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
9112500000028

第28章 软实力之传统国学成就软实力(3)

“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这种不争的观点,是道家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或者说是“辅助支撑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圣人的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好的“水德”,确实是值得从其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立业的道理。“不争”,是美好“水德”的又一个品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在过去对老子的众多研究中,这种品质多半被学者专家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将“不争”作为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为什么这样讲呢?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间,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没有对手,无以相争。现代商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争不起来,也就没有竞争可言。例如你要的是A,他要的是B,我要的是C;除你而外没有谁再要A,除他之外没有谁再要B,除我之外又没有谁再要C,各得其所,怎样竞争呢?争不起来,没有可争的东西。因此说,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二是争同一个东西。这两个特征如果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选择有竞争的地方来立业,那将会违背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违背企业的立业之道。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一个城市当中已经有三家啤酒厂,其产量满足本城市的消费需要早已是绰绰有余,就是关掉其中两家,供货也不会出现短缺。于是三家企业必然相互竞争,争夺同一个啤酒消费群,形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竞争领域。反过来看,消费者的利益需要是早已得到了满足的,社会万众已不再需要相同的企业了。如果选择立业点时选在这里,一来无法立在万众的需要上,因为他们的需要已被满足;二来对消费者而言,已不具备“水”的品质,或者说,企业对他们而言不是必要的,他们不需要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结果将是怎样呢?立业的立足点落不到万众的利益需要上,无法生根,结果只会是落到自我利益需要上,这就违背了前面讲的企业立业之道,注定立不起来。企业的意志和行为也会被引向与竞争者之间的较量,因而妨碍企业履行企业的天职——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一句,说的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句运用于立业的“选点”也是十分合适的。如果立业之初,立业点选在“无竞争点”上,情形就会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需要,是真需要。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立业真能立在这样的点上,也就合于企业的“立业之道”了。

人人都可以推想,这样的立业将是顺利的,因为社会万众需要,而且又没有竞争摩擦,阻力较小,接受较快。并且,这样的立业,为社会和公众创造的才是真利益(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益,而是急迫需要的利益)。

“不争”、“不强求”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企业的立业过程,为什么不从水的这些启示中去获得一种深刻的觉悟呢?如果真能做到像水那样懂得忍让、顺应、融通、迂回的话,立即就能找到现在的位置,然后顺流而下,进入未来的位置。因为忍让、融通、迂回带来的恰恰是无阻无碍。虽然有时看上去路子是弯的,但毕竟是一派活跃的流畅。是对天地万物、对各种客观规律的最融洽的顺应。

企业的立业是一个不会间断的过程。任何企业,并不是创业之初选了一个立业点,立业工作就一蹴而就了。立业的课题,像水的流程一样,从雨点到小溪、大江、大海是演变的、汇聚的,是经常的,是不断的。从一个立业点到另一个立业点,在这种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每一步都不失误,每一步走得恰到好处的话,学习“水德”,从水的品质中获取企业发展的品质,是有十益而无一害的。

综上所述,企业应当像水那样处于一种“不争”的状态,企业的“立业”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不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象的流变可以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企业的本质不可变。唯其如此,企业在这个“不争”的过程中才能始终都有一个本质上的方向,也才能够真的“不争而争”下去。

§§§第三节 “兼爱、尚贤”与软实力

很多著名的成功企业家都深信,要造就一流的品牌,必须先造就一流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确是国家的财富、企业的资源。

软实力的来源广泛,墨家思想就是其重要的起源思想之一。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逻辑学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中华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今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中》云:“于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其意为: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经上八》又云:“义,利也。”可见,墨子所言的“兴天下之利”,就是要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为此,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原则之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这一含义的延伸。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兼爱下》)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其意思是:

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墨子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为离开了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

《兼爱中》又云:“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其意即:“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像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像看自己的身体一样。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换位原则,“视人若己”,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

实现“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就是说,诸侯因相爱不再恶战了,家主因为相爱不再相篡夺,人人相爱不再相残害;君臣因相爱而仁惠忠诚,父子因相爱而慈爱孝顺,兄弟因相爱而和谐协调。天下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控制弱者,人众就不会掠夺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尊贵的就不会傲视低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昧的。天地间所有的祸害、篡夺、埋怨、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出现了,因此仁人之士赞誉它。

可见,只有“兼爱交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局面,维护整体的利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墨子晚100年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强调了民本与人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交相利”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日本的池田大作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所推崇的日本企业文化,正是墨子这一思想的再现与复活,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无疑具有较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兼相爱交相利”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尊重、互惠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