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追赶过去的时候,董先丝毫没有惊惧,他连跑都不跑,把人埋伏起来,然后带着少量兵力前去迎敌。两军对垒之时,李成说:“小子,这下你跑不掉了,我要把你捉住!”董先说:“谁说我要跑?我绝不跑,只怕你要逃跑。”李成看着董先一副施施然的样子,疑心他周围有埋伏,后来探子果然前来报告,看见了董先的伏兵。李成因此犹豫起来,不知道该走该留,这时先前的伏兵杀出来,直把李成部队杀得人仰马翻,他逃跑后还不放过他,直杀了三十里方回。
在与伪齐的作战中,刘光世临阵逃脱,几乎酿成大难,遭到了朝廷内外严厉的批评。后来刘光世虽然率领部队回去了,还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立下功绩,但是大家依旧认为,他不适合继续担任大将。把防卫广大地区的重担放在他身上,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会让身处后方的人感到胆战心惊的。
刘光世历来的表现的确不佳,因此赵构也有意收回他的兵权。刘光世得知消息,主动请求解除兵权,赵构也没有反对,亲自批示同意了这件事,他还对身边的人说,刘光世的部队原本是极为骁勇的,但因为主将不太勤奋,疏于训练,导致每月空费那么多钱粮,部队的战斗力却越来越弱了,真是可惜。
还好刘光世没有听到这句话,否则肯定要被气死了。不过这说的也是事实,当时就有人指出,刘光世部队的纪律非常差劲,和岳飞的部队完全不可比。张俊视察回来,对刘光世也大为失望,他所看见的是刘光世终日沉溺酒色,不理国事,谈到用兵作战时甚至还会不高兴,这样的人实在难以托付大任。
刘光世被罢免之后,他部队的归属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赵构和张俊的意思是,把刘光世的部队拨归岳飞。当时岳飞是最受朝廷器重的一位将领,治军严谨,足以带领刘光世的部队,将之打造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张俊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朝廷的防御能力,甚至可以完成北伐大计。
没过多久之后,岳飞便收到了朝廷发来的指令,让他接管刘光世的部队:“淮西宣抚刘少保下官兵等,共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二人,马三千一十九匹,须至指挥。”朝廷还把发给刘光世部下王德、郦琼等人的“御札”也转发给了岳飞,“御札”之中写道:“今委岳飞尽护卿等……听飞号令,如朕亲行。”
刘光世的部队足足有五万多人马,是岳飞部队的两倍之多,如果把刘光世的部队归入岳飞麾下,那么他的实力将得到空前的增长,甚至会远远超过韩世忠和张俊的部队。这样一来,岳飞心中北伐的抱负,就有机会得以实施了。岳飞得知这件事后喜不自禁,激动地给朝廷回了一封奏折,表明心迹。
在奏折中,岳飞对赵构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表示自己要力图报答:“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臣一介贱微,宠荣超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军马,使济恢图。臣实何人,误辱神圣之知如此,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
接着岳飞便提出了自己的进攻计划,希望能妥善谋划,让敌人猜测不出他的举措。一旦时机成熟,他就率军直驱京洛,据他看来,他的军队打过去,京畿、陕右必能收复。然后,他再分兵进攻,经略两河,把刘豫父子擒获。他觉得这是极容易的,两三年之内肯定能成功!
三、失误带来的恶果
岳飞并不是盲目自大,他的计划部署是有道理的。当时有很多中原遗民从开封跑到建康来,陈述在伪齐掌管下地方的情况。根据这些信息,岳飞知道,伪齐政府离心离德,民众对他们是并不满意的。金人与伪齐政府之间也是貌合神离,事实上,就算是金国的军事实力,在这时也不那么凶猛可怖了。
这正是大举北伐的好时机,当朝廷有意把刘光世的部队并入岳飞军中的时候,岳飞几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但是万万没想到,朝廷在这时候却中途变卦,又打算让张俊去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岳飞之前所有的希望和信心,一下子全破灭了,宛如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整个人几乎在瞬间石化。
岳飞不甘心,去找张俊理论,希望他别轻易改变之前的计划,他信心满满地告诉张俊,刘光世的部队一旦拨归他管理,他马上率领这近十万大军,横截伪齐北部汴边界,收复中原。张俊原本也十分看重岳飞,想要收复中原,但现在他想自己接管刘光世的部队,所以就不同意岳飞的提议,否定掉了。
岳飞还是没有放弃,又直接去找赵构,他再次陈述了他的抱负和决心。赵构问他,按他的部署,大概多久可以收复中原地区?岳飞慨然答道,只要三年时间。赵构说,他现在所处的建康,实际上就是靠驻守淮南地区的军事力量作为屏障的,如果真能平定中原,那么他当然愿意把刘光世的部队抽调给他,但倘使事情进展不顺利呢,那到时候丢失了淮甸地区,就连建康也危险了!
