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你不知道的刑侦内幕1
9119300000002

第2章 你不知道的杀人案(2)

他这人少年老成,据说他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那样,现在四十多岁了还那样,估计七老八十了也会是那个德行。

他让大家看自己的鼻尖儿是什么意思呢?

他这人就是有话不直说。后来才知道他的意思是,这个案子还是有盲点。您想,自己的鼻子尖不就是自己视线里的盲点吗?

哎呦!他这个大圈子绕得,直说不就结啦?

嗨!那他就不是汪曙光啦。

但是后来,还就是汪队的这个盲点理论,帮着胡捷他们找到了下一步的侦查方向。

其实汪队的盲点理论,就是想启发大家。既然咱们十里八里甚至几十里地跑出去,不是没线索吗?那咱就回到眼皮底下再找疑点,再调整方向。他的这个眼皮底下,指的还是那两条人的大腿。因为,所有的刑事犯罪现场,都是有语言的。咱以前也说过,犯罪现场都有一种无声的语言,会用各种痕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要想听清这类语言,首先要具备一双好耳朵。后来证明,汪队的路数还就是没毛病。

经过法医的再次鉴定,死者的身份又清晰了一层:从骨骼的老化程度分析,死者的年龄应该超过了五十五岁,而且肌肉纤细,皮肤白皙,没有任何外伤。脚底的老茧呢,也是少而又少。这就说明他生前很少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是很少参加户外运动。

当时胡捷就惊喜地说,有啦!该不是农场的退休职工吧?

汪队说,咱们要把重点转向管理层。比如领导,比如会计,或者是农场子弟学校的老师。假设他已经退休了一段时间,而且他退休之后,就没在或者很少在农场里出现过。

胡捷听了汪队的分析,兴奋地拍了一把他的肩膀,说,哎呀!汪队,可真有你的啊!

汪队却说,干吗动手动脚的?怎么没大没小的呢!

案件终于露出了曙光。其实所有案件的最终,都会出现曙光。只是在曙光出现之前,刑警们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这就需要韧劲,需要智慧,也需要灵光一闪。而在这个大腿案子所露出的曙光里,却浮现出了一段先是凄婉、后是畸形的情感故事。同时这段情感,还镌刻着明显的时代印迹。

为了不让大伙着急,这次咱们先把死者的情况和您交个底。

死者的名字叫苏克文。苏克文曾经是这家国营农场膳食科的会计。当年的农场不景气,苏克文就病退回到了他在唐山地区的老家去养老。如果还活着,应该是六十多岁了。“文革”中,这位苏会计,因为对当时的领袖夫人有过议论而被审查,后来被管制了。“文革”结束他才回到会计岗位,没干几年,也就退休了。

案犯呢?一男一女两个人。

女的叫杨红,北京人,四十六岁。十六岁那年,杨红从北京下乡到了这家农场;二十六岁参加高考,考上大学又回了北京;大学毕业当了中学老师,一直在教高中语文。

男的叫许春,也是北京人,也四十六岁。许春是杨红那所中学的食堂管理员。过去他是体育老师,后来因为受伤,改做了食堂管理员。当时许春和杨红并不是夫妻,也不是恋人,只是一个学校里的同事。

先说杨红。

杨红来到农场的两年之后,认识了当时正在接受管制,并在猪场里喂猪的苏克文。那年杨红刚满十八岁。因为姑娘心软,也因为她来自北京,知道当时社会上不少的传闻,所以就特别同情这位正在落难的苏会计。两个人的来往虽不多,但彼此的印象都不错。后来“文革”结束,苏克文被还回了自由身,又回到膳食科当会计。两个人才开始恋爱,一来二去的,感情还处得不错。这段感情却遭到了杨红家里的强烈反对。杨红生性懦弱,人又身在农场,很是别扭了一段时间。后来恢复高考,杨红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两个人也只能是洒泪而别。又过去了不少年,让所以人都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段被扼杀在襁褓中的爱情,竟然死灰复燃了。而且让当事的双方,还有那个女方的同事,之后兼情人的许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上边说的这些情况,都是胡捷对我讲的。

胡捷说,当年的这个案子真是让人头大啊。那时的死者苏克文,可是既没有手机记录,也没有通讯往来,甚至连家庭住址都变了。在结束了和杨红的恋情之后,苏克文终生未娶。回到唐山养老,他也从不和亲友来往,所以他失踪了好几年,也没人找过他。如果不是修高速垫路基,这案子还真可能就冤沉海底了。

我说,既然是冤魂,就没那么容易散尽了。

您说得也对,要不那位徐老板也就不至于那么迷信了。可是我们查起案子来就麻烦多了。有谁能想到那起案件的凶手,竟然是死者二十年前的恋人呢?

