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学会忍让 化解矛盾
没有什么人比那些不能容忍别人错误的人更经常犯错误的——拉罗什复科
宽容是人类最高贵的美德之一,所谓宽容就是能原谅朋友的缺点和错误。即使别人有较大错误时,也能以忍耐的态度对待,对待别人的错误,如果不能谅解,就会使自己失去朋友,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感恩,能使自己赢得广泛的人脉,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在朋友的帮助中走向成功。
忍让和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美德。只要人们之间发生交往,就会或多或少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其中,男孩和别人发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
1)观点不同。这是人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人们之间便相互产生矛盾和隔阂,进而导致双方互存偏见,相互攻击,以至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2)趣味相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爱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甲所崇尚的东西乙未必就崇尚,乙所追求的东西甲可能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志趣完全相同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不同的人也是容易发生矛盾的。
3)个性抵触。性格、气质不同以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例如,一个急性子人,会看不惯一个慢性子人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一个慢性子人,又会抱怨一个急性子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总之,这两种人常常互相不能理解和谅解,结果便产生一些矛盾。
4)产生误会。人和人相处,即使主观上不想发生摩擦,但仍然难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有些误会甚至还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便相互产生了误会,曹雪芹对此作了饶有风趣的描绘。其实,类似这样的误会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
5)发生纠纷。生活中有些冲突是隐性的,比如志趣不同的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未必就公开化,但是也有不少矛盾是会激化的。例如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两个陌生人之间,都往往会因一点小矛盾而发生显性的冲突,轻则产生口角,重则拳脚相加,以至于发展到不共戴天之仇。
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诸如争强好胜、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造成的。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的理解和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别人都是错的。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要赖三分”的人。其实,人生在世,很多事情不需要计较得过于清楚,人们需要做的不是“没理也要赖三分”,而是“有理也要让三分”。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才有可能在遭遇险境的时候化险为夷。要知道,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要别人让着他,处处得理不饶人,那么,大家必然都会疏远他,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阻力。
在我国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做太守的时候,如果他的手下或是老百姓做错了什么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他的这种举动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如果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毒打一顿,就算不打,至少也会怒斥一番。然而,刘宽不仅没有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可以看出,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刘宽的这种做法就是“有理也要让三分”的做法。就是因为他事事都会让三分,因此他感化了人心,同时也赢得了人心。
其实,“有理也要让三分”的人不仅出现在古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在等车的时候,由于人太多,被人群中的一位年轻小伙子重重地踩了一脚,如果是一般人,就算不疾言厉色地指责一番,最起码也会抱怨两句。然而,这位姑娘不仅没有生气,并且还主动说:“没关系,没关系。”旁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形,就对姑娘说:“你这个人的脾气还真好,他踩了你,你却不怨他,还主动为他解围。”姑娘听了笑笑说:“他是踩了我,但可能他也不是有意的,反正都已经踩了,我总不能再还他一脚吧!”姑娘的这句话让周围的人听了都频频点头,也都纷纷向这位姑娘投以赞赏的目光。
只要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就没有可能会不和别人发生一些冲突。虽然有些时候自己可能会有理,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自己事事都占理?因此,当人们遇到冲突的时候,就要秉持“有理也要让三分”的原则。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尊重了他人,更尊重了自己。再说了,有理也让三分,这样不仅可以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还能够让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这样对于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当我们在和他人发生摩擦的时候,不妨使自己显得宽容豁达些,有理也让三分,大家和睦相处,社会和谐温馨,何乐而不为?
