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即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英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个人与国家可能享受一段时间的舒适与有序的生活,能取得极为优秀的成果,在一天傍晚时分能够去享受一顿理所应当的晚餐。但这种精神并不能让一个国家保持强大,一个民族真正具有希望的标志,是国民热衷于去做一些优秀、创新或英勇的事情,不惧冒险与艰难。因为在这个有趣的过程中,的确饱含着许多因素。倘若教师与诗人能激发起人们这种精神,那他们就算是做到了最好。倘若他们同时能向世人表明出,我们最好能享受去做的这个过程,最好能有骑士的风范与怀着温柔的心去做,那就更好了。要是在这个喧闹的过程中获得利己的乐趣,以牺牲弱小者的利益满足自己,那就是错误的。这个时代存在的“异质思想”,就是一个希望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某种高涨情绪的漫溢。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将这种高涨的情绪引导至正确的渠道,而不是去压制或消灭它。丁尼生最受欢迎的作品所具有的价值,在于它们宣扬的是一种骑士般的理想,无论面对诸多重大打击或是沿途布满荆棘,他们总是以慷慨大度与怜悯的精神去面对。我想,这是我们国民性情逐渐发生转变的一个信号,时代精神与诗歌精神有点脱节:伟大的诗人似乎已死,公众的阅读口味也逐渐远离诗歌了。但我以为,这个时代富有想象力的性情被一些浪漫小说所填补。这些小说如瀑布一般涌入出版界,这不仅不是道德堕落与心灵颓丧的标志,反而证明了某种清新与孩童般的精神,某种渴求聆听别人讲故事的欲望,希冀沉浸在别人的生活与激动人心的冒险之中。我想,这表明了我们这个民族还是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要是大众对小说的热情被政治经济学手册或银行记账本取代的话,这至少不是让人值得欣慰的信号。诚然,我希望国民也能以更为认真的态度与符合常理的方式去生活,但我不希望他们过着沉闷与过分守礼的生活。我相信,从很多方面来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伊丽莎白时代很相似,流传着一种冒险的精神。我绝不愿见英国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获得微薄的薪水,而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诚然,这个时代也有其不良的一面,但是,当一个国家拥有难以抑制的高涨精神之时,这要比充斥着一群只会漠然埋头工作的人更加具有希望。诗歌的功用,就其最为美好与广义的意义而言,就是永葆这种热烈与慷慨大度的性情,让一个国家的国民保持着君王般的气质,而不是如奴隶那般任人摆布。
年轻就是好
在我看来,过去半个世纪里,完全向着积极方向发展且获得最大变化的,莫过于在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了。毋庸置疑的是,父母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他们感到自豪,这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而在半个世纪前,孩子们被管教得很严,经常处于压抑的状态,逼迫他们远离一些场合,而且还会被责骂。现在,情况则大不一样了。当然,过去孩子们出现在一些场合的时候,无论是在午餐或在晚餐前,都要求穿着整洁的衣服,举止端庄,但是,他们必须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吃着端到面前的饭菜。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想法,若是他们执意表达的话,就会被大人们漠视,不予理睬。他们更多的时候只能自己在一旁独自玩耍,而且在玩耍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毫无必要的礼节。之前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在过去的一些书籍里,小孩子就是“小屁孩”有趣的代名词。要是不对他们严加管教,就会不时“犯错”,而且还会越来越“野蛮”。现在孩子们无论在公共或私人场合上都与过去没有显著的区别,但他们与大人的交往更加频繁,越来越被视为社会上平等的一员了。而他们现在也开始喜欢甚至依赖于这些大人朋友们,而不像以前那样把对他们的反感表露无遗。诚然,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是大人们愿意与他们玩耍,就会成为最好的玩伴。大人们更为强壮、公平与具有创造力,但他们却不愿意与孩子们玩耍。大人们总是“太忙了”,有时在玩耍的时候突然板起脸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成了一家的“主人”,长辈围着他们团团转,要求他们与自己玩耍,给予他们怜悯与关怀。现在,人们会给予孩子更人性化的关注,他们也要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在私立学校,情况也是如此。我本人以前就读的私人学校的管理是属于比较严厉的。当然,过去的基调也是比较健康与友善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要自己找乐子,自己去安排一些事情。要是我们生病了,无法正常上课,也不愿意去找护士长。但现在的助理教师都会与孩子们玩耍,与他们交谈,让他们换鞋,从早到晚照顾着他们的生活起居。
