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隐身道
9279300000019

第19章 隐身的进取之道:要想站得高先要弯得低(1)

为人处世,你有必要对“拟态”和“保护色”进行了解。在动物世界里,“拟态”和“保护色”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宝。“拟态”是动物或昆虫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很相似,让人分辨不出来。“保护色”是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接近。因为“拟态”和”保护色”。所以大自然的各种生物才能代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做人之学问。也可从中得到相应的启示——这就是时下流行的“隐身道”。

为了不“折”,弯一下腰又何妨

假如你和对手或上司产生了冲突,论力量,你是鸡蛋,而对方是石头,你怎么办?是像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那样以卵击石,最终白白地送命呢,还是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再有所图谋呢?选择前者还是后者,从中就可以看出你是能办大事还是办不成大事的人了。

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官员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并且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

一日,王朴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

“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

朱元璋大怒,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儿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更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张某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某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和村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某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某找干部评理,再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张某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有人劝张某为了自己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他将一事无成。张某口气强硬:

“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张某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

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某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某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度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与此同时,他也不得不一次次地做了许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但他又一次次地原谅了自己。

人们夸奖李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他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自然地,摆在李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张某和李某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不同命运。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张某这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一无所成;李某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中,李某的这种为办大事宁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张某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是办不成事的。

立世为人,心可高,但气不能傲。倘若总是盛气凌人,便容易惹火烧身。真正聪明的人,就算骨子里再傲,也能够做到外表谦和、敬人如师。只有这样,做人做事才能少一些羁绊,多一些顺畅。

心地放宽 恩泽流长

一个人待人处世的心胸要宽厚,使你身边的人不会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给子孙与世人的恩泽要留得长远,才会使子孙有不断的思念。

东汉时,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恃强不从。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

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鸟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鸟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

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还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做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

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所谓“人死留名,豹死留皮”,爱心永在,善举永存。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在人心和社会上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

引退不是失败

人们习惯于对爬上高山之巅的人顶礼膜拜,实际上,能够及时主动从光环中隐退的下山者也是“英雄”。

有多少人把“隐退”当成“失败”。曾经有过非常多的例子显示,对于那些惯于享受欢呼与掌声的人而言,一旦从高空中跌落下来,就像是艺人失掉了舞台,将军失掉了战场,往往因为一时难以适应,而自陷于绝望的谷底。

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隐退,不论他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真正的世界。

唯有离开自己当主角的舞台,才能防止自我膨胀。虽然,失去掌声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心理专家认为,“隐退”就是在进行深层学习,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潜能,一方面重新上发条,平衡日后的生活。当你志得意满的时候,是很难想象没有掌声的日子的。但如果你要一辈子获得持久的掌声,就要懂得享受“隐退”。

据说,在日本,很多中高年龄的男子,因为忍受不了退休后无事可做的现状,结果纷纷走上了自杀一途,成为了日本自杀率最高的人群。

事实上,“隐退”很可能只是转移阵地,或者是为下一场战役储备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认不清这点,反而一直缅怀着过去的光荣,他们始终难以忘记“我曾经如何如何”,不甘于从此做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曾经做过杂志主编、翻译出版过许多知名畅销书的费奥里娜,在40岁事业巅峰的时候退下来,选择当个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作她曾说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在其位的时候,总觉得什么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后,又发现好像什么都可以舍。”

费奥里娜带着两个子女悠然隐居在新西兰的乡间,充分享受山野田园之乐。因为要适应新的环境,她才猛然发现人生其实有很多其他的可能,后退一步,才能使自己从执迷不悟中解放出来。

40岁那年,麦利文从创意总监被提升为总经理,3年后,他自动“开除”自己,舍弃堂堂“总经理”的头衔,改任没有实权的顾问。

正值人生巅峰的阶段,麦利文却急流勇退,他的说法是:

“我不是退休,而是转进。”

“总经理”三个字对多数人而言代表着财富、地位,是事业、身份的表征。然而,短短三年的总经理生涯,令麦利文感触颇深的却是诸多的“无可奈何”与“不得不为”。

他全面地打量自己,这份工作确实让他过得很光鲜,周围想巴结他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然而,工作除了让他每天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之外,他其实活得并不开心。正是这个想法,促成他决定辞职。“人要回到原点,才能更轻松自在。”他说。

辞职以后,司机、车子一并还给公司,应酬也减到最少。不当总经理的麦利文,感觉时间突然多了起来,他把大半的精力拿来写作,抒发自己在广告领域多年的观察与心得。

“我很想试试看,人生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可走?”他笃定地说。

人生机遇不同,有人是“开高走低”,少年得志,结果却晚景凄凉;有人则是“开低走高”,原先不怎么顺畅,到了中年以后才开始发迹。

10年前,曾经在台湾股市刮起一阵旋风的胡立阳声称,自己就是典型“开高走低”的人,年纪轻轻,不到35岁就博得过满堂喝彩。然而,精彩表演结束,离开了光芒四射的舞台,过去所有的丰功伟业全部被一笔勾销。

胡立阳当红时,“股市教父”、“股市天王巨星”等美名接踵而来,所至之处,更是人群簇拥。当他由幕前走入幕后,昔日情景也随之一去不返,胡立阳非常难以适应,总是喃喃自叹:“怎么,这个世界居然把我遗弃了?”

当他看到一些比他晚出道的后辈,如今几乎个个拥有一片天,心情之落寞更是难以言喻。胡立阳不讳言,有一阵子,自己真是患得患失到了极点,并且严重失眠。

就这样过了两三年,直到去淡水看海,一个人独坐海边整整6个小时,望着潮起潮落,他突然有所领悟:“大海不永远都是后浪推前浪吗?这就是人生啊!不光是我一个人的际遇而已,我又有什么好自怨自艾的呢?”

从淡水看海以后,胡立阳算是彻底醒悟过来,他认识到,人不应该一直缅怀过去,否则会愈来愈消沉,冲劲会流失。他决定让自己重新“归零”,把从前的记忆全部抛开,做一个“没有过去,只有未来”的人。

经过高峰到谷底,胡立阳形容目前的自己是“打着光脚走路”,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只想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他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自认只是个平凡人,你就不会觉得自己失去过什么。”

当你站在最高处,随着地平线上升,大地万物已没有了高低之分,所有的都成了微小的蚂蚁,直到被云淹没。此时不由想起《圣经》故事里大卫王的谦卑祷告:人在上帝的脚下渺小的如同灰尘……大卫王说的真好啊!若心态洒脱,无所谓高调或低调。

低谷中往往埋藏着生机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1906年出生于土耳其西海岸的伊密尔,1922年全家逃难到了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