产生矛盾的原因:
观点不同 趣味相异;
个性抵触 产生误会;
发生纠纷;
第二 善于宽容 学会感恩
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要有耐心和公正的容忍——房龙
波斯诗人萨迪说过:“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能宽容别人,欣赏别人,是每一个杰出男孩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像催化剂一样,能够化解矛盾,使人和睦相处。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与气度,表现了人的思想水平。善待他人的短处,可以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对待他人的长处,可以使我们不断进步;在心中留出一片天地给别人,自己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由于家境的困难,林肯12岁时不得不中止学业,去做了一个伐木工人。每次,他都在自己伐倒的木材上写上一个自己名字开头的“A”字。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砍伐的木头被人写上了“H”,这显然是有人用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林肯生气极了,回家对继母说:“一定是那个叫亨得尔的家伙干的,我到他们家找他论理去。”
继母看着林肯说:“男孩,你先别急,听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一片大森林,那里有一个人叫班布,他以打猎为生,经常在密林中安装捕兽套子。由于他安装的地方是野兽们经常出没的路线,几乎每天都有收获。有一天他又去收套子,却发现套子上只有动物脱落的毛,动物已经被别人取走了。班布很生气,于是他就在纸上画了一张很生气的脸,放在套子上。第二天他又去收套子,发现套子上有一片大树叶,树叶上画着一个圈,圈子里有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一只狂吠的狗。班布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想:为什么别人拿走了我的动物还要画图呢。他觉得应该和这个人见面说理,于是他就画了一个正午的太阳,还有两个人站在捕兽套边。第三天中午他又来到了这里,看到有一个浑身插满了野鸡毛的印第安人在那里等他。他们彼此语言不通,只能通过打手势来对话。印第安人用手势告诉班布:这里是我们的地盘,你不可以在这里装套子。班布也打手势说:这是我装的套子,你不能拿走我的果实。两个人的模样都很古怪,相互看得直乐。班布想,与其多个敌人,还不如多一个朋友,于是他就大方地将捕兽套送给那个印第安人了。
后来有一天,班布打猎时遇到了狼群追赶,被迫跳下了悬崖。等到他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正躺在印第安人的帐篷里,伤口上还有印第安人给他上的药。此后他就成了印第安人的好朋友,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共同打猎。”
继母讲完了故事,微笑着对林肯说:“你说班布做得对吗?”
“他做得很好,这样就少了敌人,多了朋友。”
“对呀,男孩,你要学会宽容别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广。要不然,你在社会上就会到处树敌,很难成功的。”
“我知道了,母亲。”林肯很懂事地点点头。
林肯牢记母亲的教导,宽容的美德为他以后的人生铺平了道路,最终竞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宽容的品质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在相互宽容谅解中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是成功者的必备心理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宽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宽容的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学会适应而不是苛求环境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日益充分的物质条件,人们对环境的选择要求日益强烈。
然而,即使是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人对环境的选择却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我们这个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的主导面,恐怕还是通过人对环境的适应来改变环境,而不是通过新的选择来调换环境。
善于适应环境表现了人的性格的灵活,它具有多方面好处:首先,能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其次,能优化自己的心境与情绪;再次,能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最后,能为进一步发展准备条件。所以,适应有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之分。我们提倡积极的、主动的适应环境,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顺应环境。因此,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又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学会不苛求他人
与适应环境同步存在的问题是,人也不应苛求他人。就是要承认别人能同自己一样选择、保护、发展他们的个性、习惯、兴趣和观念等。这是不苛求他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灵活性格的重要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和谐融洽是人人希望的,只是矛盾、隔阂常要光顾我们的生活。于是,对不苛求他人的灵活性格,又提出了宽容待人的要求。尊重别人的个性、习惯等,是一种宽容,但是,当别人对自己表现出进攻的姿态时,能做到合理的谅解、忍让,则是更大的宽容。当然,宽容并不是不讲原则,更不是寄人篱下,而是以退为进。能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性格的灵活性,是有益的交往态度。
3改掉“吹毛求疵”的习惯
“吹毛求疵”的意思是你在仔细观察寻找哪里有需要固定和修理的地方,也就是找到生活的破损和缺陷,然后或是尽力去修补它们,或是至少向别人指出来。这一癖好不但会使别人疏远你,它也会使你感觉很糟。它鼓励你去考虑每件事和某个人的不当之处——你不喜欢的地方。所以,“吹毛求疵”不是使我们欣赏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而是鼓动我们认为生活并不尽如人意。没有什么是尽善尽美的。
一位西方学者指出:当你要去“挑剔”另一个人时,这表明不了别的,它确实只表示你是那个需要被批评的人。
无论你是否对你的人际关系或生活的某些方面吹毛求疵,还是两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只是将“吹毛求疵”作为一个坏习惯而注销掉。当这个习惯偷偷远离你的思想,把握住你并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伙伴或朋友,你就越能注意到你的生活确实十分美好。
4学会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