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交给他们一人一串钥匙、一匹快马,看他们谁先回到家,并把宅门打开。
马跑得飞快,所以兄弟两个几乎是同时回到家的。
但是面对紧锁的大门,两个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试右试,苦于无法从那一大串钥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把;弟弟呢,则苦于没有钥匙,因为他刚才光顾了赶路,钥匙不知什么时候掉在了路上。
两个人急得满头大汗。
突然,弟弟一拍脑门,有了办法,他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锁砸了,他顺利进去了。
自然,继承权落在了弟弟手里。
感悟箴言:
人生的大门是否有钥匙,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开启。面对没有钥匙的大门时,不要总是坚守固有的陈规,而要试尝着用自己心灵的钥匙去开启。
禅门大师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20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后,来到一株树下休息,那位行人递给北野一袋烟,因为当时他非常饥饿,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烟草和烟具。
3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挨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封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到了28岁那年,北野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此两者每日钻研,日有进境,居然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此非我愿。”
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终于成为一代禅门大师。
感悟箴言:
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并一直进行下去,不要受到外界纷繁世事的诱惑。
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顾。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人生成长中处世应变力的基本要求。
想象的困难
一个周日帕梅拉和几个朋友去郊外爬山。那天他们玩得很尽兴。不知不觉太阳都快落山了,他们还在山顶。如果原路返回还需要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时候有人提议说知道另外一条捷径,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下山,但是要跨过一条小沟。
望着越来越低的太阳,他们一直同意走近路。
那小沟大概有几米深,沟里是潺潺的溪水,在四月的黄昏里发出响亮而空洞的声音,那种声音让人想到不慎失足掉下去的惨烈……前进还是后退?他们在沟前犹豫了很久。天,一点一点暗了下来。
这时候,一个女孩站了出来。一个年轻的女孩。她拿了一根树枝在沟之间比划了一下。然后放在地上,说,“沟就是那么宽的距离,大家跳跳试试看”。大家很轻易就在平地上跳过了那个和沟宽差不多的距离。但是面对溪水哗哗的小沟,有人还是犹豫。女孩第一个跳过去了。大家相互鼓励着,一个个也都跳过去了,包括胆小的帕梅拉。
那个傍晚,他们很快就下了山。而且,在新的道路上,他们还发现了一大片粉红嫩白的桃花。在这样一个落英时节,那绚烂的色彩不能不算一道令人惊喜的风景。而下山没多久,雨下起来了,又大又急。大家都笑着说:“那小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吧!可怕的只是我们心中的想象。我们一抬腿,不就过来了吗?而世事难料,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当时选择熟悉的那条路回来,说不定都成了落汤鸡了。”
感悟箴言: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临进退的选择要有十足的勇气和信心。其实所谓的困难有些是条件反射所想象出来的。当你感到有恐惧和疑虑时,就如同面临一条拦路的小河沟,其实你抬腿就可以跳过去,就那么简单。
2000多年的数学题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3道数学题。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作业交给导师后,导师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得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感悟箴言:
在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之所以难于克服,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内心恐惧心理的束缚,限制了自我潜能的发挥。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该学的东西太多了
费利斯的父亲出身贫苦农家,只读到五年级,家里就要他退学到工厂做工去了。
从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学校。他对什么都有兴趣,他阅读一切能够得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他爱听镇上乡亲们的谈话,以了解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个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父亲常好学,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随同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后来还传给了他的家人。他决心要让他的每一个孩子都受良好教育。
费利斯的父亲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我们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他常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世时愚昧无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
为了防止孩子们堕入自满的陷阱,父亲要孩子们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而晚餐时间似乎是他们交换新知识的最佳场合。
他们每人有一项“新知”之后,便可以去吃饭了。
适时,父亲的目光会停在他们当中一人身上。“费利斯,告诉我你今天学到些什么。”
“我今天学到的是尼泊尔的人口……”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费利斯一向都觉得奇怪,不论他所说的是什么东西,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
“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接着,他父亲看看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母亲。
“孩子的妈,这个答案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尼泊尔?”她说,“我非但不知道尼泊尔的人口有多少,我连它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费利斯,”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费利斯当时只是孩子,一点也觉察不出这种教育的妙处。他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如今回想起来,他才明白父亲给他的是一种多么生动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全家人共同学习一同长进。
费利斯进大学后不久,便决定以教学为终身事业。在求学时期,他曾追随几位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学习。最后,他完成大学教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与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发现那些教授教导他的,正是父亲早就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的价值。
感悟箴言:
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每一天的进步都是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不断地完善自己,才不会虚度光阴。
越人造车
越国没有车,越国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该如何造车。越人很希望学会造车的技术,好将车用在战场上,增强本国的军事力量。
有一次,一个越人到晋国去游玩。野外空气新鲜、风景美丽,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到了晋国和楚国交界的郊野。忽然,不远处的一件东西将他的视线吸引过去。“咦,这不是一辆车吗?”这个越人马上联想起在晋国见到过的车。这东西确实是辆车,不过毁坏得很厉害,所以才被人弃置在这里,这车的辐条已经腐朽,轮子毁坏,车轴也折断了,车辕也毁了,上上下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但这个越人对车本来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为没有车的家乡立一大功,就想办法把破车运了回去。
回到越国,这个越人便到处夸耀:“去我家看车吧,我弄到一辆车,是一辆真正的车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于是,到他家去看车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几乎每一个人都听信了这个越人的炫耀之词,纷纷议论着说:“原来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啊!”“看上去怕是不能用吧,是不是损坏过呢?”“你不信先生的话吗?车一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我看也是。”这样,越人造起车来都模仿这个车的形状。
后来,晋国和楚国的人见到越人造的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讥讽说:
“越人实在太笨拙了,竟然将车都造成破车,哪里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会晋人和楚人的讥讽,还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辆辆的破车。
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敌人大兵压境,就要侵入越国领土了。越人一点儿也不惊慌,从容应战,他们都觉得现在有车了,再没什么可怕的,越人驾着破车向敌军冲过去,才冲了没多远,破车就散了架,在地上滚得七零八落,越国士兵也纷纷从车上跌落下来。敌军趁乱杀将过来,把越人的阵形冲得乱七八糟。越人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败如山倒。
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败在了车上。
感悟箴言:
学习借鉴别人的知识和成果,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和改进。生搬硬套的模仿只能使自己长期陷入无知与错误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令人着迷的琴声
古时候有个善于弹琴的乐师名叫师襄,据说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
郑国的师文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向往,于是离家出走,来到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无法可想,只好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后,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弹得怎样啦?”
师文胸有成竹地说:“稍微摸到了一点儿门道,请让我试弹一曲吧。”
于是,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花红柳绿,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这时,早已听得如痴如醉的师襄忍不住双手抚胸,兴奋异常,当面称赞师文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这令人着迷的琴声相媲美呀!他们如果能来此地,我想他们一定会带上自己的琴瑟管箫,跟在你的后面当学生的!”
感悟箴言: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任何技能和知识都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和表面的熟练上,而是要精究其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张床
19岁的伯杰是一个富商的儿子。
一天晚餐后,伯杰正在欣赏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见窗外的街灯下站着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着一件破旧的外套,清瘦的身材显得很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