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超级好妈妈就这8招
9310300000007

第7章 以身作则——良好的品格让孩子受益终身(3)

让孩子懂得感恩

独生子女的时代,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绕着孩子转。多对一的家庭式服务,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在照顾孩子上有了具体的分工,爸爸辅导孩子的功课,爷爷奶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妈妈则承担起了孩子生活起居的一切。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在家里,饿了自然有妈妈做好了饭,渴了妈妈会端来水,衣服脏了妈妈会洗,每天的书包妈妈会帮他整理,出了门,有爷爷奶奶陪同、护卫着……生活中的一切看似理所当然,从来没有人告诉孩子,没有人是生来就该为别人服务的,也没有人生来就是该享受这些服务的。当某一天妈妈忘了做饭,渴的时候妈妈没有端来水,爷爷奶奶接自己放学的时候稍晚了,孩子会产生怨恨的情绪,责怪家人“服务不周到”。

出门在外,孩子还会将这种情绪延续到他人身上,认为人人都该为他服务,凡事他都有优先权。当他的要求无法满足时,孩子的心里会滋生出不满、怨恨的情绪,影响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孩子不知道,家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因为爱他,所以甘愿为他端茶倒水;因为爱他,所以爷爷奶奶才会顶着酷暑冒着严寒去接送他;因为爱他,爸爸才会努力地工作,为他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所以,孩子不懂得感恩,有时候问题出在父母身上,父母一味地付出,却从未教育孩子回报。父母爱孩子是不计回报的,但不能忘记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回报的心。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有感情、有感恩之情的。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都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养育了你的父母,感谢关怀你的人,感谢教育你的人,感谢爱你的人……感恩是人性高尚之所在。心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只会索取,不懂得回报,会变得自私、骄纵。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心里就会抱怨、怨恨,当别人需要帮忙时,也从不会伸手相助,哪怕只是举手之劳。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不会体会父母的辛苦,不懂得体贴父母;在外面不会关心别人,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一些父母很痛心,自己的孩子似乎总不能满足,自己辛辛苦苦地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孩子却一点都不领情,动不动对自己发脾气。其实,这都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不仅仅是父母教育的失误,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感恩的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恩欲报,怨欲亡,抱怨短,报恩长”。这些都是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但是,如今的应试教育过于看重成绩,忽略了德育。中国传统文化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的感恩文化早已被应试教育给冲淡了;社会大环境所推崇的功利、实用主义文化,让利益代替感情成了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孩子感恩之心的缺乏。

父母也许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可以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就给他一颗感恩的心,让孩子自小就懂得感恩。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仅仅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来自他人的馈赠的感激之情。所以,感恩的第一步,是要让孩子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别人应该为你做的,对别人的帮助不应视为理所当然,而应该心存感激。在这一点上,妈妈应该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让他知道,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他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妈妈不应包办孩子的一切,而应该让孩子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来,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自己的手帕、袜子等。通过做这些事情,让孩子明白,没有人天生就享有别人为他服务的特权的,所以,对于别人的帮助,要心存感谢。

妈妈的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道德教科书,妈妈对待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将来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如果妈妈日常生活中,关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时常看望自己的父母,孝敬他们,对他们嘘寒问暖,母亲节、父亲节时不忘向他们道一声感谢;如果妈妈对邻里的举手之劳,不忘及时送上感谢,孩子又怎能不受影响,成为一个心怀感恩的人?

妈妈还可以利用一些节日,让孩子学会感恩。现在中国流行过西方的一些节日,其中很多节日都带有浓厚的色彩,比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孩子总是喜欢过节的,妈妈不妨在过节的时候,告诉孩子这些节日的文化背景,并让孩子在节日中写下自己对周围人的感谢和原因。比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就让孩子写下为什么要感谢母亲,是因为妈妈每天为自己做饭,每天送自己上学,还是因为妈妈每天陪着自己写作业?并让孩子对着妈妈大声地读出来。

感恩是心灵健康的营养剂,当一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之艰辛时,一种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感恩让我们赢得朋友,赢得亲人,感恩,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根基。

对孩子说“对不起”是勇气的体现

尽管父母都视孩子为自己的珍宝,千般疼着万般爱着,对孩子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顺,但唯有一样东西,父母却无法轻易地给孩子——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忘告诫孩子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别人发生摩擦、犯下错误时也会说“对不起”,但是轮到该对孩子说“对不起”时,许多父母都犹豫了。

“让我们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那置家长的威严于何处?”这是许多不肯向孩子说“对不起”的父母的顾虑。在中国的传统中,没有长辈向晚辈道歉的传统,父母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有着不可侵犯的尊严。父母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要让孩子信服自己所说的话,所提出的要求,就要树立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父母担心一旦向孩子低头,跟孩子道歉,那不明摆着否认了自己的权威,一旦孩子发现自己心目中高大完美的父母也会犯错,那么以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信服自己呢?

所以,每当父母错怪了孩子,或者对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父母总是会含含糊糊,吱吱呜呜,却不会明确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孩子们很委屈,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教育自己做错了事、犯了错、伤害了别人就该道歉,可是当他们犯了错伤害了自己时,为什么却从来都不道歉呢?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认为父母不重视自己。

对于父母来说,道歉也好,不道歉也好,似乎都将他们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道歉让自己的权威地位丧失,不道歉吧,也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都不利于教育好孩子。其实是父母多虑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全能的人,即便是专家、学者,都会犯一些错误,更何况是普通人。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只不过是因为受到的教育比他们多,经历的世事也比他们多,所以才会在很多事情上懂得比孩子多。毕竟人的认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有时候可能父母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了解程度还不如自己年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