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吹毛求疵之人常说,予人赞赏是无益的,认为在教养小孩的时候,绝对不要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无私、自制或是坚忍而给予赞美。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这样会让人的成长过分依赖于别人的赞美。但换个角度,是否可以说一个总是被责备的小孩,从未获得父母或老师的表扬,就更容易思想呆滞,心灰意冷,以致绝望地放弃自己,因为无论他做什么,都只有错的份。在我担任校长的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发现,适宜的赞赏是这个世上最催人振奋与给力的方式之一。而漠视它,则是故意抛弃这一最兼具强韧与具有美感的自然与道德过程。
不经意间,话题远离了“可怜”的“冬虫”以及无情的“入侵者”。对某事进行过分的引申,颇让人感到遗憾。我以为,在自然过程与道德过程之间过分自由地进行类比,是错误的。自然过程的本质,在于其不可避免性与不以意志为转移。任何后天的“教育”都不可能让“冬虫”在选择食物时,变得更加明智。而道德过程则是一种选择的能力,无疑会受到环境与遗传的限制,但却扎实地存在着。但这只“可怜”的“冬虫”只是一个寓言故事,象征着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很多悲伤的事情。但若是我们能转换一下角度,站在灯芯草的立场来看,就会觉得“冬虫”属于那种无私奉献类型的“人物”了——毫无保留、心甘情愿地将“交付”自己的身体,让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最后冒出青绿的尖头儿,充满朝气,在温煦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中摇曳着美感。
逆耳就是忠言?
坦诚地告诉一个朋友的缺陷,这是一种特权还是惩罚呢,这个真的很难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两个相当明显的缺点,也许这些缺点本身并不严重,可能只是脾气、礼仪、举止等方面的缺点,也可能是让人恼怒的小把戏、错误的办事方式、厌倦的吝啬等等。但是,这些缺点却会招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不快。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背后的动机竟然如此之无害。比如,我认识一位富人,他为了不付车费钱与酒店费用而绞尽脑汁。我猜想,这种行为根源于一种习惯性吝啬的欲望。他可能没有察觉别人会对此有所观察,或是说三道四。若是他意识到朋友对他这些行为所表示的不满言语,那么,他就会狠下工夫去加以改正。生活中还有很多小习惯,比如使用某种牌子的香水,身体洗不干净,使用过的牙签到处扔,清嗓时无所顾忌等,这些习惯在旁人看来可能是极度反感的。在公共场合下,很多社交失礼的情形,比如鲁莽、言语唐突、自相矛盾、脾气暴躁、吹毛求疵,将自己的爱好强加于别人等。这些失礼形成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当事者缺乏观察,有些则纯粹是个人自私所致。也许,这些缺点本身都并不是很严重的,但要是能铲除这些缺点的话,将给身边的人增添更多的愉悦。还有诸如势利、好管闲事、不守信、侵犯隐私、八卦、炫耀、吹毛求疵等毛病,虽然无损美德或是荣誉,但却让他人感到不拘谨,这些都是应该改正的。
问题在于,若当事者是你的朋友,你是否该将这些事实说出来,让他有所领悟呢?很多情况下,当事人都是毫不察觉自身的这些缺点,因为这些都是从很小的行为慢慢演变出来的。若他生性不敏感,缺乏观察力,也就难以察觉这些缺点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
容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在这种情形所发生的事情。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养成了在打呼噜发出奇怪声音的习惯,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时夹杂着这种声音,让他人瞬间陷入沉默,显得很荒谬,让人很反感。他的家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决定让一位近亲告诉他这个事实。这个亲戚也这样做了。当事者得知后感到很恼怒,口中喃喃不停,坚决否认,并声明自己将会改变这个习惯。他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做到了这点,不久就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了。此时,他深信自己已经完全改变了这个习惯。此后,他再也没有原谅那位亲口告诉他这一缺点的亲戚。
我的一位朋友想到一个应对这个问题的妙计。他认为告诉朋友他们的缺点这个任务是很迫切的,但又不能让他的朋友这样做。所以,他觉得必须要设立一个小型机构,聘请一些“说真话”的检查者搜集一些反映上来的材料。当报告的内容得到了足够的证据支持时,这个机构就会考虑对当事人给予反馈,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费用。“说真话”的检查者抛弃偏见与成见,若是可能的话,最好站在公正与客观的立场跟当事人谈心,告知当事人这些缺点。我的朋友肯定地说,这个机构必然要比立法工作更能给家庭带来和睦。
