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高压态势下,一大批重量级高官纷纷落马,使人民群众增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但是,反腐倡廉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针对第一部分第三段指出的第六个方面的问题,即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决定》在第八部分第一段要求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在第二到第五段,从四个方面部署了反腐败斗争。
1. 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
2.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要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惩处;坚决依纪依法办案,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制度和通报制度,发挥查办案件惩戒功能和治本功能。
3.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4.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决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的整体思路,又针对了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关于《决定》的贯彻落实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对党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省委党校和全省党校系统,要努力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党校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提高党校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 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学习领会好全会精神
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决定》和其他文件,重点领会、深刻把握四个问题:一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三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通过学习,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决定》的各项要求上来。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副处以上干部、副教授以上教研人员,要带头学习,为广大教职员工当好表率。
(二) 进一步发挥党校在推进理论武装、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
《决定》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党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上的优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学中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为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干部作出新贡献。
(三) 在党校的党建教学科研中全面贯彻体现全会精神
《决定》反映了6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党的建设的新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任务、新认识和新要求,对于党校的党建教学科研具有根本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党校的教学科研部门,尤其是党史党建教研部和党建研究所,首先要把《决定》关于党的建设的精神向学员宣讲好、诠释好,使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学员头脑,切实为学员所接受。对《决定》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我们党校要积极回应、认真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发挥好党校的思想库作用。
(四) 按照全会精神加强党校自身建设
《决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我们要努力在全体教职员工中营造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氛围,带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发扬党内民主,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把全校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始终保持党校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人才队伍。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改进学风、文风和会风,以优良作风保证党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强国富民的宏伟蓝图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几个问题
(2010年10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确立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勾画了宏伟蓝图。我们要充分认识五中全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不断开创我省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一、“十一五”的辉煌成就与当前的经济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国的经济跨上了新的台阶。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来,我们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从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我们面对的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世所罕见。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是极为不易的。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在我们即将进入“十二五”的时候,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怎样判断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呢?概括地说,就是“一个重大变化、两个没有改变、三个阶段性特征”。“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两个没有改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三个阶段性特征”,是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三个重要的特征。对三个阶段性特征,我稍为展开说一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亿多吨。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1%,比发达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而且主要以餐饮、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二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0%至15%。三是自主创新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我国产品的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我国。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都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刻不容缓。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性特征: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46.6%,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速度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快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城乡发展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153元人民币,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不少农村地区行路难、饮水难问题尚未解决。从区域发展看,虽然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但在我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西部内陆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沿海地区的1/10左右。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念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不仅起步晚,而且起点低。在城镇,每年有240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中大学毕业生近700万人。在农村,有2.3亿农民进入城镇务工,还有近两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6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6.7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由8.1平方米增加到33.6平方米,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广泛进入普通家庭,汽车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贫困人口减少了近2.4亿人,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前的35岁上升到73岁,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成人识字率达到93%以上,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经济总量被这一巨大的人口数一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我们现在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仍有1.5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还有4000多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2300多万城镇人口靠领取最低生活费过日子。要让13亿中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任重道远。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一个重大变化、两个没有改变、三个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告别“十一五”,进入“十二五”所立足的实际和面对的现实,是我们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