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60个心理定律
9189700000016

第16章 马太效应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马太效应(Mat the w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讲:

一个国王远行前,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这就是所谓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RobertK.Merton)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比如,在股市、楼市的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缺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社会心理学中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它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而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

“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

“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

“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的危害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实际应用】

如何在教育中反“马太效应”?

反“马太效应”要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承担起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

反“马太效应”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从鼓励所有受教育者,调动和促使所有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设立相应的奖项,如既要有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同时也应该设立年度进步奖等,为后进生和具有更广阔跃进空间的学生创造条件,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用来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学校的教育经费很大程度是按照学生人数平均分配的,为此经费的使用也应该面对全体学生。

反“马太效应”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对好的学生过于“偏心眼”,相反,要更多地照顾后进学生,给他们以帮助和温暖。在教育管理上,要追求“大面积丰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要知道,尖子学生的成长,是以学生的总体水平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