视,并且第一次对倾销进行了定义,更难能可贵的是,琼·罗宾逊夫人指出了“买方垄断”。国际农产品市场就是买方垄断市场,在这里,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农产品的提供者,而发达国家却垄断着农产品的价格,因此购买者往往以不等价的方式进行剥削。

当然,在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夫人的这场学术较量中,无疑是张伯伦获得了胜利,张伯伦的“厂商均衡理论”和“市场结构分析”已经成为今天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不过让这场学术较量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们的竞争更暗示了哈佛和剑桥的较量,哈佛的张伯伦的胜利代表了新旧剑桥的更替,也象征经济学的英美轮换,大英帝国的经济学还是不可避免地慢慢衰落下去。

在经济学家眼中,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人们认识到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外,还有很多中间阶段,至少包含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两种。

像大城市的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这样的市场通常被看做是垄断竞争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存在着众多的厂商,每个厂商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市场价格,但每个厂商又都可对市场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完全接受市场价格,厂商之间无法相互勾结来控制市场。

在很多行业,垄断竞争的结果,往往形成寡头。所谓寡头,是指少数的卖者面对众多的买者,这些寡头在价格竞争作用下,逐渐完成优胜劣汰,最终获胜的企业留了下来。20世纪初美国有100多家汽车制造厂,正是在激烈的价格大战中,其他厂家纷纷破产,只剩下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

在寡头竞争的行业中,通常只有少数几个企业,他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的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比如,在通信、钢铁、石化、电子、汽车这样的行业中,我们能听说的只有几家企业的名字,而这些企业都处于寡头垄断地位。

要竞争,还是垄断?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只要有竞争,那么就可能会发生下面的故事:

保罗和彼得在同一条河上经营航运。他们各自拥有一个航运公司,整日在河上运送货物和旅客。

保罗想,如果河上只有我一家航运公司,生意该更红火了。保罗共有20条大船,彼得只有10条,保罗比彼得的资本雄厚得多。而且,彼得还欠下银行的大笔债务。于是,保罗降低了票价,打起了价格战。

彼得没有办法,只得跟着降价。保罗再次降价,彼得再次跟上。

如此反复交锋,乘客大占便宜,两位大老板都受到重大损失。

保罗亏损巨大,彼得更是欠债累累、行将破产。

最后彼得不得不将所有的船都出售给保罗。保罗获胜了,成了河上唯一的航运公司。

保罗逐步提高了票价,很快成为当地首富。来往的乘客一面抱怨着票价太贵,一面却只得坐他的船,让自己的血汗钱填满了保罗的口袋。

故事似乎让我们感觉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喜欢制定低价策略来打垮那些竞争者,当竞争者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他们就能通过竞争地位取得垄断市场的权力。不要以为这样的描述只是经济学家一相情愿的轻描淡写,事实上真实商场中的战争比这要残酷得多。

柯达公司和宝丽来公司曾经为了争夺一款快照相机的市场而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1976年,当柯达公司进入该市场时,宝丽来公司的毛利率已经达到40%以上,柯达公司别无选择,只能通过降价方式抢占市场份额,两年之内他就将产品价格降到生产成本的水平。当然,宝丽来公司高层也同样意识到,如果不反击就意味着自杀,负责价格策略的销售主管同样制定了“极度的暴力”的价格,结果柯达公司三年内亏损4.84亿美元,随后这场价格战持续了两年,直到1984年,柯达公司仍然没有在市场份额上击败宝丽来公司,双方都没有从这场搏杀中获得胜利。

每当每家企业都采用同样策略的时候,人们发现,事实上交战双方都是失败者,一个名叫纳什的数学家告诉了人们答案,这些我们会在后面谈到,不过无论怎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不会很快结束的。

不过,有时候竞争者的故事也让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Adobe公司开发了一套桌面出版软件PostScript,Adobe公司很清楚,没有人愿意付出必要的时间来学习PostScript,除非它是行业标准。这样,Adobe公司鼓励竞争者来“克隆”它的语言,以形成竞争市场。果然,有些竞争者渗透到这个市场,而PostScript也逐渐成为行业标准,Adobe公司通过鼓励竞争者而成功地占领了市场,但这样成功的例子的确很少见。

企业之间虽然互相竞争,但有时候为了共同索取更高的利润,他们也会采取联合的策略。

OPEC

生产厂商们为了使他们的利润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组织,被人们称为卡特尔,卡特尔的成员们就产品的价格、产量、销售地、利润分配等公开而正式地签订协议,大家都遵守该协议。我们所熟知的OPEC,全称是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卡特尔,它控制了世界石油的大部分生产国,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协调减少产量来提高其产品的价格。

从1973年到1985年,OPEC成功地维持了石油的高价格,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多,从1972年的每桶2.64美元直线上涨到1974年的11.17美元,随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1981涨到了每桶35.10美元。OPEC的确成功了,它主导着石油市场的份额,并成功地控制了石油价格,然而随着价格的不断提高,OPEC危机也开始蔓延。

首先,各个国家为了争取份额开始了争斗,尽管每两年一次的会议都会就产量达成一致,但是在会上,各个成员国都会为争取最大的份额而喋喋不休。那些斗争的失败者自然不会轻易认输,历史上,尼日利亚、伊朗、厄瓜多尔就曾经因为配额的原因扬言要退出欧佩克。

不仅如此,真正令OPEC不稳定的原因是欺骗或作弊。尽管OPEC的努力是确保石油的价格,而每个成员国也知道高油价才能使他们获得高利润,然而高油价还诱惑着成员国背叛卡特尔。

在高价的诱惑下,每个成员国都希望能够增加石油产量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无法增加配额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偷偷地销售石油。OPEC的价格并不会受到单个输出国的影响,因此如果别人作弊而他们不作弊的话,那么意味着他们的利益会减少。事实上,最终的结果是可以预计的,每两年一次的OPEC会议都会就减少产量达成协议,然后各个成员国又私下违背协议,渐渐地,OPEC在维持合作方面变得无效率了,到了1986年,原油价格又回落到每桶12.52美元。直到今天,OPEC仍然无法找到一种有效制止作弊的办法。

经济学家用专业的语言阐明了其中的道理,卡特尔的目标是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但在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的时候,价格远高于边际成本,因此获得的超额利润足以弥补违法成本,这诱惑着成员国脱离卡特尔,成员国的背叛也就是“有效率的”,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联合定价、价格联盟、行业自律价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约翰·D·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曾垄断了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洛克菲勒曾经这样评价过OPEC成员国的作弊行为:“这种情况无法避免,以前如此,以后也如此,只要石油还在产出,产量的增加使市场上出售的石油大大超过了购买量,大家开始寻找买主四处奔波……当然,处于石油生产组织之外的石油商会尽可能多地生产,而该组织内的石油商,其中很多人富有威望,有很高的地位,他们面对生产更多石油的诱惑力,力量之大使他们想违反彼此的协议,把石油价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似乎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