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控制力
9196000000006

第6章 中国式控制力的三大境界(2)

这里有个很有名的例子,说汉文帝在的时候,有一次召见文武大臣,突然就问右丞相周勃,说丞相我问你,你说我们这一年粮米的收入是多少呢?周勃一听就傻了,心想这我哪知道啊。于是支支吾吾答不出来。结果没想到文帝又问,你说我们这一年判了多少案子呢?周勃听了只好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心想这下子老脸都丢光了。文帝一看周勃答不出,就把左丞相陈平叫出来,说我们右丞相答不出来了,你来答吧。陈平答了一句:有主者。意思就是说,这些东西都有人在管。文帝就问,那谁管呢?于是陈平就说: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穀,责治粟内史。文帝听了这个就有些不高兴了,就对陈平说,那这些都有人管了,你当丞相都干些什么呀。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可见丞相这个职位,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宰相都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何况是身为天子的君主呢,这样一来,自然君主也不需要什么都管,只要会用人之术就是了。

那么君主用人怎么用,应该有怎么样的政治手段。更主要的,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个人有用,因此就有君主观察人臣之道。君主观察人臣之道,要外考八观六验,内审六戚四隐,即“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总之呢,这些政治上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这里所说的“术”了。

至于势,就是强调执法者,也就是君主的无上权威。

法家提倡用这些方法来进行控制,那么怎么说法家的控制是硬控制呢?早在春秋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就提出了利出一孔的思想:只有一个获利的孔道、途径,即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控制一切谋生渠道同时垄断社会财富的分配,那么人民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然要事事仰给予君主(国家)的恩赐,这样君主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奴役支配其统治下的民众了。

再让我们来看看法家的里甲制度。里甲制的始作俑者当推管仲,《管子·立政》详细记载了这一制度的内容。居民每五家编为一伍,设一伍长,五伍为里,里设里长,负责监督里内每个居民的一切活动,在居民点“里”(闾)的四周筑起围墙,堵塞缺口,只留一条与外界相通的通道,以控制内外居民的进出。在里门的左右各有一间观察室,每天早晚,伍长和里长坐在里面监督居民的出进。里门的钥匙由里长管理,下设看守,负责按时开闭里门,并监督所有的出入者,向里长汇报,凡是不按时出入,行为举止不符合规定者,看守一经发现,都要及时向上级反映。每里若有人犯法,则里长与其同罪。在这样的制度下,整个国家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只要牵动其中的一条线,整个蜘蛛网就会一起抖动,而国民就像是落在蜘蛛网上的小飞虫,怎样挣扎也不可能挣脱。

想一想,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所提出的这些制度真是叫人毛骨悚然,在这些制度下,人们的自由被无限缩小,而君主的权力被无限扩大。

在这样的制度下,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商鞅也难逃一死。商鞅这个改制变法的枭雄,在秦国实施严酷的户籍制和里甲连坐制,以致百姓“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后来商鞅遭政敌围攻,只身潜逃,来到边境旁的小客栈,准备投宿,因无证件,被店主拒之门外,他只得长叹一声道:“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堂堂一国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廷的通缉下,连藏身之处都找不到,只有束手就擒。

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统治,想一想都叫人头皮发麻,但是就是这样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了法家“全行禁止”的本色。我们只有以手击额,为自己没有生活在如此严酷的法家社会里而感到幸运。

法家思想对控制力的影响利弊分析

法家的严苛是出了名的,但是行法家之道进行控制的成效也是很显著的,结束了百家争鸣、战火连天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就是使用了法家思想治国的秦国。

“儒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实践的两大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是重礼治还是重法制;是重怀柔还是重严刑;是求王道还是求霸道;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儒家思想的创造者是孔子,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战国时一批诸侯国的改革家,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法家思想的实践者。”(陈晋教授)这段话揭露出了法家的特点:追求法制和霸道,厚今而薄古,力倡改革。

法家是以严刑峻法给国家给社会的发展铺设了一条轨道,想要脱轨者必定会遭到整个国家机器残酷的镇压。这样的控制无疑是非常有力的而卓有成效的。毛泽东主席说过:“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方法办事。”秦始皇确确实实做了一大堆的实事。统一六国,消灭战争,实行裁军,“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销之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中。”(《史记》)。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制定和颁布全国统一的法令;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使用中央集权,不遵从古礼,搞什么诸侯国、国中国,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有其暴政,但却十几年没有战争。相反的,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后,又搞起了分封。结果,高祖统一中国后,不停的有人反叛,高祖不得不停的讨伐,高祖自接受皇帝这一尊称后(即为统一),先后有诸侯燕王臧、楚王信(韩信,后封淮阴侯)、赵王、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后来燕王部下又叛,统一中国的这七年,高祖平均每年被叛一次,最后高祖本人由于讨伐黥布而中矢送命。这就是法“左”下场。一直到“文景之治”时,景帝才加强中央集权“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又法“秦王”了。

法家控制得力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法家控制的弊端呢?“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司马迁的这句话说出了法家弊端之所在:严而少恩。“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不能改也。”法家的使用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法家就好比是一剂猛药,猛药虽然可以除痼疾,但是却不能久服,久服对身体一定会造成伤害。社会到底是人类的社会,人类具有其生来的弱点。法家的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其一味强制严厉、铁面无私的特性,自然就显得缺乏人道。过度和长期地对人心理上和身体上的高度压制,可能造成麻痹不灵的结果。本来极其高效的团体,逐渐患上瘫痪软疲之症,变得极端腐败无能,无可救药。

法家思想控制的核心就是奖惩赏罚。赏罚公平是个理想,而赏罚是否能公平,依赖于是否应予赏罚的可靠资料。资料的收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资料的审查则更为繁重。而资料本身的可靠性的审查就更繁重了。同时,审查者所作的评价判断,是否有个人主观的偏差?其所作出的奖惩结论,是否允许接受者,特别是受惩者对自己应受惩罚的理由,有所辩护?还有,资料审查后便是赏罚的实施执行。其繁琐杂乱比收集、审查、判断资料,不知还要繁重多少倍!凡此种种,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团体越大就越复杂,越容易出弊病。越想要公平,结果是越难公平。事实常常变成:打报告的人受了赏,具体实在做事的人却都受了罚。受了惩罚的人因表现不满不平而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越不平就越反抗。于是,管理者为了维持尊严秩序,就不得不一再寻求更具威势的惩罚手段,一个必定比一个更严厉,直到最严厉的死刑。到了连死刑都威吓不住人的时候,法家的一切便失去了作用。正如老子所说:“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法家学派的极端,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法西斯主义,若是吓不倒人,自己就要消灭。同理,奖赏原是为鼓励更好的工作效能而设。即使受奖者的所得是公平的,但奖赏的内容也必须随时一再加强。否则必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不断的奖赏和不断的惩罚都是一样有着它们的局限性,同时奖赏是否能做到公平,和上述惩罚一样复杂繁琐。总之,法家管理在较短的时期中,如真能实行得彻底,是很有成效的。但要较长期地使用它,或实行得不彻底,就马上会产生反作用。

所以总的来说,法家的控制是一味去痼疾的猛药,但是猛药要对症才能有奇效,而且猛药不可常服,否则很容易伤害自己的身体。恰当地使用猛药虽有奇效,但是我们也要记住,猛药也被称为“虎狼之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限度的使用法家这剂猛药,肯定会给你带来惊喜,但是使用之前请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