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学生胡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独子。父母经商,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胡某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对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他每天上学都由奶奶背着书包送他到教室。该学生连整理书包、系鞋带等小事都不会。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该做的小事不做)带到学习中来(自己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如小学四年级学生徐某,一至三年级均是班级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7分,在班上名列前茅,父母仍不满意,稍不用功,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在父母的过激管教下,徐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怠慢。从四年级开学以来,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
从徐某的学习问题中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受皮肉之苦,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我们都明白,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家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应正确地认识孩子,从实际出发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多关心爱护孩子,少横加指责,努力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
2.家长要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
3.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位厌学的学生说:“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女孩,但是自从换了新老师后,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就这样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表情,富有鼓动性的“好”、“对”、“不要着急”、“有进步”、“你真了不起”……等激励性评语,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的反馈,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特别是学生能消除厌学、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校要掌握厌学学生的心理动态,要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厌学的危害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此外,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涌现出来的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游戏厅、娱乐城、台球室等游艺场所,对小学生中部分意志薄弱者有一定吸引力,这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电子游戏机的对战中,上课不听讲,放学不回家,作业不完成。忘掉了学习,忘掉了老师的教诲,忘掉了家长的嘱托,逐渐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通过调查,我们已经知道,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因社会、家庭、生理等各种原因,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指导,要使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都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使每个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方式,认真细致的做好这项工作。
针对每个孩子不用的厌学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正。
对策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同学相处。
和小学生相处,首先要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他们,使他们觉得我们是他们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才能接近他们,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因此,我们和他们相处,决不能虚情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导将无从下手。
对策2:要换位思考,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同学交换对问题的看法。
心理有障碍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别人不一样。
理解他们,是能否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关键。
对策3:除了真诚、理解以外,还要注意对每个同学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
对策4:做心理指导工作,要适当地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
如:专题性活动;课外合作游戏;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疏导学生从沉闷的气氛中释放出来;注意用非语言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空;注意观察,可以采用反馈技术,重复一些师生言行,引导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学生的下意识自我防护意识等。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感染。
对策5:要特别注意对具有自卑心理障碍学生的具体分析。
其中,要特别注意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自卑心理又称为自我否定心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一旦形成和发展,对人的一生心理过程和个性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显著影响。产生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理、智能、家庭、教育方式等。矫正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验,增强他们自我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自我优越心理;创造轻松环境,淡化其不安、烦躁、孤独、离群心理。
要解决小学生厌学心理必须找出具体原因,有了正确的原因,教育起来才可以有的放矢。专家认为,要彻底解决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教育应以人为本,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真诚、理解、尊重,贯穿我们教育的始终。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林阿姨的女儿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从重点中学顺利考入重点大学,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多家长羡慕不已,纷纷向林阿姨讨教,林阿姨却说:“孩子一直都特让人省心,也没别的,就是从小学习习惯就很好!”而很多家长往往费尽苦心,陪着孩子加班加点,孩子的成绩仍然停步不前,原因之一就在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好比是砍柴用的利刃,这一把刀在手一切都游刃有余。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认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而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那么怎样科学的引导孩子习惯的养成呢?
专家建议,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比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大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再比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看孩子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但要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研究证明,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家长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