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病最大的危害,正在于它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不改也没什么”或者“慢慢来,以后再说”。确实,不是所有的毛病都应该马上消失,人毕竟不可能完美,但已经决心要改却改不掉就是大问题。聪明人总是有一条退路的,成长之路上最大的挑战,不是抬头望不到顶,感觉无法逾越的高山,而是走到山前回头看时,那条清晰可见的退路。高山再高也只是行走途中的一小段路,而退路却始终在人的身后。人生最不缺的就是退路和借口,它们总在自己身边围绕着,随时就能伸手抓一个过来,它们甚至会主动撞到自己手上。
所以,我们真正要告诉自己的,不是如何跨过面前的高山深谷,而是在退路出现的时候,问问自己:真的想好要退吗?
3.3你是“咖啡妹”吗
对于一个典型的上班族,一生有效的工作时间不过40年,一年260来天,一天8小时,想想其实十分有限。相信读这篇文字的人都想有价值地度过这80 000多个小时,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尽可能地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有产出的工作,同时能学到东西。但这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对职场新人来说。
每个团队里面都有一些dirty work要做,这些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高耗能、高耗时、低价值、低难度,而这些事往往都交给新人来做,从写一封无关痛痒的公函、校对资料到复印文件、收发传真,甚至帮全办公室的人买咖啡都是这样。这些活儿,有可能是领导派的,可能是前辈给的,也可能是同事推的,总之莫名其妙地就到了自己手上,没法拒绝而又苦不堪言。当这些事占用了一天工作时间中的很大一部分,就很容易使我们陷入一种又忙又累又沮丧的低效循环。
是不是对这一类垃圾工作都要避而远之呢?职场新人要谨慎面对这样的思想倾向。要知道,不是所有看起来琐碎无聊的工作都真的是垃圾,它们可能是一个行业实践经验的最基础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并不风光刺激,也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却会给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在抱怨这些工作占用了自己太多时间,自己的创意和才华无处发挥的时候,别忘了提醒自己想一想,这是不是自己“眼高手低”病的又一次发作。
把工作做好,靠的绝对不仅仅是教科书上写的理论和员工手册上的流程,也不仅仅是脑海中想象和模拟的场景;很多事只有丰富的经验才能保证做好,再聪明的人也很难一次成功,而这些经验往往来自于琐碎事宜的重复练习。
我在做销售新人的时候,由于接触不到更有价值的客户,所以不得不用了无数时间在老员工不愿意做的事情上与陌生的终端消费者交谈,以及拜访停用产品的顾客。两者都是特别消耗时间同时难以产生业绩的事,却给了我接触海量顾客的一手经验。如今,在面对客户时我能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对方的性格、背景,猜到他的需求和困惑,甚至预知他最可能出现的异议,不能不说是这段经历给我的财富。同时,这种感性认识的经验结合理性的学习和分析,就让我对市场和行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自信;而这些对我进行团队培养和管理帮助颇大。
不仅如此,基础而琐碎的工作还可以让职场新人有时间来摸索和培养自己的工作习惯,为未来压力更大更繁忙的工作提前做好效率提升的练习,这样等于是用现在的时间换取未来更有价值的时间。对于有志于管理岗位的人,基础工作也能让未来作为团队领导人的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下属在面对每一种情况、处理每一个问题时的心态,其好处自不待言。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眼中的“垃圾工作”,并不是那种耗费时间而低效的工作,是因为不在自己分内而被反感的工作。比如同事离职后交接期内领导给自己分配的,或者任务太紧张时为团队临时承担的,等等。这些工作的价值更高,因为它让我们能有机会了解整个组织工作链条上的另外一部分,学到一些与自己的岗位任务完全不同的技能——学的东西不会没有用的,只是我们暂时没看到它的意义所在。虽然我们需要一个专精的核心技能,但“艺多不压身”这个道理在这样一个不同领域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合作日益重要的时代也有了新的含义。