赵构显然是心意已决了,岳飞看自己无法说动他,只能默默离开。在回去的路上,岳飞越想越气,他根本毫无私心,只想着要收复中原,为国家效力,但他的抱负却总是实现不了。朝廷的命令言犹在耳,他们却将之视同儿戏,说改就改,岳飞不高兴了,回到庐山时愤愤上书,请求解除兵权,乞归田里。
在这封奏折中,岳飞当然不敢对赵构表示任何不满之意,只说与张俊议事不和,所以打算离开。赵构封还了岳飞的奏折,表示不许他离开。但是岳飞执意要走,既然朝廷不信任他,那么他再留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因此他又上书一封,这次他没再说与张俊不和,只说自己要回庐山,给母亲守完余丧。
赵构还是不同意岳飞这么做,让他回到军中,与此同时,又派了岳飞麾下的将官李若虚和王贵等,让他们去劝岳飞。李若虚等一直劝了六天,岳飞也没改主意。最后李若虚等人几乎是在哀求岳飞了,如果他不回去,他们就要受刑而死呀,他们有什么地方对不起岳飞吗?他怎么忍心把他们置之于死地呢?
最后没办法了,为了部下的安危,岳飞只得回到鄂州军营。在这之前,他到行在面见赵构,为自己一怒之下而离开去请罪。赵构说,他没有生气,如果生气,他肯定要处罚他,现在没有处罚他,还让他回到军营任职,可见他的确没有生气。但事实上,赵构根本不是不生气,他是气得要死了,心中对岳飞大为恚怒,岳飞也愤愤不平,他们两人自此开始结下嫌隙,裂痕一直没有弥合。
在与张俊探讨关于刘光世部队的归属问题时,岳飞指出,王德和郦琼能力相近,谁也不服谁,如果把王德的位置提到郦琼之上,势必使他不服。张俊打算派自己的亲信吕祉去管理刘光世的部队,岳飞同样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答道:“吕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张俊接着又说了让张俊或杨沂中前去接管刘光世部队,岳飞还是否决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岳飞的看法是正确的。张俊看不出眼前的形势,硬是把自己的亲信吕祉派去接管了刘光世的部队。吕祉会获得张俊的信赖,主要是因为他纸上谈兵的功夫特别厉害,还曾多次夸口说,给他一支军队,他能打到金人的老家去。张俊是一个主战派,因此对吕祉的抱负十分欣赏。
吕祉其实并不懂得行军作战的事情,他就会胡说八道。到了军中之后,他与刘光世的部下相处得也不融洽。原本刘光世被罢免了军职,部队中动荡和骚乱就没有停止过,诸将领们斗得已经是不可开交了。吕祉过来并没有缓和这一情况,他对部将们不闻不问的冷淡态度,反而加剧了军中的不安情绪。
正如岳飞猜测的那样,朝廷把王德的位置擢升到郦琼之上,将王德封为都统制,郦琼封为副都统制,这之后两人的矛盾就加剧了,开始互相弹劾,完全是一副剑拔弩张的样子。吕祉这时非但没去调和两人的矛盾,反而也去凑这个热闹,派人向朝廷密报郦琼等人的罪状,没想到这一密报被郦琼截获了!
