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9105500000003

第3章 诗意春秋伴人眠——拂拭古诗里的繁华与苍凉(2)

这首《近试上张水部》的背后故事似乎比作者更为人们所熟知。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正在京城赶考的朱庆余与当时著名诗人张籍偶然相遇,短暂的邂逅使得张籍非常赏识朱庆余的才华。于是,他就让朱挑选几篇诗文品读。朱庆余自然十分高兴,便挑选出26篇诗文送给张籍,期望能打动这位声名赫赫的大诗人。张把诗文收好后,便匆忙地离开了,很长一段时间,二人都没有再见面。朱庆余也并未过多挂心,不管怎样也算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当然,张籍是极愿提携后辈的,他凭借自己的声望和社会关系,大力赞扬朱庆余。于是,很多人把朱庆余的作品找来誊写吟诵。渐渐地,朱庆余开始有了一定名声。

朱庆余此次来长安城是赶考的,可是考试过后,自己也没什么把握,心中不免忐忑,不知能否高中金榜。想起张籍的赏识和帮助,犹豫再三,他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疑虑和担忧,终于凭着年轻人的热血和冲劲,写了这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向张籍询问考试结果。在这首《近试上张水部》中,他用新婚夫妇那种羞涩、紧张、谨慎、期待的心理暗喻自己,亦即上文便已提到的,其全篇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媳妇为了赢得公婆的欢心,自然细心准备,很早便等着谒见,心里满是紧张和期待。这无疑是朱庆余探问自己的考试结果怎样,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博得功名。张籍看了这首用婉转手法写就的诗作,十分理解朱庆余的心情,更是感叹他的卓越才华。因此,同样用美人来比拟考生这一委婉的手法来回答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大人说,新媳妇已经很漂亮啦,正因为如此更要沉吟低调,“一曲菱歌敌万金”更是委婉地告诉朱庆余不用担心,好的才华定会有人欣赏青睐,所以你还是放心吧。果不其然,这一年(公元826年),朱庆余顺利地考取了进士。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对生存价值的终极追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被人陷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自幼聪慧过人,少而任侠,十七八尚不知书,后来因为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几年的时间便学涉百家,不逊色于他的父亲。

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二十一岁的陈子昂在长安国子监学习时,参加了那一年的科举考试,却未能高中,只好回到故里金华山继续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因无人赏识,自己来了一个“伯玉毁琴”,很有策略地办了一场自己诗文的发布会,用现在的话叫自我炒作,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时京兆司功王适读过陈子昂的诗文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果不其然,不久陈子昂应试得中进士。

因其被武则天所赏识,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因其文“历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又常对朝廷的一些弊端及权贵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评,因而触怒了位高权重的武三思、武承嗣、武攸宜等人,曾被下狱一年多。他曾两次随军东征契丹,都因与主帅武攸宜发生分歧而受到打击,他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却未被采纳。武则天也因听信谗言,对陈子昂渐渐疏远了。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缺少谋略。第二年兵败,情况十分紧急,陈子昂请求用万人的大部队作前驱,猛攻敌人,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心情抑郁,气愤不平,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有了这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语言奔放有力,感情汹涌澎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无垠的艺术画面,将心中所感与眼前所见完美融合。特别是第四句饱蘸忧思,凌空一笔,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顿时画面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陈子昂四十一岁那年,回到老家射洪武东,种树采药,照料父亲,过着比较清闲的日子。可过了一年,他七十四岁的父亲就病逝了。父亲的去世,给陈子昂的打击很大,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陈子昂老家所在的射洪县县令段简是个备受唾骂的小人,他听说陈家钱财富足,就心生歹意,图谋勒索。陈子昂家人几番拼凑送去了20万缗,仍不能满足段简的胃口,陈子昂被打入了南监。据说,陈子昂曾在狱中给自己算过一卦,卦相大凶,陈子昂惊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他就死在狱中,时年42岁。

这是《唐书》上的记载,但却谜团重重。因为陈子昂始终都是没有解职的朝廷谏官,不知当地县令哪来的豹子胆,敢这般敲诈勒索,使得陈子昂冤死狱中。后来,有人说是因为陈子昂开罪了武三思,武三思指示当地的县令弄死陈子昂。可武三思如果真想收拾陈子昂,似乎用不着搞得这么复杂。

有些历史烟云已经远去,其中原委也难再追查,年轻的诗人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陈子昂墓在今四川省射洪县龙宝乡龙宝山东麓,龙宝山唐时叫独龙山。陈子昂墓面对梓水,右傍涪江,四周青山蔚起,层峦叠翠,平川广陆,流水映带。唐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之立旌德之碑于墓前,后因字迹磨灭,宋开宝年间郭延谓重建此碑。明成化时,郭堂及扬澄曾先后立诗碑于墓前。清嘉庆时,墓侧有祠,康熙四十八年知县李瑞建,在墓旁种有古柏五十八株,犹蔚然翠,现址为后来砌石恢复的土冢原貌。