这样看来,所谓的垃圾工作,很多都并不是垃圾,而是矿石,经过耐心地打磨才能呈现它的财富。试图躲开垃圾工作,可能会与成长失之交臂。而且作为新人,做一些琐碎基础的工作也是为自己赢得团队认可和成长环境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一个人连最简单基础的工作都不愿意做或者做不好,说明能力和责任心两者必有其一存在问题,上级又怎么敢交代给他更重要更高级的任务?因此新人就必须像打怪升级一样,打小怪——升级——接更高级的任务。玩过网游的人都知道,打小怪很无聊,但不打永远练不出高级技能。而职场与游戏不同的地方在于,职场上升级和学习高级技能不能靠自己完成,还需要领导和前辈的辅导和帮助,而他们并没有这个义务。如果觉得其他人教自己东西是天经地义,而自己承担一些没有人愿意做的工作就是委屈,那也未免太自私了。
当然,我们并不建议对领导和同事交给自己的任务都来者不拒。垃圾工作给我们带来的真正困扰,在于它占用了本应属于更有价值的工作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找到拒绝的办法。本来就无所事事的人,是没有资格评论任何工作没有价值的。但如果本来已经有很多事情要做,却又无奈地接受加大自己压力、浪费自己时间、影响自己更重要的工作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工作的意识。无意识地把所有工作都接下来,会导致:第一,上级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重要的事;第二,上级养成让自己打杂的习惯;第三,同事也会逐渐这样对待自己。
如何拒绝?既然我们不愿意接受垃圾工作的原因是它占用了有价值工作的时间,那么这个事实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如果自己本来很忙,就不要给别人留下不忙的印象。当领导问“小×,现在有事吗?”的时候,新人往往下意识地回答“没事,您有什么吩咐?”哪怕这个时候其实手头已经积了很多的活了。如果领导这时开口了,接受和拒绝就已经成为两难。其实这时不妨坦然应对:“我正在赶上个月的销售报表,下午下班前要交给×总。您有什么紧急的事吗,您先说?”如果领导此时安排的工作谁做都可以,他会自然而然地去找另一个比较闲的人;如果确实是比较重要的工作,自己也留下了选择的余地。
更主动的办法是为自己的工作制订计划列表。这样的话,“确实已经有事在忙”这个事实就更有说服力了。当手头的工作和上级正要安排的工作都比较重要的时候,计划列表就发挥作用了。我个人的习惯是每个月把全月的重要工作排在一张表格上,并且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优先级;无论是上司还是下属要我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会拿出我的日程表给对方看:这是我这个月的计划,你找个空白的地方看我什么时候做这件事合适(大意)。如果时间有冲突,对方会自动在冲突的两件事中放弃比较不重要的那一件。要是那个时间正好真的是空白的怎么办?那当然是毫无疑问地把工作接下来。——我们是要避免影响重大事务的低效工作,而不是避免工作。
事实上,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工作,在生活中也有体现。是否见过每个周末都在“陪”别人逛街购物的人?是否认识永远在朋友聚会中凑场子的那个人?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安排才会被拉去当配角。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自己缺乏目标和计划的人,才会容易被别人纳入他的计划。不想做没意义的事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修炼,让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3.4“成品”的意识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临时任务:A省市场需要开展一个营销方案。这个任务对我们团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因为这个方案从半年前被开发出来就一直在使用、调试、修正。两个月前,我认为经过十余个市场的检验和不断的改进,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定版了。于是在H省市场时,和几名下属一起熬了两天,为H省市场的合作伙伴写了一个23页A4纸的方案操作手册。负责H省市场的项目经理拿着装订好的操作手册找到合作伙伴,现场逐条核对后根据对方提出的意见修改完毕,列明我方和对方分别承担的工作任务内容及时间表,然后双方签字承诺。
