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武术
中华武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今,武术已经走出国门,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原始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以粗陋的原始木石工具为武器进行狩猎、捕鱼、采集果实,并从中学会了徒手和使用石器、木棒等打击猛兽的方法。这些基于本能的原始技能,虽然是低级的,但它却是武术技术与格斗的萌芽。
在氏族公社时期,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掠夺财富和扩张土地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人们把战争中使用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反复模仿练习,并传给下一代。战争等军事斗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商周时期,由于作战的需要,人们将一些有效的搏击方法编成武舞作为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习舞干戈列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后来武舞逐渐开始分化,但它的动作组合却是形成武术套路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频繁,练兵习武活动在军队和民间得到了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一些诸侯国开始提倡“拳勇”、“技击”,特别是“相搏”与“斗剑”发展较快,涌现出不少武艺高超的武术家,他们在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总结。
秦、两汉、三国时期,武术不仅应用于军事训练,而且逐步向竞技方向发展。当时盛行角羝、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等近似套路运动的舞练形式项目,攻防格斗技术和适应表演需要的套路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套路技术不仅有单练,也有多种形式的对练,而且还模仿和吸取了动物的动作特点,结合武术的攻防技法创编了“五禽戏”等拳种,使武术朝着表演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流派。
两晋南北朝时代,武术的发展有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的特点。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度,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极大的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的民间练武活动广泛开展,官方始建立了武学,由知兵法武艺的人任教。套路结构渐趋完整,形式多样,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和集体演练等。
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昌盛时期,各种流派林立,内容丰富,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代出了练功、军躌、对搏训练、形成了功法、格斗、套路三种运动形式。人们把练武的主要内容统称为“十八般武艺”。一批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武术家在较为系统总结前辈武术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体功效。使武术除了具有保家卫国、防身自卫的军事目的之外,还兼有锻炼体魄、修身养性、观赏娱乐等各种社会功能。因此,武术健身的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初步形成为体育运动项目。
清代时期,拳、械继续繁衍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等。明清时代,又是武术家着书立说的鼎盛时期,武术理论不断丰富。此时,大量的武术着作问世,主要有《纪效新书》、《太极拳谱》、《拳经、拳法备要》等。
辛亥革命之后,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和体育会等武术组织。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相继又成立了“中华武士会”和“致柔拳社”等,这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1923年在上海举行了首届“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在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武术进入了现代运动的竞技场。
新中国的武术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工作,武术逐渐成为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蓬勃的发展。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1953年11月,新中国在天津第一次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3年后,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
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体委陆续组织专家编制了太极拳、长拳、刀、枪、剑、棍的初级、乙组、甲组套路,促进了技术规格的统一化。1959年制定的武术竞赛规则将武术项目分类,进行同类、同组比赛,增强了套路比赛的可比性。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50年代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系统的武术教程促进了体育基础科学知识与武术的结合,以及训练程式和基本功系列的逐渐稳定。20世纪70年代,中国武术发展主要表现为太极拳、南拳、八卦拳、通臂拳等的普及,而长拳套路则在出现舞蹈化倾向引起反感的情况下,在1979年的竞赛规则中删去了关于给新颖、难度动作加分的规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武术发展是空前的,赛事多、内容广、规模大。国家体委还挖掘整理200多套传统拳种,将一些快失传的拳技资料加以整理,使之得到了保存。
从1981年以来,我国先后创办了多种武术专业刊物,如《武林》、《中华武术》等。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丰富了武术竞赛内容,也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武术的开展。在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社、业余体校、武术班、辅导站等,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武术活动网。随着人们健康、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全国参加武术运动,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们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经过武术专家的精心编写,中国武术段位制于199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
在教育方面,武术作为中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关心和重视。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武术》教科书。同年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术在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武术被列为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并新编增加了武术教学内容和时数。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不仅将武术作为必修课,而且作为选项课和选修课成了高校主要的体育教学内容。一些大专院校还组织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体育院校和师范学院体育系设置了武术系或武术专业,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等武术专门人才。1984年国家批准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1986年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国家教委从1994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术发展,促进武术科学化,我国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武术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武术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武术逐渐走上了世界舞台,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1960年,中国武术队第一次出访捷克斯洛伐克。随后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术团、队出国进行表演访问,还派武术专家和教练员赴国外讲学和传授技艺,扩大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同时每年来我国学习、交流的武术爱好者和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使武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联筹委会。武术便迈开了跨入世界体坛的步伐。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和实施的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和武童5个等级。20世纪90年代,武术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1988年亚奥理事会决定将武术纳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首次出现的武术竞赛引起世人瞩目。
