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有喜悦、快乐,也有波折、坎坷。一个不能自己独立的人无法体会人生的艰辛、峰回路转的喜悦,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好妈妈也如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爱孩子,但是她的爱深沉而理性,她不溺爱、不包办孩子的一切;她的爱不是羁绊而是动力,她的爱可以伴孩子远行。
藏起一半爱 理性地爱孩子
妈妈爱孩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是一种血缘为纽带维系的感情,也是一种无法割断的感情。相信世上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甚至不同的命运。
孩子的诞生,意味着生命的延续。也许是应了那句“付出越多越珍惜”,妈妈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是妈妈的命根子。许多年轻的妈妈看着自己不谙世事的孩子,总觉得怎么爱也不够,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恨不得一天24小时,孩子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能有一点闪失。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又要开始为孩子的学业、前途、个人问题操心。妈妈的爱是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不会改变的一种情感,这种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人生。所以,即便再爱自己的孩子,也要以理性的方法来爱。
理性的爱是相对于糊涂的爱而言的,现实生活中不乏这种糊涂爱孩子的父母,许多父母要么对孩子一味地顺从,有求必应,纵容孩子的坏脾气,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姑息孩子的错误;要么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的命运,对孩子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一切都有一个极高的标准,达不到标准,动辄斥责,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这都是爱孩子的方法,但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种糊涂之爱下长大的孩子,要么娇纵、懒散、不思进取、一事无成,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自制力;要么叛逆、脾气暴躁,自卑、极端。
当一种爱被错误地施与时,它非但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孩子在这种“错爱”的束缚下,只会如被缚的茧,挣扎不脱,困顿难受。爱只有在正确地施与下,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成为动力,让孩子终身受益。
爱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脑中的陈旧观念。多少年来,尽管社会和父母都在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但是当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又不由地要将孩子“据为己有”。这种想法也许妈妈更为强烈,所以妈妈很容易有将自己的想法施加到孩子身上的念头,也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喜好和需要,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想法。
许多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比如成为舞蹈家、音乐。于是强行将孩子送去培训,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意愿。这只会导致孩子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妈妈爱孩子,要理性地去爱,要明白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着他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他自己的喜好兴趣,有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就要尊重他,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而不应过多地干涉他。
理性地爱孩子,就要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父母能够帮孩子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与其事事帮忙,不如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当问起如何处理自己的财产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许多的有钱人都会说:“孩子有本事,给钱做什么?孩子没本事,给钱做什么?”说的就是“鱼”与“渔”的关系——所有他人给予的,都是可以被拿走的,只有自己掌握的,才是拿不走的。一个人的能力正是那些别人拿不走的,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所以,爱孩子,不妨让孩子走出自己的庇护,让他独自出去闯一闯,不要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也不要看到孩子一跌倒就冲上前去扶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只会越挫越勇,更加的独立。
理性地爱孩子,不是要给他金钱、房子、车子和舒适的生活,这是一种泛滥的爱。对于孩子而言,这种爱像毒药一样会侵蚀他的人生。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讽刺这种泛滥之爱:“这是家长所能给予自己的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关于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说,如果您想毒死您的孩子,给他大剂量地喝您的幸福吧,他就会被毒死。”理性的爱是要给他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判断,并培养孩子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自己、他人和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理性地爱孩子,要替孩子做长远的考虑。真正地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利益考虑。毕竟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一生是漫长的,父母很难能够陪着孩子过完一辈子。所以,不要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好坏而过于计较,对于一个人漫长的一辈子来说,决定他的好坏与否的,不是一时的成功,也不是一时的得利,而是良好的性格和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可以带来融洽的关系,而准确的判断力则可以让人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找准正确的方向。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听话”是父母评价孩子时,常用的一个褒义词。一个“听话”的孩子,意味着顺从、出息,令家长满意。再往深一点说,一个听“父母”话的孩子,往往总是令人满意的,他既不叛逆,也不惹事,不打架不骂人,一切都按照父母的安排进行,行动的路线从来不脱离父母设定的轨道。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是将来会有大出息的孩子。
