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俗语
这些天来我一直试图说服自己:要深深地爱上IT,爱上这些稀奇古怪的:事,爱上这些古怪精灵的人。于是爬遍诸多ICP,学习、观摩了无以数计的文章,想往肚子里多填些墨水,以便跟上飞速奔跑的中国IT。结果你可能想不到:我的肚子被众多陈词滥调伤害了,吐了无以数计的胃酸,连我惟一的盲肠也给吐出来了。也好,很久没有用这东西了,放在肚子里,怪占地方的。
各位要问了:什么陈词滥调这般厉害,竞能当手术刀使?那是一些原本还有点意思的话语,但由于多年来被人们众口相传,就像流通已久的钞票一般,看上去就有一股或者菜市场里猪肉摊位或者公共厕所里面的味道,却还被一些文章作者郑重其事、无比爱怜地一用再用,积年累月,才变得像手术刀一样,一看就让人绝望。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e×××
不过是Electronic的缩写。两年前,恐怕谁也想不到,这个字母能被人们如此青睐。二十六个字母好比是一个妈生的,但就这个字母老得最快,因为被人剥削欺压得太久太多了,而且没什么明确的理由。怪只怪IBM太没责任心了,生出这个字母来,自己也不好好照顾注册个商标申请个专利什么的,被整个地球的人集体蹂躏。你是eBusiness,我就eCommerce,你是eGoverment,我就eBank……这里面最丧心病狂的要算硅谷动力了,eNet、eNews、eSchool、eClub、eShop……以con.cn为结尾的域名,注了一大堆。跟风的人一顺小学没毕业似的,e网情深、e来e往、e形广告……反正拼音为yi的汉字,除了瘟e以外,好像都被骚扰过了。汉字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咱们的祖先在九泉之下辗转反侧,双泪直流。据说是有位古代的大法师,因为不满意现代人把他的名字写成“周e”,就做了一场法事,拘来无数孤魂野鬼来网络上捣乱,所以.com纷纷裁员降薪一片肃杀之气,犯这毛病的人才少了起来。与此类似的还有拼音为wang的汉字。一网情深、网事如烟……还好没有人说“这条狗‘网、网’地叫着”,得算作汉字的大幸。
今天你××了没有?
在下见识浅薄,无从得知其最初来源,头一回听说,当是娃哈哈的那则广告。一个小胖男孩拿着乐百氏,憨憨地问了一句:今天你喝了没有?这可真是一个非常绝妙的广告。因为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没喝,那你就太土了,你得赶紧跟上这个时代。于是乎,卖硬件的人问你:今天你买了没有?做网站的问你:今天你上了没有?网上商店的人问你:今天你下单了没有?到后来却怎么听怎么像是在乞讨。这一段人们经常说的则成了:今天你辞职没有?今天你降薪没有?今天你死了没有?真让人心酸。
看上去很×
来自小说《看上去很美》。这本一度红得发紫的书,现下让人记得住的,恐怕也只有名字了。我没看过,就冲王朔那句“一不小心写出本《红楼梦》来”的狂言,也不值得买。得佩服老王的炒作能力,像当年“大款”、“腕儿”、“玩得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一样,这句话也成了一个熟语:“WAP,看上去很美”,“电子商务,看上去很美”等等。后来“看上去很丑”、“看上去很酷”、“看上去很烂”、“看上去很爽”等就像一个病毒的无数个变种,纷纷在各种报刊媒体电视节目上露面,真是“看上去很俗”。有一种玩文字的手法叫“通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比如说看上去很“爽”。“爽”这个境界可不容易达到,光靠视觉器官是不行的,得许多器官一齐上:闻、摸、听、想……如果你夸一个女孩“看上去很爽”,而她没有啐你一口,那么可得恭喜你了。
第×次亲密接触
这个不说也知道出自何处。最初大家用得都还规矩,不过是用于回忆自己酸酸的、热乎乎的初恋,在网络文学中,章鱼触角一般蔓延,弄得各位网络文学爱好者,心里都潮潮的。也有用得比较出奇的,比如“李白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来就不成样子了,第“一”次也变成了第“N”次,“亲密”有时候也被莫名其妙地写作“亲蜜”。在这个词语被用得烂得恰到好处的时候,小蔡来了这边给新出的垃圾作秀,报纸上一顺是“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来毛宁就出事了,没准跟这事儿有关。
将××进行到底
最初听到这话是“263”的广告语“将上网进行到底”,不知道是发源地还是中转站,好像以前听有英雄志士豪迈地喊过几嗓子:将革命进行到底!上网对中国人来说,肯定是一场革命,这口号没错。尽管像无数优秀的广告词都逃脱不掉被无情无创意地抄袭一样,那帮人喊出来的声音大同小异:将无线进行到底!将电子商务进行到底!这句话后来也用到人民内部斗争里面了:一个.com公司的人事经理郑重宣布:将工资下调进行到底!员工们则一致高呼:将不同意就是不同煮讲行到底!