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现已先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成功的举行了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来自五大洲的87个会员国,而且该组织已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中华武术不仅成为大众强身健体的锻炼项目,而且已经走进了亚运会的殿堂。1994年第12届亚运会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15个。1994年10月国际武联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为会员。1998年第13届亚运会武术又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18个。
武术的未来趋势
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武术在海外的影响,显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是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使命。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武术开始走向世界。
武术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和友谊的纽带。为丰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内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武术界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着手准备,90年代就开始将武术推进奥运大家庭。目前,竞技武术已基本具备了入奥设项的条件。从近两年的国内和国际的武术赛事以及交流可以看出,为了融入奥运文化,为了国际化的推广和发展,中国武术界积极改革、全力推进,从组织、规则等方面朝着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使中国武术带着浓郁的东方特色又具有严格的量化标准,以迎接奥委会的考核。
可是,武术要进入奥运会有诸多的困难。首先是奥运会正在进行改革,要缩小规模,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已建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消几个项目,因此新增项目难度很大;其次是武术本身打与练的分离使国际奥委会委员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武术要求习武者能打能练、打练结合,在武术的比赛中就有套路和散打两种,而奥运会设项就不允许跨项目出现。另外,中西文化的差异、民族性与国际性等问题也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障碍。
武术最终进入奥运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对世界体育的一大贡献。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武术暂时还不能进入奥运会,但是,奥组委同意,在2008年奥运会其间,将组织武术的表演项目,这也是一次世界武术的盛会。
目前,中国竞技武术将实行“三轨制”①准奥运赛制,即准备推入奥运会项目的赛制;②武术运动会赛制,即从整体上展示武术全貌,能与奥运会相媲美的赛制;③职业赛制,即开拓竞赛市场的赛制。市场规律要求此外,武术加快市场化产业化也逐渐形成。如:中国武术协会与新疆德隆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公司,成功推出了“散打王”竞赛活动;与中体产业所属航服公司等合作成立了中鼎国际武术发展公司,主要从事国际武术演艺市场的开发和特种健身旅游的推广;目前,正在筹备成立太极拳发展公司。这样,无论武术能否进入奥运会,其赛制将逐步完善,其发展的势头将与时俱进!群众性的练武活动,也将以武术段位制为基本内容,融会百家蓬勃发展。
武术的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我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才得以形成较完整的运动技术与理论体系。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武术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技术流派和风格特点。其动作强调精神贯注、气势饱满、刚健有力、内外合一和刚柔相济等特点和风格。
(二)内容丰富,且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的拳种和器械其练习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们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练习。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械也可因陋就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大众健身的好项目。
(三)既有套路演练形式技击格斗
套路演练形式,又有技击格斗形式,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并存是武术的一大特点。长期以来,武术一直是循着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这两种运动形式广泛流传和发展着。就套路演练形式而言,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拳术流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而且有单练有对练、有徒手有器械等,风格各异。就技击格斗形式而言’有散打、推手和短兵等。
(四)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即功击、防守、技术表演、搏击等四个特点。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组成的拳术和器械的套路运动,以及散打运动等,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攻防技击这一核心特点。
(五)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是武术的一大特点,武术运动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所谓内,指的是意识、气息、精神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合一指的是内与外要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如太极拳练习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武术练功时,特别强调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整体统一观,也可以使你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本章着重阐述武术运动对身体和心理的作用和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使人们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武术的价值
(一)强身健体的作用价值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有益作用。实践证明,武术能使人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明显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改善。
通过练习武术,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的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等动作,几乎使人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经常练习不仅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韧带、关节的伸展性,而且能增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人的体能。
(二)养生保健
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调息运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都是呼吸和动作的结合,不仅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合理,而且通过呼吸增加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尤其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练习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三)自卫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