下面说说侦查过程。

最初我就有个担心,担心会引起读者的惊悚,或者说是大家听了心里会不舒服。所以在前边的段子里,我就有意舍去了一个细节。现在看来,这个细节不说还就是不行。为嘛?因为只有这个细节,才是破案的关键。

当时警犬除了找到死者的另一条大腿之外,还找到了一个高度腐烂的男性头颅。根据法医鉴定,这与那两条大腿应该属于一个人。头颅高度腐烂,那还能知道死者是谁吗?模样都看不清了,怎么判断呢?这就该提到咱们的技术刑警了。当时的技侦部门,已经掌握了一项技术,这项技术的名称就叫颅像重合。通俗地说,就是把颅骨的尺寸和怀疑对象的照片尺寸做一次技术上的重合,指标达到就能认定。再具体说,就是颅骨的眼角跟眼角之间,嘴角跟嘴角之间,不是都有距离吗?把精确的尺寸拿下来,再跟照片上的尺寸做个比对。只要是技侦刑警手里有了颅骨,同时又拿到了照片,就能断定死者是否就是照片上的那个人了。

照片去哪儿找呢?这就要看汪队和胡捷他们的本事了。

汪队他们在农场的几百位退休职工的名册里,找到了那个可能已经失踪的苏克文的材料,又在他老家亲友家里取来了照片。技侦刑警通过颅像重合技术得出了结论:死者就是苏克文。但这位苏会计历来是深居简出,社会交往几乎为零,那么,又让汪队和胡捷他们到哪儿去找那一个,或者那几个嫌疑人呢?

您说,这条大腿,也就是死者苏克文,本来在唐山的老家养老。女的,也就是那个凶手,正在北京的学校里教书。就因为当年有过那么一段初恋,他们又如何再度相逢?而又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凶杀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条荒郊野外的人的大腿,一个被单位遗忘的退休老人;一个早就改变了身份的女知青,和她身后的那位男凶手,怎么就被汪队他们这些刑警们,给串联在一起的呢?

话说回来,虽然很快就找到了另一条大腿和颅骨,可当时的案件前景却还是黑灯瞎火。汪队后来的正确选择,就是他没再赶着大家继续往前走,而是当机立断地再次回现场。接着从现场的证据上找出路,从大腿的骨龄上分析,得出了死者的准确年龄,推断他生前可能从事的职业。这才把附近农场的退休人员划进了侦查范围。

当时的汪队说,明天大家也别瞎跑了,咱就从现存的档案要线索。我说的档案可是三个方面:首先是现存的文字档案,也就是在职职工或者临时工的档案。其次是农场的老职工,包括退休或者已经病亡的材料。再次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找到那些,至今还在人们口头流传的资料。就这么兵分三路,各显其能吧。

胡捷后来对我说,当时的那个细节,她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的。还记得汪队曾经问她,小胡你跟谁?胡捷说,我当然跟定了师傅。谁是你师傅?不是您还是谁呢?这话把汪队问得一愣,心里想,啥时候我收了你这个徒弟啦?

别的刑警也逗她,要是打定了主意跟师傅,那可就得跟一辈子呀!胡捷想都没想就说,跟一辈子就跟一辈子,谁怕谁呀?

我问胡捷,当时你会想到今天的这个结局吗?

她说,那时哪想那么多呀?刚从警校毕业还天真烂漫呢,再说我也不知道他汪曙光那时还单身着呢!掉进了情网醒过味儿来,却已经晚了三春啦。

我就逗胡捷,现在也可以后悔啊。

现在后悔也来不及啦!

我明白她说的是反语,也知道这样的玩笑不适合再延伸。胡捷好像也没打算延伸,就把话题又拉回到了案子上。她说,后来还就是被汪队给说着了。一个放羊的老职工,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才让这个案子的前景大放光明的。从那时起,我就有点服他了。

汪队说的三个方面,对破案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现存的职工档案里,没有显示出有谁失踪,这就排除了一群人。退休职工的档案里,只有会计苏克文没有下落,但有了姓名和地址就不难找人吧?找到了他在唐山地区的老家,知道这个人已经多年没了踪影,但外貌特征却都对得上号。再加上那个颅像重合,也就更让参战的刑警们有了底气。

然而,就凭这些材料,也只能认定苏克文被害。可是,究竟是谁害的他,不是还在云里雾里吗?这就印证了汪队确定的第三个侦查方向——人们口头流传的资料。接着,刑警们就找到了一位至今还在农场里放羊的老爷子。老爷子的一席话,让这个最初还在云里雾里的案子,变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段子讲到这儿,也不得不给您再添上一个花絮。因为这花絮也跟案件的侦破有关,眼下要是不说,后边也就没机会说了。

当汪队和胡捷他们翻查档案、走访群众的时候,线索并不清晰。毕竟那个农场的规模还是挺大的,即使他们有选择、有重点地走访一圈,没个十天八天的也是完不了事。正在这时候,有人在汪队他们辖区的一个垃圾箱边上,又发现了一只人的胳膊。前边的大腿还没着落,现在又出了一只胳膊?