过去的教育理念是斯巴达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摆脱娇生惯养的习性,以牺牲他们软弱、羞怯与敏感的性情作为代价,让他们自立起来,去履行自身的职责。而要是他们不听话,就给予惩罚。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当然会成长得更快,变得更为坚强,但那些天性柔和的孩子似乎就觉得很难熬。
接着,再比较一下管理方式的不同吧。故事里那种典型老套的管理模式显得谨小慎微,缺乏个性,过分呆板。要是学生难以管教,学校就必须要像对付“以弗斯的坏人”那样对整治学生。方便的时候,管理人员会过来看看学生晚餐的情况,而“仆人”对他很粗野,虽然“管家”很友善,但态度却很专横。现在的情况刚好与此相反,学校会雇用一位完全称职且性情温和的年轻女士。这位女士与雇主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更高,让她来负责学生的起居。她可以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开玩笑,要是她还能与小孩子打成一片,那么这个“家”就算是天下太平了。原先那个对他们严厉的“仆人”开始感到悲哀了。而至于孩子,他们赞美她,将她视为教母类型的人物,夹在他们与那些愤怒之人中间,保护着他们。
当然,激进地改变整个教育体系,是很冒险的试验。但这种转变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非故意引进的。直到最近,关于这个新的教育制度成功与否才有了定论。这种教育制度会让孩子们变得柔弱、自私、脾气暴躁、无助或是自以为是吗?这是逐渐堕落或多愁善感的标志吗?
现在,我们可以大胆地对上面这些疑问给予响亮的否定回答。目前为止,人们所见到的结果完全是正面的。从我作为二十年校长的职业生涯来看,那时来伊顿公学就读的孩子们刚刚开始接受新的教育计划。相比于我们就读的那一辈学生,这些学生更为活泼、善良、更具人文气质、更加体贴他人,更为通情达理,同时热衷于参加活动,精神饱满,态度认真。我个人对此不存在丝毫疑问。当然,他们也不是完美的。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还是残留着许多原始野蛮的因子,诸如自私、小题大做、贪婪、粗心大意,过分拘谨等。但是,当学生们来到公共学校的时候,希望发现其他学生都是那般的友善与有趣,不再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天敌。他们预期即便学校的规定很严格或不近人情,但学校对自己还是有所关注的,不会残暴地对待自己,至少没有什么恶意。他们会发现自己的道路从一开始就似乎很平顺,欺负学生的做法几乎不见了,而体罚更是绝迹了。学生们有什么不明白,会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们所给出的理由不再一味被视为借口,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健康也得到合理的照顾,而且还有许多自律的条例。但总的来说,他们的生活更为健康、快乐与符合人性。他们不再有那么多的虚惊,或是预感可怖的惩罚在等着自己了,而这些都曾是我就读的时候所常见的。
我不认同那些热衷赞美往昔的人①对此提出批评所持的理由。他们声称现在的教育是在走下坡路。诚然,有不少让人厌烦、愚蠢的悲观主义者,会对年轻一代的奢侈风气或是柔弱气质提出荒唐的抱怨与抨击。虽然,我鼓励任何坦诚的批评与接受任何明确有理的证据,但我真的看不到任何堕落颓废的迹象。当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勇敢奔赴波尔战场的时候,他们已经变得身手敏捷,脚步轻盈,胸中满怀冲天的豪气,这些都是显而易见,不容否认的。现在,我有机会在大学对年轻一代继续进行观察。在我看来,这种教育制度所带来的益处绝对是不容抹杀的。我觉得,现在的本科生要比他们的年龄看上去更加年轻。虽然,他们对于一些让人厌烦的运动仍保持着传统的尊敬,但这也代表着对体育活动与室外清新空气有益的热爱,我不愿见这种热情的消减。
①原文是拉丁语:laudator temporis acti。
不久前,一位老朋友到剑桥访问。他的大名记录在协会的名册里,因为他曾在这里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对我提出了两点“批评”的意见。一是,年轻人的穿着真的很不入流;二是,他们极为有礼貌且友善。“原因是,”他说。“要是我想要找一本书或是一篇论文,抑或我想问路,我所询问的每一位年轻人都愿意去帮我找这些书或是论文,或是坚持要给我引路,这点我是可以肯定的。”他接着说:“在我当学生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一位总是打扰别人的年长牧师是让人厌烦的,会对他敬而远之。”
