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对你的破坏比想象中大
由于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种种焦虑。偶尔焦虑,并能很快缓解的同学,并不用太担心;但是,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处于一科焦虑的状态中,总是在担心一些还没发生的事情,总是因为焦虑而导致做事急躁、心情烦闷,而且还感觉自己没有合适的办法来排解这种状:况的话,就需要好好注意一下了。
因为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它可以使人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也就是说,焦虑的特点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可能有些学生现在处于轻微焦虑的状态,没觉得这种情绪对自己有什么伤害。需要知道的是,焦虑其实是一种对我们的身心伤害很大的情绪,这种状态通常伴有生理变化,表现有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皮肤苍白、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和呼吸变深、尿意频繁或小便次数增加等。如果我们总是让自己处于焦虑的状态中,就会发现,自己慢慢地也会产生这些生理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的。如果焦虑的状态持续在六个月以上,就有可能向焦虑症的方向发展。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由于心理焦虑的广泛存在,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2005年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竟然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本·沙哈尔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说道:“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
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时候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候。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因为我的焦虑而影响到我的教学质量,我从心理上克制自己,并且多在人多的地方说话。这样,当时间长了,我上课的这种紧张和不安感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反思“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大大丰富,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就连本·沙哈尔也曾经不快乐了30年。
他在哈佛从本科读到博士,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承认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是我的经历引起了我对积极心理学的兴趣。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通过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因而我想做一名教师,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
2004年是本一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这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焦虑。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这位辅导员写道:“我快崩溃了。”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
哈佛校长见到了这封信后,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由此可见,在哈佛焦虑的学:生人数之多。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不止一位学生说:“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他们总会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很多人为此看心理医生,吃治疗心理方面的药,甚至休学,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功效。
即使是最优秀的哈佛学生也会受到忧虑的煎熬,所以说,焦虑不仅仅会打乱我们正常的思维,让我们因为焦急而犯一些低级错误,时间长了更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一个情商高的人,必须具备很好的心情调节能力,在自己焦虑的时候,多给自己暗示,其实没什么,那些危险也许并不存在;即使存在,我们慢慢来也一定能解决。不要让自己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中,焦虑可不应该是充满阳光的中学生们该有的情绪。
当你真的感觉自己有些焦虑时,一定要找出产生“焦虑”的根源。
“焦虑”一般产生于“不确定的状态”,而减少“不确定”的方法就是必须逼着自己“做决定”。一旦下了决心,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之后就要勇敢地“放手去做”。做任何事情都会面临挑战,有时出现紧张是很正常的,不要过多地去想结果。一般,我们最害怕的事往往也最能从中获取成就感,所以不妨用正面的情绪来看待这些事情,并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暗示,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
同时,还要多结交些性格开朗的同学、朋友,多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心事,在愉快的聊天声中,他们的意见或想法就能够帮助你减少压力,从而避免由此而产生的焦虑。
学会肯定自己,不要过分苛求
“完美”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词。很多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其实,世界上哪有完美呢?任何事情都会有更好的可能性存在。我们可以追求完美,这样可以让我们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必苛求完美,苛求完美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久而久之还会挫伤我们的自信心。
尤其是中学生,在学业上,在生活中,都应该明白,完美的状态可以永远存在你的心里,而你真正应该追求的,只是一个更好的状态。
苛求完美是给精神套了枷锁,沉重的包袱使人忘却身边存在的快乐和真实。知足者常乐是一种洒脱,把一切烦恼与逆境都看作过眼烟云,让它在一笑间消逝,这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完美。没有刻意的要求,也没有瑕癖的失落,一切事物都还原到真实。于是,完美的并不是事物,只是愉悦的心境。我们知道,花儿虽艳却迟早要败,燕舞虽美却秋来南飞,同样的道理,过于完美的生活只会让生命失去色泽,失去社会的真实,失去意气风发的自我。相反,那些稍有残缺的事物,却会因为某些缺憾而成为永恒的经典,成为真正的完美。
中学生的生活,需要简单与真实美。在生活的每一刻,在对待每个人、每一件事情时,应当保持不苛求完美的心境。同样,对待自己时,更应如此,很多时候,苛求完美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自信,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你值得自己肯定。下面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有一位出色的画家,他每画完一幅画后总是感觉不够完美。
这天,他画了一副自己认为还不错的画,想听听大家对这幅话的评价如何。于是,他来到超市门口,将自己的画摆在了显要位置,在画旁边放了:纸笔,并声明,谁要是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就可以用笔勾出来。
到了晚上,那幅画上已是一片狼籍,几乎所有地方都被指责得一无是处。回到家后他气得倒在床上,想想自己果然还不够完美,所以换来了如此下场,失败呀!他的心情十分沮丧。
后来,画家的朋友告诉他了另外一种验证的办法。于是,画家又画了一副相似的画。
几天后,画家半信半疑地再次来到超市门口,他仍将画摆在显要的位置。画家将笔纸摆在那里,并且声明:“谁要是觉得我的画有哪笔漂亮,就用笔勾出来。”
结果,到了晚上,那幅画又被人勾得一塌糊涂。不过,这次画家可高兴了。他似乎觉得,自己画的画充满了优点,完全值得人们肯定!通过这两次不同的待遇,画家不禁在心里感叹:“原来,不论做什么事情,哪里会有完满的状态呢?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不错了。”
所以,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一定要在心底告诉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尽心、心力地去做,那就是一种完美,就是一种成功,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一个肯定!不管别人的评价如何。
懂得肯定自己的人,一定是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人,也一定是情商高的人。因为他们知晓,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做事方法、自己的努力,都是别人无可取代的。所以,无需苛求完美,无需自己虐待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肯定自己,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然后,面对各种难题.从容应对!
经常与家长沟通,适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中学生总是在感慨,自己与父母交谈时缺乏共同语言,觉得父母很少关心自己,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心里的真正想法,觉得父母有时候很独断,不考虑子女的感受。其实,在抱怨这么多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方式和我们的父母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呢?其实,世界上最疼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只要大家都怀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父母和子女之间就没有任何障碍不可以跨越,也没有任何疙瘩不可以解开的。
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当你想去看电视的时候,爸爸说:“看什么看,还不如看多点书!”当你偷偷地把日记找出来,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日记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人看过;当有异性同学打电话给你的时候,妈妈在旁注意地听着,过后还不断地问这问那,一副怀疑的样子;当你告诉妈妈,自己考了90分时,妈妈却说:“为什么不考100分,这么容易满足!”于是你觉得很扫兴,觉得父母根本就是无法沟通。
但是,我们同样又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很多在中学时代怨恨过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等到自己长大为人父母之后,反而能够很好地理解当初自己父母的种种言行了。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不管怎样不和谐,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父母爱孩子的那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