撇除玩笑的成分,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很棘手。有时,运气好的时候才会碰到一个直接的机会。要是某个朋友直接这样问,那么解决之道是很明确的。我的某个朋友曾问我如何摆脱所处的困境,因为他之前在私人场合说的一些话让他与别人的关系弄得很僵。他让我坦诚地说是否错在他身上。这个例子里,他的错误存在于言语不当,因为他在表达自己的时候,经常过分夸张,对事情因果毫无节制的评论。我坦诚地告诉了他需要改正的地方,他对此非常感激。此事之后,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加牢固。而他最后也成功地克服了这种习惯。
在怒发冲冠的时候,我们会获得一个说出事实的机会,无论是否有理。某位著名法官有这样一个习惯:每次玩完惠斯特桥牌游戏,他总是不留情面地批评与他一起玩牌的人。“要是你出‘王后’这张牌,那你就赢定了。你竟然不这样出牌,毁掉了这手好牌,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唉,最后我们都输了!”那位犯错的玩牌者并不擅长玩牌,也是一个性情暴躁之人。这位法官语气激烈说完之后,他说:“先生,你似乎还想当然地以为,我们还在你那个让人恶心且过时的治安法庭里!”
此人的回答充满赤裸裸的愤怒,很难说这种愤怒是无礼的。我必须要说,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反驳方式。
当然,这涉及社交方面的问题了。一旦涉及伦理范畴,事情会变得更加棘手。有些人给他人留下了错误的印象,引起别人的误解或反感,影响办事效率。有时,作为他的朋友似乎有义务给他一点提醒。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这样一个事实,记住把别人当人看。倘若真觉得有必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要冒别人不领情的风险,这点是必须要考虑的。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还可能失去这个朋友的友谊与信任。当然,我们应对那些敢于说出朋友缺点的人增添几分深情与尊敬。在一个知道自己缺点的人面前,的确很难完全处于放松自在的状态,因为人心都是肉做的。
因此,涉及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应该为了帮助朋友提升道德层次而冒失去友情的风险呢。倘若我们翻看《福音书》这一章节,就会发现很多篇幅都关于爱他人,急人所急,而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挑他人的错误,给予说教或是提升他人的内容。心灵纯和者与和谐制造者都将得福;而责骂者与叱责者难有福祉。在《浪子回头》这则寓言故事里,父亲无疑是故事的主角。这个寓言被人称为浪子回头,故事本身让人感到遗憾。因为“浪子”的性情并不张扬,坦白地说,他悔恨的话语让人感到可悲。但是,父亲对儿子并没有一声的责骂。这个可怜的“浪子”接受的惩罚已经足够多了,父亲不想继续给他增添痛苦。父亲没有以过往的经历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也没有表达希望儿子改过自新的话语。没有责骂、没有质疑、没有规劝,他只是将原本已经心灵憔悴的儿子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中,让那些吟游诗人咏唱一曲,宽慰这个浪子的心。唯一表达出合理愤怒的人就是“浪子”的哥哥。父亲对这位毫无感恩之心、让人鄙视的哥哥,也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是希望他能摒除阴暗的思想,让内心充盈着自然与友善的快乐。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就是无论身处患难或富贵,都要一如既往地去爱别人,这才是人生获得胜利的真正途径。真正富有价值的提升与改过自新,都只能由此获得。正如史蒂文森所说的,人生阅历所交的学费,往往是很沉重的,但这是难以避免的!要是人类不愿聆听摩西或是先知的箴言,那他们也必然不愿倾听一位死而复生之人的话语。懊恨与遗憾都只是罪恶投下的阴影,没有任何愈合心灵的力量。唯一可重塑人生的力量,只能是不顾一切的爱所带来的美感与幸福。即便将邪恶全部驱赶,所留的空白仍是一无所用,除非能以更为美好强大的力量来填充。也许,这不是清教徒的信条,但这是基督徒信条——万物皆不能阻挡爱的脚步。唯一让耶稣基督发出严厉谴责的,就是冷漠无情的自以为是。毋庸置疑,毫无保留与不顾一切的爱要比所有不根植于爱的道德标准——无论多么高尚——都要更为高远与更为神性。任何事情都不能仅凭单纯的否定来实现。但是,对每个人充满希望、期望或是信念的爱意,最终都将演变成浓浓的爱意,充满价值,最终取得胜利。这都需要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在自我提升之时,纯化心灵,实现其原先的本意。
何必要下决心呢?
