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9105500000016

第16章 烟月不知人事改——体味词曲中的悲欢与离合(4)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病死,留下三个还不满10岁的儿子,最大的赵昰7岁,最小的赵昺才3岁。拥立皇帝是天大的事,谢太后自然召集群臣商议,众人都认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按例当立为君,可贾似道和谢太后却都主张立赵显为帝,王朝飘零之时,持节守拙的忠臣谏臣已少之又少,众人也就随风转舵。此时,恭帝年纪尚幼,于是又发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情况,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朝廷实权由宰相贾似道一手把持。此时,宋室江山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同年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在丞相伯颜统领下,分两路进攻南宋。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汉阳、鄂州相继陷落。伯颜亲率主力部队,以降将吕文焕为前部,沿江东下,各地宋军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防线。

长江防线已破,举国震惊。贾似道官居平章军国政事、都督诸路军马,皇帝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满朝文武都希望他能力挽狂澜,拯救社稷危亡,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他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金帛、器甲和给养,队伍绵延近百里,场面浩大,阵势骇人。不过,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勇猛,到达前线后不敢与之正面交战,只好排开阵势,幻想着双方能够讲和。他下令释放元朝俘虏,派人送礼物给伯颜,希望可以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然而,宋军之勇已不复当年,称臣纳币的资格都没有了,元军的目的就是要灭亡南宋,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结果可想而知,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相继被攻破,宋军大败,死伤无数,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宋朝军力也因此元气大伤。

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能够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也将不吝赏功赐爵。讽刺的是,一直秉持以礼待士的宋王朝,却失去了号召力,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文天祥散尽家财充作军费,毁家纾难,招募义军。在他的积极筹措和感召下,很短的时间就组成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不过面对元军的勇猛虎狼,这支军队无异于乌合之众,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自然心知肚明,他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朝廷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今日有急,征天下兵,我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能够聚集力量,保存社稷。”文天祥起兵后,积极奔赴前线阻击元军,妄图扭转战局。根据朝廷统一部署,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张全则率两千兵增援常州。常州是临安最后一道门户,文天祥深知一旦常州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三千人统归张全节制,以增强常州的兵力。但张全自私无能,当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他竟然坐失战机,见危不救,酣战之时又乘夜逃跑,使得义军孤立无援,惨遭兵败。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已是万分危急。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春,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相继陷落,元军兵临建康城下。此时朝政在陈宜中主持之下,已经走向了濒临崩溃的边缘,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经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积蓄力量以图背水一战,可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仍然幻想着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卑微地乞求伯颜,希望他能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则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可陈宜中却被吓破了胆,辜负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的信任,于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陈宜中逃走,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只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顶替陈宜中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结果被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万载、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只得向蒙古投降。至此,近320年的赵宋王朝灭亡。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划动,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宋景炎三年(五月后改祥兴元,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次年邓剡拘押在一地,又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时,邓剡因病留下,文天祥继续北上。临别之际,感触良多。文天祥在驿站写了这首《念奴娇·驿中别友人》和他作别。

南宋在崖山灭亡后,张弘范曾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让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想要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

元世祖曾专门见过文天祥,和颜悦色地劝说:“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变主意,做我大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两朝的道理。我不死,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我只求一死,别的没有什么可说了。”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百姓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37.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敢跟皇帝抢女人的词人

《兰陵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公元1089年)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还朝,任国子主簿。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谈到周邦彦,有一个人物就不能绕过,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妓——李师师。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四岁那年父亲又因罪入狱,病死狱中。后由经营妓院的李老太太将她收养,并请师教读,又训练歌舞,十三岁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姿态挂牌应客,很快就名满汴京。话说,宋徽宗在高俅、杨戬的怂恿下出宫寻乐,被带至名妓李师师之处。高俅这等花天酒地的高官李师师自然是认得的,而平日里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高太尉,今天却在另一人面前卑躬媚笑,她自然明了此人来头不小,于是百般奉承,曲意讨好,使得宋徽宗欢娱无比。后来,发展到宋徽宗偷偷跑来李师师这里与之约会。

早在宋徽宗与李师师结实之前,这位汴梁城的第一名妓就已经艳名远播了,自然结实了不少名流雅士,周邦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两人时常谈词说曲,畅聊心扉,更兼周邦彦才华横溢,擅作词曲,试想又有多少女子能不对风流倜傥的才子倾慕有加呢。周邦彦对师师也是视作“姚黄魏紫”的国色天香。当然,我们相信两个人心灵沟通是情感的主要来源。不过,周邦彦内心想没想过其他的也无从推断,只是诗人曾感慨:“人生难得一知己,谁知知己在红尘!”似乎也有几分无奈和惋惜。

宋徽宗来李师师这里并不规律,李师师也要过生活,所以,有的时候如果没有宫里的通知,李师师也会请别的朋友来这里做客。一次,周邦彦与李师师正在聊天,突然宋徽宗不期而至,一时间周邦彦惊慌失措,李师师也慌作一团,仓猝之间,无处躲避,周邦彦只好藏身在李师师的床底下。李师师强作镇静,献歌跳舞,又与宋徽宗谈笑了半天。徽宗要启驾回宫,李师师客气地挽留到:“已传三更,路滑霜浓,要不就别回去了。”宋徽宗笑道:“有劳师师关心,只是宫内确实有事,改日再来”。这些话被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心有所感,便谱成一阙《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皇帝一走,钻在床底下的周邦彦,出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整理衣衫,而是急急地把一曲新词写在纸上,随后又匆匆离开。这词题得情景真切,清丽缠绵,李师师十分喜爱,便依着谱,练习歌唱。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该着周邦彦惹祸。李师师闲来无事,拿出这首新词独自弹唱,正入神时,不料徽宗已悄悄上了楼。当徽宗听到“马滑霜浓,不如休去”几句后,不觉心中一惊,料想这李师师怕也无这般才华,忙问:“这是谁写的?”李师师知道大事不好,无奈之下,只得双膝跪下,把周邦彦来谈词说曲,巧遇皇上,又因官小位卑,不敢惊动圣驾,情急中躲到床下的经过细细叙述了一遍,并为周辩护开脱。徽宗皇帝见李师师言辞真切,楚楚可怜,心有不忍,就不再追究了。

可是,男人哪还容得了其他男人靠近自己心爱的女人呢。徽宗心中大为不快,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后来,寻个理由,也就把周邦彦打发离开汴梁了。后来,徽宗又来看李师师,却得知她是给周邦彦送行去了。徽宗坐了很久,李师师才回来。徽宗皇帝更是龙颜不悦。问李师师:“他又作词了吗?”李师师说:“有一首《兰陵王》。”皇帝说:“你唱给我听。”李师师手捧琵琶,轻启朱唇,柔声唱起开篇这首《兰陵王》。

李师师边唱边用红巾擦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想到周邦彦这一走不知还能否相见,几乎是歌不成声,宋徽宗听了,也觉凄然。徽宗本也是极具诗情才气的人,周邦彦这首词写的确实非同一般,一想自己堂堂九五之尊也犯不着跟他置气。后来,降旨把周邦彦召了回来。周邦彦也不曾想到,自己最终也算因祸得福吧。这一段故事历来传说杜撰颇多,真实性已经无法查证,不过,能够被人们这般传诵,恰恰说明其必然有着独特的味道在,这也就足够了。

38.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

——赤栏桥上的生死缠绵情缘

《踏莎行》

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终究无果。游走之中,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难得的艺术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