一个都不能少
老谋子肯定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要像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那样,靠用手推动下颔才能完成咀嚼过程。“网站、篮球:一个都不能少”:“三种‘办公环境’,一个都不能少”……这是IT业界的绝妙的文章;完美的商业计划、雄厚的资金后盾、百里挑一的人才、精干的管理队伍,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经验之谈。帅哥、别墅、靓车、金灿灿的首饰、华贵的衣服、始终不渝的爱情、一以贯之的温柔,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现在许多女孩严格的择偶标准,也是一些年过半百的美女还没嫁出去的原因。顺便说一句,咱家前天打了辆黑车从中关村到首体,司机要俺三十元钱,只是一辆夏利,还没有堵车,俺觉得亏得慌,就用商量的口气问:“二十行不行?”那司机长得特像成奎安,一字一句地表明了坚定不移的立场:一个都不能少。我就被吓坏了,赶紧排出三十大洋,恭恭敬敬地递过去。
让××××来得更猛烈些吧
小时候学语文,对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记得住的也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句了。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被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慑、所鼓舞。被人群殴的时候,只在心里默默地念道:让拳头和脚子来得更猛烈些吧!看小爷日后怎么收拾你!所以在看到“让纳指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让裁员来得更猛烈些吧”之类的文章,也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与我心有戚戚焉。只盼不会像我一样窝囊或者背时,到现在都没机会报仇。
可以说不
大概是改编自《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吧。国产软件何时可以说不?风险投资,请不要对我说“不”。“不”这个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说好多遍。但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一些特定的人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否定是需要勇气、需要资本的。无数革命志士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说出的那个“不”字,往往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可现在,尤其是在中国IT圈子(更别提国产软件了)里,你什么时候大大方方毫无顾虑地说一声“不”呢?所以说:革命远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这个“不”字,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说出来,说得如雷贯耳。
××与××,不得不说的故事(秘密)
从中国富姐身上出来的段子。原初的意思在众口相传的过程中一直被保留着,用于揭发隐私事件或诽谤、告密,甚是难得。只是猛小蛇的女朋友佳佳的那篇《我与小蛇:不得不说的故事》例外,一腔柔柔的情拳拳的意,尽在字里行间。其他的尽是用于贬毁或自抬身价之词,近来在裁员之风中,更有扩大化倾向,如“我与ChinaRen,不得不说的故事”,“我和TOM,不得不说的故事”,用于抖落老东家的不是。
我在××的时候
出自钱钟书老先生的奇小说《围城》,记不清是哪个人物了,一开口就是“兄弟在英国的时候”。无独有偶,张朝阳也好说类似的话。有一次去北京广播学院作秀他迟到了,匆匆忙忙上了主席台,一清嗓子,下面很给人留面子的大学生们就低低地替他道开场白:“我在美国的时候。”不料张老哥开口却是一句彬彬有礼的“对不起,我迟到了”,让大学生们备感意外。但更意外的是张老哥对于迟到的歉意一闪而过,接下来便神采飞扬,好像是想起了恩师尼葛洛庞帝的谆谆教诲:“我在美国的时候……”大学生们于是连笑也没笑出声来。不单是张老哥一个。现下互联网企业的CEO们,不是从硅谷出来的,就是从哈佛MBA毕业的,多道几句自己的历史,回忆起自己的经验来,根本无可厚非。同时也劝诸位,也一定要练熟了这句话,把自己的过去好好总结出好些个闪光点来,以便用来做自我推销。总结不出来就得编了,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比如说,我在中关村的时候,经常与四通的段某某花前月下;我在香港的时候,经常与电影演员周某发剪灯夜话;我在北大的时候,那个写程序的王选什么的,老来向我请教问题,等等。这不,前些日子我就听一个CEO向我倾诉:我刚上班的时候,前面坐的是严援朝,后面坐的是王志东……这咱是没机会考证了,只能用崇拜的眼神,紧盯着他不停歙动的薄薄的嘴唇。
×××,需要理由吗?
