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方法
9313500000001

第1章 理论篇(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体会

(2007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宣言书;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用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对于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后,各大新闻媒体作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还配发了系列评论员文章,省委专门下发了学习贯彻的通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大家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下面,围绕自己的学习体会讲六个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认识我们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用讲话精神

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围绕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通篇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学习领会讲话精神,要牢牢把握讲话的主题,围绕主题再进一步把握其它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准确把握讲话主题,首先要深刻认识我们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讲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时代背景可从长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层次来认识。长期背景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期背景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期背景是今年秋天将要召开党的十七大。

社会背景有“两转、四化、两新”,即我们党面临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具体来讲,可概括为三个关键时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在关键时刻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在我们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20多年了。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现期。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但影响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各种因素正在发生急剧深刻的变化,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急剧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在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针对性很强的重要讲话,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若干重大问题。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在关键时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的目标。当前我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从机遇和有利条件看,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小康建设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从挑战和不利因素看,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同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显。在这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怎样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为我们做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迎接党的十七大处在关键时刻

中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部署,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开好十七大,对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当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和关键的时期,党中央都十分强调加强全党的学习,强调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尤其在党代会召开之前,党内外思想都很活跃,都要出现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热烈讨论或争论,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主张,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对于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在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也就有一个澄清认识、统一思想的问题。对于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用正确的观点和主张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是每次党代会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在全国党代表大会召开的前夕,由党中央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已成为党中央统一全党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式和基本经验。比如,江泽民同志1992年6月9日、1997年5月29日和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的三次重要讲话,分别为“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确定了主题和基调。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八九风波”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争论姓“社”姓“资”、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潮;在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我们党面对国内和国际双重挤压的严峻形势下,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初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阐述了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九个问题,从而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召开党的十四大从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1997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去世;同时,改革开放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渐显露,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责难,由此导致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质疑。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一些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疑惑,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5月29日,也就是邓小平同志逝世的第100天,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不会动摇,全党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从而鲜明地提出在世纪之交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要求,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来的基本经验,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篇重要讲话,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回答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党的十六大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同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6·9”讲话、“5·29”讲话和“5·31”讲话一样,胡锦涛总书记的“6·25”讲话,是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关键时刻发表的。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统一党内思想,二是确定十七大的主题和基调,三是明确今后的任务,为十七大召开奠定政治、思想、理论基础。

有人说,现在党内思想不是很统一吗?有什么需要统一的呢?首先要看到,现在我们处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时空压缩,在发达国家很多年出现的事,现在压缩到比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快速发展,使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大量存在。这些认识上的分歧不解决,不可能开成团结胜利的大会。还要看到,由于党的代表大会,要为今后五年的工作确定方向和基调,各种政治力量都会在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努力申明自己的主张,以影响到十七大党的方针路线的确定。事实上,每次党代表大会召开的前夕,不论是十四大、十五大还是十六大,政治思想理论界都非常活跃,各种政治力量都要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都希望对党代表大会的决策产生影响。党内不同意见、不同思想倾向表明自己的观点,本身也是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表现,对党代表大会集思广益、形成正确的决策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对不正确的政治思想倾向,如果不能及时地识别和澄清,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十七大召开前夕,由中央最高领导人出面,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分析、表明态度、统一思想,就显得极为重要。

那么,在十七大召开前夕,党内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呢?或者说,党内存在着哪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呢?概括地说,主要是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出现了“左”和右两种声音、两种倾向。

首先,在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左”和右两种声音、两种倾向。右的观点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们主张用民主社会主义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位理论家写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这样一篇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放弃了《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理论和主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其成功的实践就是瑞典等北欧国家搞的福利社会。要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正确的选择是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欧美的道路,搞民主社会主义。“左”的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招牌和旗号的资本主义,中国要搞真正的社会主义,还得重新回到改革开放以前,搞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套。其实质就是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走老路。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也存在“左”和右两种声音、两种倾向。到今年我们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9年,现在一些同志认为,党内外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都与我们改革中的错误有关,都是改革改出来的。改革之所以改出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改革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认为党内有一批资本主义改革派,认为改革得不偿失,不应该再改了。这是“左”的观点和声音。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与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有关,搞了“夹生饭”。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不能再搞“夹生饭”了,必须彻底地改,改到位。怎样才算彻底和到位呢?他们主张向私有化、资本主义化、西方化改,其实质是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右的观点和声音。

此外,在如何对待党的指导思想的问题上,在如何对待党的基本路线的问题上,在如何看待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问题上,在如何看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上,也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党没有一个主心骨,不明确根本的政治主张,不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党的代表大会就很难达到思想统一、政治统一和组织统一。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统一全党思想首先是统一党的高级干部思想而发表的。曾庆红同志在主持会议时说,这篇讲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统一党内高级干部的思想,这表明一些不同观点对高级干部也会有影响。总书记的讲话,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虽然讲话是通过正面阐述某一观点,而不是直接去分析、批判反面的观点,但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不了解讲话的背景,不知道反面的观点,就读不出讲话的针对性。总之,在十七大召开之前,总书记讲话对统一党内高级干部的思想,进而统一全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十七大确定了基调,作了政治、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准备。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这是以实际行动迎接十七大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