听话的孩子,凡事都由父母替自己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专业,上哪种兴趣班,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孩子有任何不同的意见,都被父母给打压了。父母的理由很简单:孩子还小,在许多事情上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替他做了选择。
事实上,听话的孩子很少,而且往往一个总是由父母替自己做决定的孩子,往往生活消极,没有主见,容易随波逐流,而且会胆小怕事。相反,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自我”意识会迅速地膨胀,他开始要求一种“自主权”,即自己对自己的决定权,自己对与自己相关的事务的选择权,包括选择穿什么风格的衣服,选择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这是一个独立的“我”的体现,也是一个孩子自信的来源。当父母忽视自己的意见而擅自替自己做出选择时,孩子感到“自我”被忽视不被认同,他的逆反心理会迅速膨胀,喜欢与父母对着干,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关系紧张。
人的一生面临着诸多的选择,如选择什么样的行业,选择在哪里生活,选择老师、选择公司,选择生活伴侣……可以说,人从生下来,选择就与之相伴相随,直至终老。一些小事情选择错了无伤大雅,但是一些大方向性的选择错了,可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灾难。
正确的选择可以给他带来良好的职业,丰厚的报酬,前景可观的前途,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正确的判断需要很强的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和判断力,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意愿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与个人相关的,他人无法越俎代庖,否则忽略了当事人的意愿、兴趣,很难做出恰当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有主见的人,往往更有魅力,更令人尊敬,也更容易把准自己人生的方向。相反,自小就在父母的包办下成长的人,缺乏主见,往往随波逐流,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难免一事无成。
选择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们时常也听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选择意味着方向,方向错了,就如同南辕北辙中讲的故事,再努力也到不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而努力只能决定一个人所能达到目的的距离和程度。所以,把选择权握在父母手中,让孩子自己去努力,是一种很不科学的方法,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很多的不顺利,影响孩子的人生态度。
所以,聪明的妈妈在孩子小时候,就会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需要妈妈为他创造条件。选择,意味着有多种方案,多个选项,多种可能,所以,在一件事情上,妈妈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小到今天早晨的早餐是吃粥还是吃面包,今天穿哪件衣服,周末去哪里玩,大到孩子将来选择什么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
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妈妈要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一些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判断,如何选择,总是自动放弃了选择权,让父母替自己选择。妈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喜欢发表意见的人。在许多事情上,妈妈要鼓励孩子自己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勇敢的表达出来,在家庭的大小事务上,妈妈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才具备了独立选择的能力。在一些事情的选择上,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一些选择的基本方法,告诉他选择的基本依据,例如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他所要付出的代价,将来可能面临的结果等。让孩子在各种要素之间权衡,最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选择是与责任相伴的,一个人有了选择权,他就该为这个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无论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妈妈要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带来了好的结果,那是自己的幸运;如果你判断错误,做出错误的选择,带来了不好的结果,那也要你自己来面对。有了这种责任意识,孩子在做选择时,才会变得慎重,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让孩子在挫折中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太过完美的生活,过于顺利的人生经历,让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因人际关系问题、一次考试不理想、父母的一句批评而离家出走甚至是选择死亡结束生命的事情时常见诸报端,不少人士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多了,反而人却变得越来越悲观、越来越脆弱了呢?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在处理困难与挫折时的理智程度,是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往往表现得退缩,耐性差,性格懦弱,容易焦虑和自卑,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容易钻牛角尖,不会变通;相反,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通常情绪稳定,意志顽强,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喜欢接受挑战,拿得起放得下,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遇到挫折能够正确地对待,并保持乐观。
心理承受能力与家庭环境、与个人的经历都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时常经历挫折的人,往往会变得百折不挠,越挫越勇,而且很乐观,不论生活怎样打击他,他都会笑对生活;而那些生活一帆风顺的人,一点点的小挫折,一次小考、一次挨训就可以将他们打倒,从此一蹶不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那些善于鼓励孩子的父母,往往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态,让孩子在挫折面前保持十足的底气。相反,那些爱挖苦孩子,对孩子极为苛刻、稍有一点不合自己的意就教训一番的父母,往往容易将孩子逼上极端,让孩子失去自信心,面对困难只会“知难而退”,甚至选择死亡来逃避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