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
9112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软实力VS硬实力“软实力”又称为“软力量”、“软权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在国际政治领域,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等无形的权力资源来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行为。现在,这一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更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商业术语。

不断提高竞争力,是企业长盛不衰的要诀。如果把设备、厂房、资本、人员、产量、利润等比作企业竞争力的硬件或硬实力,那么,以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信誉、品牌意识、服务理念、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等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企业文化就可以视作企业竞争力的灵魂,即软件或软实力。后者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管理和运行状况的一面镜子。

商场如战场。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何在市场中提高企业自身形象与地位,已成为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精明企业管理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从很多成功企业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公众形象越好,在同等的竞争条件下,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通过一些公众关注度极高的公开活动塑造企业形象,已成为相对于过去企业在厂房、设备等方面“硬实力”竞争之后的新的竞争方式——“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而管理者自身软实力的打造己成为今天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为软实力是成功领导所必备的品质。

事实证明,领导者本身具备的软实力,是企业硬实力得以强大且持久的前提。但是软实力的打造,需要耐心,需要悟性,甚至需要机缘,而培育软实力比培育硬实力更为重要和艰难。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就认为软实力是通过道义上的主导去赢得朋友、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他说:“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

实际上,商业成功越来越取决于软实力的微妙作用。软实力企业不单打独干,也不对所获业务独占不放,而是与供应商和客户结成双赢联盟,有时甚至借力于行业协会或双边伙伴关系与竞争对手结盟。“电子港湾”是现代软实力企业的一个例子。它是一个由客户组成的团体,与客户共同树立品牌,形成参与游戏的行为规则。“电子港湾”没有把客户视为市场“战争”中的“目标”,而当作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硬实力企业用单一标准对待所有市场,软实力企业则更注重文化适应性,愿意以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的方式满足当地需求。它们为经营子公司聘用和开发当地管理人才,而硬实力企业仍向海外派出它们认为能忠实执行总公司决定的经理人。

当然,仍有一些成功的硬实力派首席执行官正在经营一流美国企业。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取胜的做法可能会抬高短期股东价值,但从长远看,思路开阔、适应性强的软实力观点将占据上风。在董事会会议室内,就像在战场上一样,管理者可能赢得战斗却失去人心。

今天的领导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软实力”源于领导者的综合实力,“软实力”折射领导者的发展潜力,“软实力”反映领导者的企业影响力。

可见,“软实力”并不“软”,它是“硬实力”的体现;没有“硬实力”,就无所谓“软实力”;反过来,“软实力”扩大了,也会促进“硬实力”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的“软实力”,就是领导者“崛起”所产生的力量。

用物理学术语来阐释,硬实力就是力,软实力就是场。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看,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形态,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离开了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就无以附着,无以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软实力的提升,硬实力就难以持久和达到稳固。

在当下,企业的综合实力决定着领导者在未来商海中的地位。而综合实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但领导者自身所具有的软实力更是尤为重要。硬实力的核心是经济实力,软实力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管理者必须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因为没有软实力匹配,硬实力硬不到哪里去。本书删繁就简,精炼的概括出八个具有经典意义的软实力基本构架:意志力、影响力、应变力、洞察力、领导力、决策力、亲和力、传统国学成就软实力,深入浅出的阐述了领导者如何运用软实力,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值得读者阅读学习和深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