汪队想,这还得了?难道那凶手也跟咱玩起了农村包围城市啦?于是,他接了通知就心急火燎地赶回了局里。

报案人是个清洁工,天刚亮就上街清扫,发现了垃圾箱旁边,立着一个整整齐齐的塑料纸包。打开一看,脸就被吓绿了。原来,包里竟然裹着一只完整的人的胳膊。您想,要是咱们谁,是不是也得吓坏啦?于是,清洁工赶紧报了警。

汪队赶到局里的时候,法医正在做鉴定。那个报案的清洁工,还在惊魂未定地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战战兢兢地向接报案的刑警们诉说着他发现这只胳膊的经过。

胡捷后来跟我说,已经有很多年没见过类似的恶性碎尸案了。前边的那条大腿出在高速工地,后边的那条大腿和头颅又出在临海的荒郊,但至少还没惊动人口稠密的市区。这回可倒好,大腿的案子刚有了点儿抓挠,胳膊又给咱摆在了大街上。假如这只胳膊就是那个死者苏克文的,至少说明凶手可能就在市区,或者就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向咱们警方示威。何老师您说,咱能没压力吗?

法医的鉴定终于出来了。这只胳膊属于女性,大约六十岁上下,而且胳膊上残留着被福尔马林浸泡的痕迹。咱都知道,福尔马林是防腐用的。一般的医院和医学院以及科研所用得比较多。

汪队说,派两个人先到附近的医院查一下,这东西怎么还能乱扔呢?说完,汪队带着人又马上返回了农场。事后也证明,还就是虚惊了一场。原来是一家医院为了科研而留存的人体标本,后来也不知怎么着不能用了,就弄张塑料纸捆巴捆巴,扔到了垃圾箱边上。这跟汪队他们正在侦查的这个案子,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您看,这不是瞎耽误警察的工夫吗?

回头说汪队他们的访问。

地点也是在荒郊,那位放羊的老人对胡捷说,苏克文?怎么会不知道呢?那可是当年咱场里有名的秀才。小伙子年轻的时候,长得才像个演员呢!后来打成了“反革命”,可惜啦!

胡捷问老人,听说这个苏克文一直是个单身?

老人叹了口气才摇着头,嗨!还不是为了那个女知青,考上大学就跑了。坑人呢!要不怎么能那样呢?

由此,那个当年的女知青杨红,就成了刑警们调查的新目标。

原来,杨红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也就结束了她的知青生涯,同时也结束了她跟苏克文的感情。很快,她又结识了大学同班的一个男生。后来他俩毕了业、结了婚、生了孩子,规规矩矩地在学校里教书,转眼就过去了这些年。杨红的婚姻,也和中国的不少婚姻一样,高稳定的家庭,低质量的婚姻。这样的婚姻,抗干扰的能力都比较低,有个风吹草动的,也就说不准会变成什么样了。

后来,杨红那位也是当老师的老公,下海经商又赚了不少钱,身边的女孩子也就多了起来。她老公也和那些有外遇的成功男士一样,过起了两头有家的日子。等杨红得到了消息,人家早已是木已成舟。离婚吧?自己年龄大了,孩子正在上学。迁就吧?她又咽不下这口恶气。这就好比被削掉了顶端的一棵小树,也只能是憋出新树杈来了。当然这些被憋出来的树杈,肯定也是歪的。

杨红的歪树杈,一共是两枝。第一枝,就是他们学校的前体育老师许春。许春在受伤治病期间,杨红也正是家庭危机的时候,所以,她就给了许春出乎意料的关怀。许春眼看着自己的伤情没了希望,要改行去当食堂管理员,情绪就很低落。于是,杨红这边情感低落,许春那边事业低潮,这俩有血有肉的悲情男女,也就意料之中地走到了一起。

也许您会问,段子讲到这,怎么也没看出这事跟那个死者苏克文有啥关系呢?咱也只能简单说,就是因为杨红的这位同事许春,长得太像杨红当年的初恋情人,农场会计苏克文了。后来杨红还发现,许春当了食堂管理员之后,又跟食堂里的一个女员工眉来眼去的了。杨红干脆就买了张车票,坐上了开往农场的长途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