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922300000032

第32章 心斋:养生的秘方 (3)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能达到,这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是本性与自然的回归,心无旁骛,只做自己该做的,面对纷杂世俗之事,一笑而过,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只求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来面貌。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之道便在其中: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敢问心斋

智慧点金石

什么是心斋?怎样才能到达心斋的境界?

《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说:“入则鸣,不入则止。”

“入则鸣”,外境界一进来,心就引起共鸣了,即外界的风一来,你的心波就动摇了,心中的清静境界就消失了。

“听止于耳”,听觉停止了,和外界脱离了关系,所以叫他也听不见了,入定了。“心止于符”,心里面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和“道”符合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气是空灵的。“待物者”即所谓跟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有待的。虽然身心内外一片虚灵,还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内心空灵是第一步的修养。

“唯道集虚”,把内心虚灵的境界,练习久了,累积久了,那么达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很凝定,耳根不向外听了,完全是返之内在了,这才是内心真正的持斋。

故事苑:曲径通幽

庄子所讲的道理,如果人能够明白,就能一通而百通,世间的事,往往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假设一个辽阔的沙漠里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其初衷当然是为了那些偶尔经过的人,可以使用它来接通城市,以满足物质的、心理的种种需求,甚至援救。而绝不会是相反的情形,因为即使有人打过来又能找谁呢?谁会傻傻地在沙漠里等一个电话吗?某天,住得离这部公用电话最近的一个人,当然,虽然最近也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此人经过这儿时居然听见电话铃在响……那个人显然是拨错号了,但他与接听电话的人聊了一会儿,聊得挺愉快。后来此人经过时,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在响,就去接听,他和每个打电话来的人都聊得很愉快。但心里不免奇怪,自己与那些人素不相识,他们都是找谁的呢?

有一段时间他试着不去接电话,渐渐地,他发现,无论接与不接那电话铃总是在响,就像都市里的心理热线一样。久居沙漠的他当然不知道,对于城市人,这电话还真有点类似心理热线的作用。身居闹市的他们凭借一根电话线接通了一片空旷,如果正好有人来接,他们就可以聆听那寂静无边的美妙声响,如果没人接听,就正好证实了那里空无一人,只是想找一处空灵之地,一处可供心灵迷失片刻的地方。更让沙漠中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电话号码如今已被张贴到互联网上,很多人都在拨打它。结果是,那头电话铃声整天响个不停,这头拨号时常遭遇忙音。原来,为了找一处心斋,人们竟然争先恐后,拥挤如常。

这个故事是一个有趣的揣测,但是不无道理,不过,真要让心静静持斋,又何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呢?

某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栖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智禅大师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此时,那几个徒弟显得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李子,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尔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傅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吧咂吧嘴。智禅大师问:“小潭的水质如何呢?”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吐了出来,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水很涩,而且有一股腐草味儿。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给掩盖了。”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美丽的假象所迷惑,‘大悟’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我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

只有你心处在风暴中心岿然不动,才能清醒把握自己在这纷繁复杂世事中的位置。

弦外有音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被盘根错节的烦恼纠缠着,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

自然:生命的一种方式

智慧点金石

《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说:“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右师在解释自己的残疾时说:“这是天然的。”这里的“天”不是宗教里的什么东西,是指自然的意思。即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样子,它都是天命,都不能归之于人为。天然给我生命,要让我用一只脚活着,我就用一只脚活着。因此,南怀瑾先生强调,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各的精神。

“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相对的,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精神生命独立的人格,每个人要有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右师说:“我懂了这个道理,因此我答复你:这是天命!一切都不是人为,是自然的。”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时候,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让你充满烦恼,得不到快乐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的秘诀。

有一天,一人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又开始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没有。”“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恍然醒悟。

我们又何尝不是像这个人一样四处寻找解脱的途径?殊不知,并没有谁捆住你的手脚,真正难以摆脱的是困于心中的那个瓶颈。突破心中的瓶颈,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不要为了什么给自己设置障碍,其实,简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周国平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但如果深入思考,你会发现生活表象下面的人生真谛。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活。

哲学家听说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他就去问农民。农民告诉他,他救人时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他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自然是一种最睿智的生活方式,这个农民如果进行一番抉择的话,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洪水袭来,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旋涡,片刻之间就会丧失性命,而这个农民还在山坡上进行抉择,妻子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农夫如果再多想救谁救谁的问题,而不是果断地顺其自然去做,两个宝贵生命都会丧失。

弦外有音

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但生活其实十分简单。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抉择,便会懂得生命简单的快乐。人生当中,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抉择。人生的抉择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简单的,困难在于你总是把抉择当做抉择;简单在于你别去考虑抉择问题,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就行了。

抛却心中的“妄”

智慧点金石

《庄子·内篇·德充符》:“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意思是:生命活着要顺其自然,要不增不减,抛却心中的妄情、妄念、妄想,保持一片清明境界,才是上天给我们的道。这个道就是本性,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头脑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如果加上后天意识上的人情世故,就会有喜怒哀乐,使得身体内部受伤害,就会有病不得长寿。

人生是一场旅行,当行囊过于沉重时,就应该拿掉一些累赘的东西,只有适当放弃才能让你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

故事苑:曲径通幽

相传,有一次,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一个山洞里,学生们正在纳闷,他却打开了一座神秘的仓库。这个仓库里装满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宝贝。仔细一看,每件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分别是:骄傲、嫉妒、痛苦、烦恼、谦虚、正直、快乐……这些宝贝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这时苏格拉底说话了:“孩子们,这些宝贝都是我多年积攒下来的,你们如果喜欢的话,就拿去吧!”

学生们见一件爱一件,抓起来就往口袋里装。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沉重,没走多远,他们便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脚步再也无法挪动。苏格拉底又开口了:“孩子们,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很长呢!”“骄傲”丢掉了,“痛苦”丢掉了,“烦恼”也丢掉了……口袋的重量虽然减轻了不少,但学生们还是感到很沉重,双腿依然像灌了铅似的。

“孩子们,把你们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扔掉的。”苏格拉底再次劝他的学生们。学生们终于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扔掉了,口袋里只剩下了“谦逊”、“正直”和“快乐”……一下子,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

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任有万千金银也难以填满。欲望是需要用“度”来控制的。人具有适当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是追求目标与前进的动力,但如果给自己的心填充过多的欲望,只会加重前行的负担。人贪得越多,附加在心理的负担也就越重,可明知如此,许多人却仍然根除不了人劣根性的限制。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适当放下是一种洒脱,是参透人性后的一种平和。背负太多的欲望,总是为金钱、名利奔波劳碌,整天忧心忡忡,又怎么会快乐呢?只有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才能使心灵放松。

弦外有音

一个人所需要的其实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人们需要做的是从内心爱自己。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而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占据了你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来,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动。

拼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是把一个人逼到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这就好像参加一次旅行,当一个人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了。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就像扔掉多余的行李一样。

欲望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天使,满足一个人的欲望,就使世界上少了一个生命。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达到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