6.长短九霄飞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虚(卢肇《别宜春赴举》)

——江西第一个状元

《别宜春赴举》

卢肇

秋天草木正萧疏,西望秦关别旧居。

筵上芳樽今日酒,箧中黄卷古人书。

辞乡且伴衔芦雁,入海终为戴角鱼。

长短九霄飞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虚。

卢肇(公元818~882年):字子发,号乐轩,唐朝宜春文标乡(今属分宜)人。在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后因故被罢官,遭贬谪,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回到宜春老家,以终余生。卢肇政事之余,勤于笔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散文《李謩》,有《文标集》、《届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等等一百几十卷。

卢肇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同时,也是名门之后,为东汉末年卢植第二十一世孙。求学之时,他四处拜师,苦读不辍,“夜无脂烛,则热薪苏,晓报冥顽,亦尝悬刺。”至今宜春和新余两市仍然能见到他的读书旧址。在学业上,他曾先后拜韩愈、李德裕等人为师,得到不少名人高士的点拨教谕。早在卢肇14岁的时候,宜春县令卢尊预言:“异日其闻乎! ”断定他将来一定会名闻天下。然而,世俗的眼光通常更多地关注当下。据《唐诗纪事》记载,卢肇与同郡的黄颇齐名,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二人相邀一同进京赶考。然而,袁州刺史成应元却在长亭设宴单为黄颇一人饯行,本郡刺史只看好富家子弟,对家境贫寒的卢肇却视而不见,十分轻视。卢肇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先前行十多里等待黄颇。因此有感而发,吟出《别宜春赴举》诗作:“秋天草木正萧疏,西望秦关别旧居。筵上芳樽今日酒,箧中黄卷古人书。辞乡且伴衔芦雁, 入海终为戴角鱼。长短九霄飞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虚。”他立志一定要青云直上,博得功名。

关于卢肇是如何中状元的,历来有很多传说。尤其对于江西省第一个状元的头衔,不免光环叠韵,不实居多。卢肇虽具“瑰奇拔出之材”,但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两次会试,却都不第而归。直到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应试得中,才不负苦心,高居榜首,独占鳌头。甚至卢肇在《成名后作》一诗中写到: “桂在蟾宫不可攀,功成业熟也何难。今朝折得东归去,共与乡间年少看。”那种扬眉吐气、终有所成的喜悦之情和自豪感溢于言表,这一年他只有25岁。

高中之后,卢肇归省袁州,刺史成应元亲自出迎十里,在长亭恭候迎接。为了亲近友好新科状元,专程选定端午佳节,在秀江河畔大摆宴席,为卢肇接风洗尘,恭贺高中。那日卢肇观看河中龙舟竞赛时,不禁触景生情,赋诗一首: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鞞鼓动时雷隐隐,画桡翻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噉,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诗表面上是在写龙舟竞赛活动,事实上,则是卢肇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对人情冷暖前后巨大反差的由衷感叹。虽然还没有真正“长短九霄飞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虚。”但也是对先前人们态度的一种绝大讽刺,对自己贫寒苦读的一种慰藉和鼓舞。成应元听后羞愧自责,众地方官也大感懊悔。特别是“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二句,发人深省,历来被人们所称颂。现在,人们把一些体育活动称之为锦标赛的,大概与此也颇有渊源。

7.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湘口送友人》)

——姚太守择婿重才更重德

《湘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李频(公元818~876年),字德新,唐寿昌长林西山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高中进士,调校书郎,任南陵县主簿,又升任武功县令。李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收录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李频著作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正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就绕不开时任杭州刺史的姚合。《新唐书﹒李频传》在述及二人的交往关系时,即写下了下面的这段文字:“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领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文报,已爱其标格,以女妻之。”这一记载,不仅表明姚合对李频的诗歌颇为赞赏,而且,姚合还因之将爱女许配给李颇为妻。《新唐书》的记载以何为据,无可考知,但既然载有此事,故后来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等,即皆将这段文字予以全文转录,于是,便使之成了一件既成史实。

话说,年轻时的李频,长得面目清秀,从小就思维聪慧敏捷,记忆力特强,很早便能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别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

在杭州姚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地作了介绍,然后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这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映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沉吟良久,大喜道:“年轻后辈,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难!”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表示感谢,同时非常谦卑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又再次吟诵起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好诗,真是好诗啊!”姚合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却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一、二两联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先写的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精妙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