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9105500000005

第5章 诗意春秋伴人眠——拂拭古诗里的繁华与苍凉(4)

事情还要从天宝二年说起。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尽是一些排列参差,密密麻麻的图形鸟兽。唐玄宗命杨国忠等一班文武翻译、草拟回复,但满朝文武如见天书一般,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勃然大怒:“尔等平日号称饱读诗书,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今日区区番邦文字,竟无一人能答,实在有辱国体,令朕烦忧。限三日之内,若无人能解,文武官员问罪、受罚。”后来,有人举荐李白,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频频摇头,然后说道:“番国要吾大唐割让176城,否则就要举兵来犯。”玄宗一听,龙目闪烁,龙须微颤,问文武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应答。玄宗皇帝强忍愤怒,转向李白。李白说:“吾皇不必忧虑,这有何难,待明日我自回了这番使,令番国拱手来降,不费半分车马钱粮。”玄宗大喜,赐宴宫中。

翌日清晨,唐玄宗宣李白上殿,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微臣烦请万岁吩咐杨国忠大人帮臣磨墨,高力士大人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微微一笑,依言传旨。杨国忠满面通红,气得半死,持砚磨墨,侍立在侧。骄横的高力士更是强压怒火,双手脱靴,捧立一旁。然而,太白可知道,得意之时,已埋下了祸根。与此同时,李白放荡不羁的个性,不侍权贵的特立独行,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致使玄宗与他之间产生了一些纠葛矛盾。官场的阿谀之风、同僚的诋毁诽谤,使李白不胜其烦,感慨万千。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曾料到,很快就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也颇感意外。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那曾经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京城长安,李白南下大都市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临行前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表达了他平生蔑视权贵,任情使气的独立品格。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贫病交加的“诗圣”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亭浊酒杯。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现有1400多首诗被保留了下来,且大多技艺精湛,艺术水平很高。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称“大李杜”。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地盘,纷争不断,百姓不胜其扰。杜甫打算去严武那里充当幕僚,依托严武,暂且容身。可惜没多久严武就病逝了,杜甫只好离开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从水路南下去夔门,可却因病缠身,在云安耽误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当时,要不是当地官员照顾,诗人在云安都很难久留。这三年,他身体非常不好,生活依然很困苦。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事苦难,家道艰辛,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个人又壮志未酬,垂垂老矣,体弱多病,一切都像浓云似的压在心头。 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也为了登高望远寄托追思,老人抱病登台。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凭栏远望,百感交集,平生种种映入眼前,随着滚滚江水激荡奔涌。无边落木犹如往事画面沙沙飘落,一瞬既是一生。萧瑟的秋江景色,触发了身世飘零的万千感慨,渗入了老病孤愁的感伤。这一切似乎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落幕,一个个昔日的场景和画面不断跳闪,最终还是定格在了繁霜已鬓、浊酒难捧。诗人用一生的故事写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秋江景色倾诉着老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催人泪下,动人心弦。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勾画出一幅金秋肃杀、万物内敛的图景。夔州峡谷以风大闻名,以猿多著称。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秋风,空谷猿鸣。极目远眺,江水洲渚颜色分明,不住回旋的鸟群点缀其间,图画精美动人,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画面是惨淡的,更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的伤感联系相呼应,似乎就是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其状物之功,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和无边惆怅随着落叶和江水一发不可收拾。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引起人们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愁思,多年飘泊无依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落叶归根,更是如斯;生生死死,亘古如斯。古来先贤,多少才华四溢的俊才都已消逝,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具象化,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不免生出无限悲秋之情。杜老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连绵不尽,奔涌不绝,情与景交融更添悲伤之情。“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亭浊酒杯。”一切都到了年老之时,不知是再无力饮酒还是没了趣味,虚弱的身体消减了所有的激动和深刻,很生活也很真切,心里矛盾却又无可奈何,无限惆怅绵绵回响,令人感伤。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公元715~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

