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9190100000034

第34章 育儿篇(10)

尽量少用脑。如果是下午考试,早上可适当晚些起床。上午不宜用过多时间继续复习,到10点左右必须停止。因为上午若思维活动强度太大,到了下午大脑反而会进入抑制状态,反应迟钝。如果是上午考试,起床后绝对不要再看书解题。考前半小时至1小时,喝一杯浓咖啡,以助提神,促使考试时大脑达到最理想的兴奋状态。

到考场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一般在考前15~20分钟为宜。太早了,与各种干扰因素接触极易破坏良好的心理感觉;太晚了,来不及将行走后的运动感消除,拿到考卷后往往会出现急促或慌张的感觉,开场不利会影响整场考试的局面。

缓行忌谈。在去考场的路上,行走速度一定要慢,快了会导致慌乱的感觉,从而使情绪紧张起来。切勿与同学交谈复习内容,讨论题目。因为,在讨论交谈中往往会发现自己某些尚未弄懂的地方,其结果是立即紧张起来,将原来胸有成竹的感觉一扫而光。以一题之小得换心理情绪之大失,是不值得的。

考场如战场,斗智又斗勇。作为一名考生,如果你面临心理危机或精神紧张,你可做以下保健操:坐在椅子上,挺直腰背,把右手两个手指放在额头上,大拇指轻轻放在鼻子右侧,另一只手放在左侧。随着大拇指运动深呼吸4秒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个鼻孔4秒钟,放开左侧鼻孔深吸气,然后慢慢出气4秒钟;深吸气,捏住鼻子4秒钟,然后两个鼻孔一起出气4秒钟。如此要重复做4次。危机自会解除,答卷时即可随心应手,理繁入简而且应变不乱。

打开考卷,多数考生都会紧张得心跳加快,甚至全身发抖,一筹莫展。这时千万不要害怕,可紧缩肛门,缓缓地做几次深呼吸,让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在密封线外填好该填的项目,再把考卷从头至尾浏览一遍,然后从你最熟悉的、最容易的做起。只要能很快进入了角色,便会发挥自如,成功在望。

试卷答完后,少不了检查这一步骤。一般地说,见到试题的第一反应往往比较可靠。但答题前要认真审题,尤其是对选择题、判断题,要有勇气以“一锤定音”为好。检查是查有无笔误,不要为区区一两分的小题犹豫自惑,绞脑耗时,以至因小失大,影响做分数较高的题目。

每场考试,会有少数考生提前交卷,无形中给尚在考试的考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他们感到紧张、忙乱,因而容易出错。防止他人提前交卷造成干扰的良策是我行我素,不为所动,按自己的安排行事。尽可能用足考试时间,多争一分之差,有可能使你取得通过考试的机会。

二、赶走考试焦虑

面对考试,适当的紧张情绪可以有效的保障考生的思维敏捷性,使他们更好的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是,如果考前过于焦虑,甚至因此出现了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如腹泻、失眠等,就应当得到重视了。

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心理学认为,心理紧张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成绩。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使人对考试有种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但过度的考试紧张则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研究发现,女生患严重考试焦虑的数量是男生的二倍。

下面介绍一些心理咨询中常涉及的调节方法,帮助同学调整应试过程中的焦虑状态,尽可能以最佳心态迎接考试。

考场应急方法

1.钩手钩拉法:双手弯成钩状互拉,拉紧放松,再拉紧再放松,如此反复几次,情绪就会逐渐放松。

2.见缝插针法:抓住考试中的空余时间,什么也不要想,只要记住收缩腹部,同时扭动身体,打哈欠,连续做几次,就能收到自我放松的效果。

3.呼吸放松法:运用深呼吸法要注意两个要领:一是缓慢地、有节奏地吸气,缓慢有节奏地呼气。二是吸气后停1~2秒钟再呼出。在呼出气时,立刻感受肌肉的放松状态。

长效自我调节法

以上这些短平快的方法,只是对症处理,可能只是暂时消除焦虑紧张。但如果一个考生失去了信心,那么可能上面的方法作用就不大了。对此,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方法:

1.心理暗示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考试目标,把成功的标准与这个目标相联系。以此为前提,暗示自己:“我平常知识学得扎实,考试会成功的”,“我对自己做什么很有信心”,“我感到比较轻松”等。这样方能把情绪调至最佳。也可以伴随深呼吸去排除杂念,并心中默念“我有把握考出我的最好水平”、“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已经平静了”,反复几次可能会立时换来自信。

2.宣泄法。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让自己的心理压力下降。把自己的担忧、焦虑倾诉给自己的好友、父母等,不要闷在心里自己细嚼慢咽。在讲述的过程中,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减轻很多。但宣泄也要注意,不能完全把对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别人,这样反而会削弱自己的斗志。

3.饮食疗法。饮食调节是重要的减压手段之一,如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烟中的尼古丁也同样具有刺激性;酒精性饮料可能会使人深刻放松,但之后会产生反弹性的刺激性效应;避免食用人参,其含有刺激剂;刺五加有助于保持头脑的清醒,同时可缓解压力。压力会导致体内缺乏VC、VE、B族维生素和镁,因此适当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有益的;适度多饮水;避免含糖量很高的食品,如果汁,干果等。

三、逐步成熟的人际交往

高中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高中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逐渐向成人化靠拢,处于生理、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

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

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

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第四,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高中生交往的对象无非有三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呢?