1781年,约翰逊博士①只还有3年寿命可活的时候,他在一本备忘录里写道:
“8月9日。下午3时。斯特里特姆的夏日别墅。
内心无数次狠下决心,却不断地漠视了。我隐居在这里,计划着日后更为勤勉的生活,希望自己能于世更为有用,每天更好地提升自己。在造物主与审判主无限的仁慈前,我谦卑地恳求他们的帮助与支持。
我的目标就是每天投入8个小时到更有意义的工作。
说了以上的愿望之后,我希望花6周时间学习意大利语,作为固定的学习任务。”
我总是觉得,这段记录饱含着英勇与冒险的成分。这位烈士暮年的“雄狮”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忍受着失调并发症带来的痛苦。死亡的阴翳总是悬在头上,让他深感恐惧,遮蔽着阳光的气息。但是,这位老人还是决定站起来,为自己的人生作一个全面可行的规划,包括每天投入8个小时参与工作,以及用六周的时间来学习意大利语!至于这些计划是否一一落实,我们不得而知。在此之后,约翰逊博士没有再写后续,只是在备忘录中驳斥了奥西恩风格诗歌的真实性,人们也没理由就认为他喜欢但丁式的风格。事实上,约翰逊早年因为身体孱弱,极度厌恶所有正式的工作。所以,他的这段文字洋溢着希望、坦率与谦卑。谁也不像约翰逊这样违背那么多的承诺,但却没人会怀疑他发自内心的真诚,他对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没人像他在上帝面前那么谦卑,那样激烈地鞭笞着自己的缺点,如英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书评家。此严厉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虔诚之心不掺杂任何多愁善感的情愫。在别人面前,他从不卑躬屈膝或是巧言令色。对于别人的缺点或是毛病,他一点都不宽容。他不愿意宽恕别人,一如既往激烈地与人争论,蛮横地让他人缄默不语,骄傲自大地立下规则,似乎从来不知道有忏悔这回事。他与可怜而虔诚的柯勒律治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后者手里持着一杯冰冷的茶,站在海格特墓地,失声痛哭:“现在的一切都远胜于我应得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像男人那样去面对惩罚,而不要总是去抱怨。若是能从惩罚中看到熹微的荣光,不断提升自己感知温顺与耐心的能力,惩罚也就变得更有趣味了。谁能忘记《巴兰特雷公子》中那位自以为是的老仆人呢?他病倒在床上,像一位饱经苦难的圣人默默忍受着。睿智的麦凯勒说:“恕我愚见,他所犯疾病的根源,在于酗酒。”
①即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多被称为约翰逊博士。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反对就个人行为举止进行毫无止境的检查行为。很多不足挂齿的缺点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当事者很容易漠视它。很多缺点其实都是美德背后黑暗的一面。脾气坏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只是虚张声势或是直言不讳,做事不圆滑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很坦诚与正直,吝啬之人觉得自己只是在极力节省金钱罢了,而精神萎靡之人觉得自己只是在耐心等待,与世无争。直言不讳的朋友或是让人反感的对手脱口而出的话语时常让我让我反思,从中获益。在这一个不为人知的过程中,自己是判官、陪审团、辩护者、罪犯与执行者。这个心理过程时常让人越辩越有理,逃脱自己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