诗人的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曾官至宰相,父岑植,当过晋州刺史。岑参似乎出身官宦世家,典型的官二代,但是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生活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不过,岑参自幼学习刻苦,遍读经史,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全家搬到登封(今河南登封),4年后又移居颍阳(今登封县颍阳镇),20岁求仕长安不成,只得在洛阳和长安两京之间奔走。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兵曹参军的官职。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赶赴安西,第一次出塞。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想在戎马倥偬中搏得前程,却未能如愿。天宝十年,回到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玩赋诗。十三年,他再次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出塞,立功报国的愿望更加迫切,边塞诗的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成诗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久佐戎幕,前后在军队中生活了六年,自然对鞍马征战的生活和塞外的极端气候有着深入地观察与体会。他这次是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诗中的武判官正是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回长安。

北风卷地,茫茫白草一片一片弯腰摧折。刚劲的塞外北风,涤荡着大地上的一切,寒冷严酷滚滚而来。对于中原王朝的人来说,八月飞雪是不可多见的奇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既生动描绘了霜花树挂的独特景致,又给人蓬勃浓郁的寒冷感觉。一夜之间,世界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是春风阵阵,像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感到的不是美丽的欣喜与兴奋,而是从四个角度,描写雪的奇寒。飘飞的雪花散入帐内打湿罗幕,狐皮袍子也不能使人感到温暖,贴身的锦被也显得太薄;天气实在太冷了,将军的弓箭都无法正常使用;护身的铁衣战袍,更是冷得难以穿上。珠帘罗幕,狐裘锦衾,将军角弓,都护铁衣。从外到内,从生活到军事,寒冷包围了军营,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不过,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却不萧瑟凄凉,而是奠定了浑厚、沉郁的情感基调,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在冰天雪地的背景下,饯别宴会上吹管拨弦,胡琴、琵琶、羌笛齐奏,异乡的气氛伴着塞外风光,更显出客送别的复杂心情。

夜幕下,大雪纷纷满辕门,送客行至轮台东门,仍然依依不舍,但终究到了分手的时候。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视野之中,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最后两句是极为动人的,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星点蹄印,向远方延伸,那远方是家乡,是友人消失离开的方向,“雪上空留”透露的是诗人怎样的感受,他在想什么,在追思什么?是因为难舍朋友而生的留恋,是“长路关山何时尽”的感慨忧叹,还是归期未卜,壮志难酬的孤独与无奈?悠悠不尽之情,打开了一块艺术空白地带,效果佳妙不可言。

岑参用瑰丽的色彩勾勒塞外,将别样的风光与风物人情,用诗人的语调和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得边塞诗更加奇伟壮丽,突破了征戍诗局促于战地苦寒和士卒辛劳的传统格局,拓宽了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深度。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岑参返回中原,回到朝廷后,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到一个月,被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被人们称为“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后客死成都,终年56岁。

1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被排挤出朝廷的王摩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泼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很敬佩维摩诘,因此据《维摩诘经》给自己取名维,字摩诘。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他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之时,他则以舍宅为寺,不但“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而且时常“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诗人经常身着素朴的衣服,吟着长斋礼佛的诗歌,所以素有“诗佛”的美誉。

唐玄宗时期,宁王李宪因贪图美色,曾暗使手下的人霸占过一个卖烧饼的妻子为妾。平日里宁王对这位女子也算关心疼爱,但这位女子却并没有贪慕富贵,忘了自己的丈夫。终日不发一言,闷闷不乐。宁王只道是女子内向寡言,相信终究会忘记她那个又穷又丑的丈夫。有一次,宁王宴请宾客,为了哄这位女子开心,把她也带了出来。酒至三巡,宁王靠近女子,对她说:“你那个卖烧饼的丈夫早就另娶新欢了,不信的话,我现在就派人把他叫来,你也好死了这条心。”然而,当卖烧饼的汉子端着烧饼走进宴会厅的时候,见到自己的妻子后,马上跑了过去,夫妻两人执手相看,相对无言、泪如雨下。满座宾朋无不被这情景所感动。这时,王维端起酒杯做了这首《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