出自周星驰的影片《大圣娶亲》。这个优秀的影片却被不识货的人咒作“无厘头”。这么多人在引用里面的话,能说是无厘头吗?这不,刚接到一封邮件列表,介绍一个产品的时候就说了一句:“买它,需要理由吗?”我也想温柔地问一下:把钱给你,需要理由吗?不过,这句话还是在即时聊天中用得多,网恋者们通过OICQ相互含情脉脉地对视,情到深处时便要问一句:爱你(我),需要理由吗?更现实的就是:辞职,需要理由吗?扁你,需要理由吗?……
与×共舞
凯文·科斯特纳的大片《与狼共舞》,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文情怀,套用的人则想什么的都有:“与死共舞——‘鞭杆’的故事”、“与野生动物共舞”……还有“求伯君挟金山与狼共舞”。还有个网站怪怪的,叫“与君共舞”,放的是什么“惜奴言情小说”,像极了网络文学的小资旋律:在晴朗有风的天气里,向天上吹去的一个轻轻的肥皂泡,挂上几缕随时都会烟消云散的情丝。
××的花样年华
这说明我们的写手们,是如何贴近这个时代。“网络男女之花样年华”、“追忆花样年华”、还有“潘金莲之花样年华”,几乎与王家卫的电影在大陆公映时同步,看来是得了盗版之助。如果说“分裂的8848,老榕的花样年华”还不失幽默本色,那篇说我们女足队员的《花样年华——写给远行的铿锵玫瑰》一文,就让人!——开头便是“芳草天涯,花样年华。花样年华,青春无价”,像是得了汪国真的真传。TOM就更无聊了,举办了个什么《我的花样年华》征文,无非是再用微薄的奖品迫使少男少女们再挤出几滴虚伪的眼泪,让人笑掉大牙。
都是××惹的祸
这个词儿更热闹,出自张宇的歌《月亮惹的祸》。看来写歌词那行也不好干了,作者不知道揪掉了多少根头发,才憋出的这个优美的、能在看似热热闹闹实则除却无病呻吟而外一无所有的歌坛中脱颖而出的词儿,被一顺儿滥滥地套用下去。你看,“都是心如惹的祸,让我们如此爱她”、“杨晨都是合同惹的祸一一海外军团卡拉OK”、“冯小刚:都是《一声叹息》惹的祸”、“任意球咋进许多都是新球惹的祸”、“都是‘炒作’惹的祸”、“都是种子惹的祸”、“都是螺钉惹的祸”、“都是手机惹的祸”,IT圈的人则说“都是网络惹的祸!”、“都是E—Mail惹的祸”、“索尼利润下跌:都是PS2和汇率惹的祸”、“都是同一端口惹的祸电信四卡昨全线‘塞车”’。爱闯祸的人竟然这么多。
第×只眼睛看××
出自那本《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作者是个德国佬。这“第三只眼睛”一出,就如“第三只手”一般神秘,充满了想象空间,于是很受欢迎,被人套用也就在所难免:谁让你那么红火。一时间,好像大家都如二郎神一样开了天眼,“第三只眼睛看律师”、“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第三只眼睛看女足—一外电展望中国女足奥运前景”……还有中关村里的农民们,满含幽怨用“第三只眼睛看‘奸商”’。有更出奇的:“第四只眼睛看奥运”!怪哉!二郎神不过才三个眼睛吗?第四只眼从哪里来的?苦思良久,想出两个答案,诸位看官也帮着参谋哪个才是正确的。1.二郎神岁数大了,戴上了眼镜,所以共有五只眼睛;2.二郎神风采依然,是旁边的哮天犬帮着他打量的,所以人眼加狗眼,共有七只,注意看看《宝莲灯》,哮天犬是只四眼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