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前孩子应懂得的做人道理
9286400000043

第43章 心中有爱,才能一生幸福(1)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心中有爱才可能幸福快乐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而怎样才可以做到心中有爱呢?只有那些懂得爱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回报父母社会及他人的帮助,不会对他人的爱产生麻痹的人,只有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播种爱传播爱,懂得常怀感恩之心,懂得将每一刻都看做是上天恩赐的人,才可以做到心中有爱,才能够幸福快乐的生活。

爱父母,关心长辈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简而化之即爱父母,关心长辈。俗语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告诉我们应该懂得爱父母,懂得关心长辈。对于青少年而言,更应该从小就明白这样的道理,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 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而以后的立业成家又铺垫着父母多少的艰辛……因此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办法爱的话,又还有什么资格去谈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呢?父母从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在不断地为我们创造好的条件,他们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那么我们青少年在面对父母的关心,在面对长辈时是不是应该保持着一份尊敬的态度,是不是应该用我们的爱去回报他们曾经的给予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会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所经常看到的镜头又是怎样呢?我们青少年又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有人曾在几百个青少年之间做过这样的调查,主要有以下问题:

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吃饭时,你给长辈夹过好吃的菜吗?

把大的水果给长辈吃过吗?

长辈教导你时,你是怎么做的?

你遇到邻居家老爷爷是怎么做的?

晚上看电视爷爷在看戏剧,你最喜欢的动画片就要开始了,你是怎么做的?

你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同桌吃饭,妈妈把好吃的菜放到你面前,让你吃点,你会怎么办?

当你把最大、最好的水果给奶奶吃时,奶奶却说:“不用了,你正在长身体,你吃吧!”你会怎么办?

在家里你是否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

你做错了事能主动认错吗?

长辈生病时你能体贴、关心、照顾吗?

买东西能先征得父母同意不吵闹不提无理要求吗?

你会经常对父母说一些感恩的话吗?

调查结果显示:孩子知道自己生日的很多,知道长辈生日的却很少,这说明孩子的生日都是父母记在心中,为孩子的生日费尽心思,但孩子却从不关心长辈的生日;在家庭中长辈生病能关心,照顾的占大半;吃东西有时能想到,有时不能想到父母的还是很多;买东西能征得父母同意再买的占一半;经常做家务的却很少很少;大多数的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事后能向长辈认错,有时任性、发脾气,不能虚心接受批评的也很多;而“你会经常对父母说一些感恩的话吗”这一条最少。

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够心中有爱,才能够从心里去爱父母,去关心长辈。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或许并不只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父母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那么对于青少年而言,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像父母关心我们一样去关心父母、去关心长辈。其实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很多,只要你的一句认可,只要你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只要你记得他们的生日,即使没有贵重的礼物,但你的一点点心意就会让他们很感动……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想想从我们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起,父母就开始为我们忙碌奔波了。还记得,是谁教会我们说第一句话?是谁教会我们走好第一步?……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养育我们,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的辛苦,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我们所应该做的是:继承和发扬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现在起,做一个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的好孩子。其实,我们对父母的孝顺不在豪言壮语上,不在给父母买多少礼物上,而在平时的言行之中。每天一句温馨的问候,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为自己创造的环境之中努力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都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这些伟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懂得爱父母,要孝敬父母,要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去看望他们。依然记得那首歌《常回家看看》,这样一首歌之所以可以风靡至今,并不是它有多么动听的旋律或是有多么着名的人物在唱着,其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理,爱父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爱父母,才能将这样的小爱转化为对他人、对社会甚至是对国家的爱;一个人只有懂得关心长辈,才能懂得去关心那些与我们不相干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这个社会的爱。当爱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永恒的事物后,我们才能够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为了让这个社会可以处处充满幸福快乐,为了让我们自己可以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就从自身开始,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去爱护自己的长辈,去大声告诉他们你很爱他们,用一些细微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的爱、你的关心。

不要对爱产生麻痹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疼爱,但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分地疼爱及关心,并不总是好的。这些家长只知道盲目地疼爱孩子,只要能使孩子高兴,他们为孩子做什么都心甘情愿,而这些受到过分关心、过分照顾的孩子,从来没有过回报的实践,也没有回报的意识,他们总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根本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而这些青少年就沉浸在父母的过分爱中,而有所麻痹,进而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如此对待他们,都应该对他们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父母过分的爱让他们不懂得如何回报那些关心呵护他们的人,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他们从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即使父母钱挣得很辛苦,他享用也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俗语说“子不教,父之过”。如今大多数的青少年不懂得回报养育之恩,不懂得珍惜已有的幸福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爸爸妈妈和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离不开老师、同学和周围许许多多人的教育和帮助,因此父母要让青少年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爱,懂得这些爱都不是免费的,他们应该懂得将这些爱牢牢记在心 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人们的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父母的爱所麻痹,才不至于不懂得在以后的道路上自己应该心中有爱。

一位从日本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到日本一家效益很好的大公司应聘。公司经理问:“你替父母擦过身吗?”大学生回答:“从来没有。”经理说:“明天再来吧,不过来之前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这个小青年从小失去父亲,是母亲当用人挣钱把他养大的。这位青年回到家,看着在外面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决定要为她洗脚。他拿来木盆,把母亲的脚放进盆里。当他用手握住母亲的脚时,发现母亲的脚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哭了。第二天,这位大学生再去那家公司,对经理说:“谢谢你,如果不是你的指点,我从来没有摸过母亲的脚,我要好好照顾母亲。”经理点点头说:“你明天可以来公司上班了。”这家大公司效益好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员工的素质高,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热爱自己的企业;而对公司负责,热爱企业的基础,是对父母负责,热爱自己的父母。反过来想想,一个长期生活在爱的麻痹中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又怎么懂得如何去爱社会,爱国家呢?因此,青少年从小就应该懂得所有的爱都应该有所回报,要懂得爱自己的父母、爱身边的朋友。但看看我们身 边的那些青少年,他们是怎样做的呢?他们从这样的麻痹中走出来了吗?

一位年轻的母亲一手拿着书包,一手牵着女儿向学校走去。突然,这位母亲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柏油路面上。这位母亲想尝试着站起来,谁知试了几下也未能站起来。身边的孩子急忙催促道:“走呀,快站起来呀。”也许是这位母亲害怕孩子上学迟到,就再次强忍着试了一下,但仍未站起来。这时,这位小女孩走上前去,一把夺过母亲手里的书包,转身向前方一百米处的学校走去。女儿走出了五十米左右后,这位母亲最终站了起来,接着又一瘸一拐地向前边的女儿追去。另外有一个大学生写信向家里要钱,内容仅“爸,钱,儿”三字。这不禁让人感叹,难道除了伸手要钱之外,子女跟父母再没有其他什么了吗?

这些就是父母把青少年抚养大的结果吗?母亲跌倒之后孩子不懂得将母亲扶起来,而是自己拿着书包走人,完全不顾母亲到底伤的怎么样;而在与父母通信的过程中除了钱就没有任何需要向父母讲述的吗?要知道父母把青少年抚养大并不容易,或许正是父母一直以来的溺爱,让现在的青少年不懂得如何感恩,不懂得去回报父母、回报家庭,从而陷入在父母所建筑的爱的城堡中,麻痹于其中而不知该如何去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