郦琼见此怒不可遏,带着手下四万兵马叛变到伪齐那里去了,还把吕祉也俘虏了过去,并最终将其杀害。赵构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心中必定是充满懊悔的,如果当初按原定计划把刘光世的部队拨归岳飞,今天也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了。不得不说,在处置刘光世部队的这一问题上,朝廷的举措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失误的,赵构对此有着重大的责任,张俊同样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岳飞倒是不记前仇,听说郦琼叛变之后,上书给赵构,安慰了他一番。在奏折中,岳飞写道,他听说淮西军中,郦琼等人叛变而去,“然事出仓促,实非士众之心”,事实上半道逃回来的也有不少,可见大部分人的心还是向着朝廷的。伪齐虽然得到了郦琼的数万兵马,但是短期之内,估计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当务之急是整顿淮甸地区的防卫工作,他愿意带兵进驻那里,阻击敌人的进攻。赵构回复岳飞,对他的用心奖谕了一番,但是并未同意他的请求。
刘豫得到郦琼的数万部队之后,实力大增,立即开始筹划着要进攻南宋。他派人请金国出兵,共同南犯。这时候赵构开始慌了,想起了岳飞的好处,知道郦琼和岳飞是同乡,他也历来佩服岳飞,就希望岳飞能把郦琼劝回来。但郦琼已经叛变了,要劝回来是那么容易的吗?就算是岳飞,也办不到这件事。
岳飞敏锐地察觉到了金人与伪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他觉得己方的机会应该在这里。后来,他的部下抓到了一个金国的间谍,岳飞见到之后愣了半晌,忽然间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感到眼前之事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可以利用这个间谍实施反间计,离间金国与伪齐。
几乎是一刹那间,所有的计划就在岳飞的脑海里成型了。当军吏带着间谍来到岳飞帐中的时候,他愣了愣,随即便装作醉酒的样子,擦擦眼睛,盯着金人的间谍看了看,然后说道:“你不是那谁谁谁嘛。”显出一副好像和他很熟的样子。周围人见此只觉得莫名其妙,就连那间谍也摸不着头脑。
岳飞把间谍带入私室之中,假意喝问他说,以前派他密送蜡书去伪齐,与之结约,杀掉兀术,怎么他去了之后就没再回来,是不是背叛他了?那间谍这才知道岳飞是认错人了,把别人的错误凭空加到了他身上,但是他为了活命,根本不能辩解,只好一个劲地认罪,求岳飞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
岳飞同意让他戴罪立功,再次写了一封蜡书,内容还是说与伪齐结盟共同对抗金人的事情,然后便把那间谍放走了。那间谍死里逃生,还获得了这样重要的情报,高兴得活蹦乱跳,赶紧回去向兀术邀功。兀术得到了这一假情报,信以为真,对伪齐越发不满了,加快谋划着要把伪齐政府给废除掉。
这时刘豫向金国请兵攻打南宋,金国方面因此也将计就计,同意出兵,将刘麟请去会谈,把他捕获了。刘麟万万没想到金国要抓他,所以完全没有防备,很容易就被俘虏了。在抓刘豫这件事上,金人也没花大力气,他们带着亲兵进宫,忽然拔刀相向,刘豫也就只好束手就擒了。
伪齐被废之后,金人直接控制了这部分地区。之前这里的军民对伪齐政府不满意,但至少这是汉人政权,因此他们还是能够接受的,现在金人接管了,这些地方的军民就感到接受不了了。有几支队伍在这时纷纷叛逃到南宋去了,如时任知临汝军的崔虎、知蔡州的刘永寿、知亳州的宋超,以及一名叫王宗的统制官,都在这一时期投归了南宋,并且纷纷归入驻守鄂州的岳家军中。
在这种情况下,岳飞觉得,趁着对方不稳定,正是打击他们的好时机。他写信给宰相赵鼎说:“近得谍报,知逆豫即废,虏仓卒未能镇备,河洛之民纷纷扰扰。若乘此兴吊伐之师,则克服中原之日可期,真千载一机也。”事实上,岳飞的这一看法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是非常普遍的,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确是进兵北伐的好时机,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把那些沦陷的地区全部收复。
之前的宰相张俊因为在处置淮西军上筹措失误,已经被免去了职位,由赵鼎接替他。张俊历来主张北伐,与岳飞的理念是契合的,赵鼎虽然也持这一看法,但是和张俊比起来,他的态度却远不如他坚定。接到岳飞的信件之后,赵鼎也认同岳飞的提议,但是他知道赵构一定不愿意这么做,因此只试探性地对赵构说,如今大家都在提议北伐,认为中原可复,失此机会恐将来被人议论。
赵构果然立即反驳了赵鼎,甚至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随他们怎么去议论,反正自己不会同意北伐。赵构的理由是,什么皇太后啊,宋钦宗啊,都没有回来,如果他在这时候出兵打金人,他们就永远也回不来了,装出一副重情义的样子。其实这全是借口,他根本就是在害怕金人。想当年金人的铁骑纵横驰骋,杀人如麻,给他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太吓人了,还是别去惹他们。
眼前的大好时机不去把握,要白白错过了,自己却无能为力,岳飞的心里真是充满了愤懑。他知道朝廷心意已决,是不会再改变看法了,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再次上书给赵构,提出增加他的兵力,以便防备金人有可能的进攻,并且在时机适当的时候大举北伐。上书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赵构没有同意他这么做,由于害怕他拥兵自重,赵构甚至对大臣们说,要缩小岳飞防御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