如何与老师交往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见到老师能够礼貌的打声招呼。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拉近了和老师的关系,每个老师都喜欢动脑筋的学生。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老师也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某些观点不正确,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委婉的提出来,但一定要注意维护老师的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如何与父母交往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

如何与同学交往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认真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如何与异性交往

1.自然交往。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不要闪烁其词,也不要过分夸张;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

2.要适度交往。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发情爱而惊恐不安,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3.要真实坦诚。主要是指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4.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我们在交往中不能毫无顾忌,比如在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特别是和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5.要主动避免接触一些不好的外界刺激,例如一些表现性的书刊、画报、影视作品、图片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遇到新奇的事就要探究、弄清,别人越强行禁止,自己就越觉得新鲜,更想去揭开“谜底”。可是,这个时期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很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受错误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征是模仿性和激情性。什么意思呢?青少年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自觉的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和动作,即使是错的。而青少年的情绪动荡不稳,容易激动,只要外界刺激强烈,就容易迅速产生行动,这样很容易酿成大错。

6.正确看待对异性的好感。高中生需要清楚地知道:对某个男孩或女孩的好感并不等于书上常说的爱情。爱情是指经济独立、人格成熟的两个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的持久的亲密关系。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人格还不成熟,性情尚不稳定;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人对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再加上终生职业尚未确定,他们很可能不了解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做伴侣。因此,将朦胧的好感当作爱情的萌发,现在就匆忙地与某个特定的异性建立深厚的个人关系,就好比是冒险地踏进一片虽开着奇花异草,同时也暗藏陷阱的森林。

四、家有高三生

经历过高三的人都知道,那一年如果你能扛过来,以后遇到什么考试都不会发憷了。疲惫、失眠、焦虑、茫然,四面八方的压力让人无法喘息,神经异常敏感,无论谁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引起你心里的轩然大波。

孩子紧张,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紧张。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敢多说话,唯恐触碰到他心灵的软肋,又觉得不能不鼓励,但到底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呢?

以下是家长不能对高三生说的十大“高考忌语”,以让家长们有“法”可依。

忌语一:“加油!爸爸妈妈等你成功归来!”

点评:每个孩子都想考出好成绩,但是高考是一种能力考试,如果家长不切实际地乱嘱咐,反而会让孩子心里没底。

忌语二:“祝你成功!”

点评:与其祝愿成功还不如换成“注意安全”、“路上小心”等关心考生安全的话题,因为这样一句话传达给孩子的信心是:“爸爸妈妈关心的不仅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关心的是我本身。”

忌语三:“记住你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

点评:这句话过分强调高考在孩子人生中的作用,认为孩子如果考不上,或者考不到一个好的学校,就会影响他一生的前途。这样会让孩子对高考产生畏惧心理,增加焦虑情绪。

忌语四:“我们家孩子模考成绩回回棒,老师说上清华北大没问题!”

点评:模考毕竟不是真刀实枪的高考考场,家长切不可给孩子不切实际的高考期望值,以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挥。

忌语五:“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不要有什么大的疏漏,争取多拿分。”

点评:考试前老师已经嘱咐过多次,家长就不必再画蛇添足了,免得使孩子产生烦躁情绪。因为每个考生都想在考试中多拿分。

忌语六:“现在检验你复习好坏的时刻来了,你要好好把握。”

点评:现在的孩子大多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家长再这么说,多半会让孩子那本来就容易波动的情绪更加难以平静。

忌语七:“在坚持一下,考完试,你和爸爸妈妈就都解放了!”

点评:孩子听到这话,会觉得自己是爸爸妈妈的负担,好像父母这么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碰到倔强、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顶撞家长,从而伤害双方感情。

忌语八:“同样是人,我就不信我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差!”

点评: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家长喜欢拿孩子来互相攀比,要么觉得自己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要么认为自己孩子谁都比不上。正确的心态是,不论别人家孩子如何,只要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就应该知足。

忌语九:“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要有出息!”

点评:现在的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他们也希望能得到孩子的回报。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人之前,学习优秀、自觉、上进就是对父母悉心栽培最好的回报。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

忌语十:“考不上爸爸妈妈也不会怪你,明年我们重新复习。”

点评:很多家长喜欢用这些话给孩子宽心、加压,其实大部分考生对这些话非常反感,他们觉得还没有高考家长就这么说,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