至于他对衣着不入流的批评,我是完全站在大学生这边的。我赞同那位立法反对奢华衣着的梭伦①,声称不论穷人或富人,他们的衣着都应该是相同的。现代着装的风尚是以简朴、舒适、美观与廉价为标准的。而大学生在一些正式的场合都能明智地选择适宜的服装。而至于他们不断提升的待人礼节、善意,事实上的确如此,这真的要比我那会上学的时候粗野、自以为是的态度进步了许多。
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们能够在快乐的时光中健康成长。当然,他们必须要听从大人们的话,而且要做事认真。但孩子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动机。要是他们学会以一颗热爱之心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潜能。他们对某事单纯的兴趣与热爱,要胜于任何抽象或是难以理解的行为准则。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他们习惯于正确的行为,动机愈是简单与直接,效果愈好。再者,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感知到,这是一个友好与善意的世界,他们深受别人的欢迎。虽然日后还有很多艰难、悲伤或让人可怕的事情在等着他们,但这是每个人都不能逃脱的。孩子们不需要从一开始就去感受那些严苛或是恶意的恐惧,我们不愿见孩子们因此变得坚忍或是愤世嫉俗,而希望他们能更加勇敢与富有爱心。发源于情感的英勇要远远强于愤世嫉俗所滋生的坚忍。当我还是小孩与学生的时候,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因为自己的误解或是无心犯下的错误,结果就要遭受惩罚。这并非一种对正义的恐惧,而是对无缘无故降临于自身灾难的畏惧。我觉得这样做,其实对自己思想没有一点提升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以恐吓的方式逼迫他们。那种对做错事情就要承担后果的合理恐惧,与那种本不应承受的痛苦完全是两码事。
①原文是拉丁语:laudator temporis acti。
我还想更深入一步,宣称我的那些学生并没有辜负人们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很有男子气概,为人简朴,心灵敏捷,心地善良,都是一些性情平和与健康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在家里受到“宠爱”。诚然,一味地“宠爱”孩子是不妥当的教育方式,因为人们不敢确定孩子的天性就是善良的。要是一个孩子思想健康,具备常识,那么稍微“宠爱”一下是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的。在这里,“宠爱”一词实在不是最为适合的用词,但我找不到更为贴切的词语去形容了。这也是很多粗俗与严苛的批评家将之等同于“溺爱”的原因。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让孩子们获得应有的简单乐趣,让他们以合理的方式沉浸其中。一般情况下,让他们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或是衣服,在潜移默化中感觉到父母的爱意,渴望父母的陪伴,希望他们能够快乐。过去那种认为父母隐藏对孩子的爱意是正确做法的观念,被证明是错误的。结果,我刚才所谈到的那些学生,他们反过来会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希望陪伴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开心幸福。因此,这些学生懂得如何细心关怀别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更为友善,并且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反而觉得这个世界还有更多充满友爱与通情达理的人。因此,这些学生就会变成这样:若是别人强制性地要求他们遵守一些规定,并能充分地给予解释,他们会心甘情愿与大度地接受这些规定;他们不愿让心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父母产生任何烦恼或是悲伤的念头。我绝不是提倡那种浮华、安逸或是享乐主义的教育。我觉得,一种教育制度的背后应该有一套严谨的行为准则,但又绝非是机械与不近人情的。因为,要是孩子们知道自己被爱,就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命令。而他们内心中哪怕是一点点的愿意,都能要比叛逆之后的顺服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