这种把营销方案当备忘录来签订以确保合作双方对细节落实所负担的任务的方法是我的独创,实际验证效果非常好。一来是所有的操作细节都经过事先的设计、讨论和书面确定,操作过程中可以避免走样或者争议;二来是确认双方的任务,以便于划分权责,更能保障方案运行的效果。因此,我们决定在此后操作的所有市场都采用这种方式。
我指派了Z担任A省市场的项目经理,带着他和几名成员奔赴A省市场。经过两天的调查和座谈掌握了市场概况,口头上对方案细节作了一些增删和修改后,我就要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了。我上飞机前把H省市场的操作手册拷给Z,告诉他把我们和经销商讨论出来的修改意见加进去,次日与经销商讨论。
下飞机回到酒店已经凌晨1点,睡前打开电脑,看到项目经理Z把修改后的方案发邮件给我了。我浏览一下,内容上几处重要的改动都已经完成,基本令人满意。但在关文件前的一刻,我感觉这个方案视觉上看起来有点奇怪,于是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结果是修改部分的字体和字号和原文件不同,而且全文出现多处格式不一致,包括字体、字号、行间距、缩进值等。
我第二天早上8点还要和当地合作伙伴开会,于是赶紧打电话过去,对方已经关机。我只好一处处地修改。改到三分之一处,赫然看见一个“H省市场”。我顿时开始有点烦躁,查找了一下“H省”,出现了8处,查找了一下H省那家公司的名字,出现了5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错漏,便全文逐字审了一遍,终于在凌晨3点把修改完毕的文件给那个项目经理发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我就打电话过去:“我让你改的文件,你改的什么东西?”
对方很无辜:“咱们讨论出来的几个要点,我都加进去了啊。”
我因为急着去开会,就简单说:“我又改了一下,你打印出来去跟经销商讨论吧,其他的回头再说。”
当天晚上,我紧急召开了全团队的网络会议。我把这位项目经理发给我的文件发给全体队员,让大家评价,一半左右的人都表示没有问题。我说:这份文件在内容上确实没什么问题,我们团队参照它完全可以顺利地把一个方案操作下来;但是,它充其量只是一份半成品,根本不能见人。如果拿这样一份方案去给经销商,只会给对方留下两个印象:一是我们这个团队不严谨、不专业;二是我们不尊重、不重视这个客户。即便不是给合作伙伴,而只是在团队内部流传,这也是一种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管理中,我习惯于“因事立法”,也就是当团队工作中每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以此为契机对团队的工作方法进行辅导,同时建立起今后的工作规程。在这次会议上,我同样如此。我点名批评了Z,但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给团队树立了一个观念:从自己手上交出去的任何一份文件,都应该是已经完成的“成品”。尽管由于能力和经验不同,每个人做出来的东西水平各不相同,但是至少应该在形式上表现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我要求团队:从今以后,任何人交付给任何人的任何文件,都应该以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作为正式文件作为标准。
这种错误最常出现在刚走出校门的新人身上。学生在学校里参加的活动再多,本质上都是对实际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模拟,因此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自己行为的每一个哪怕再小的细节都会对结果产生可能的影响,也根本估量不了这个结果的重要性。军事演习中,弹药补给出现一点点小问题,对结果未必会有什么影响;可是在战场上,也许一发炮弹就会导致战役的失败——虽然概率很小,而战役失败的结果就是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因此,也许演习做到95%就已经足够,但战场上不能接受哪怕一点的马虎。
总是有一些有才华而不能让人放心的人,他的工作总需要别人提醒一下,他做的东西总是需要同事再检查一遍。我后来发现,这位项目经理就是这样的人。他后来怎么样了呢?他的升职报告被我打回去了,因为我不放心把团队交给他。而他现在的上司,另外一个项目经理,是一个做的方案往往不见得有太多新意和思想,但总让人放心不会有什么纰漏的人。这样做很容易被人认定为“形式主义”,但这与“主义”无关——形式体现着一个人是否具备严谨的态度和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心,而这两者直接决定一个人能承担什么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