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路,要走几十年。马拉松比赛中起步早的人、走得快的人,最后未必是领先者;更何况我们要的不是领先,而是稳妥地走完全程,那么更重要的是不要时走时停、不要绕太大的弯、不要走错方向、不要摔跤。职场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获得心仪的职位,如何争取应有的晋升,到底要不要跳槽,这些问题容不得疏忽,更容不得想当然。
2.1第一份工作重要吗
在我们离开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步入一个完全未知的新环境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在这种恐惧面前,我们失去了对资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很容易在各种各样的指导和信息面前迷失,进而相信一些流传甚广的谣言。面临毕业的同学们就具备这样的典型特征,于是很容易相信一条谣言:第一份工作不重要。它还有一个好听的说法,叫作:先就业后择业。
支撑这个谣言成立的理由很充分。一是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毕业就失业”也不是没有可能,不管好赖先找个工作养活自己,所谓的梦想和计划要先填饱肚子再说,因此有份工作就好,别太挑剔;二是反正这个时代的人也不可能一生只干一份工作,既然总是要跳槽的,第一份工作也不必太认真;三是自己也并不了解工作是怎么回事,一边工作一边观察了解,再重新选择心仪的职业。
而这个谣言之所以得以传播,也是因为符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心理特征。在毕业季面临分离时,不断听到一个个同学都有了归宿,要么出国,要么读研(读博),要么已经签下了工作单位,身边的亲友又不断地询问和催促,心理压力自然会很大。即便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好强的性格也不允许自己毕业以后继续啃老、无所事事,因此更加焦虑。而紧迫感是冷静决策的天敌。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大学时期缺乏实习等社会经验,又从小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毕业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成为了一种常态。既然自己本身都没有想法,追随内心的选择又从何谈起?
茫然选择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身边很多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职场人,用刚毕业这三五年最宝贵的时间,证明了一个事实:自己不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或者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并不适合自己。可是如果这个时候再考虑转行,却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种可能性,是自己在几年的工作中一无所得。不仅对工作内容不喜欢,而且也没学到什么东西,自己也没有获得职业或收入上的什么发展。这种情况无疑是一个不幸的选择,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光阴。不过这样倒也有一个好处:没有什么机会成本,只要有勇气,就能跳出来。
另一种可能性,是自己虽然并不十分中意目前的工作,但毕竟勤勤恳恳几年做过来了,干得算是顺手,收入也在一直增长,只是看不到下一步的希望在哪里。这样的鸡肋更让人纠结,真的转行从头开始,机会成本未免太高。同时过去的经历也让自己的思维被行业同化,眼光也被局限在一个较为狭窄的领域,如果没有从零开始的决心,未必再能适应一份新的挑战。
无论是哪种可能,要重新开始也就意味着要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开始一段旅程。这个时候,自己在身份上已经不再是应届生,失去了“无知豁免权”,没有任何年龄优势;但是在工作技能上,却和新人无异。用人单位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而又不年轻,还对收入和待遇抱有更高期望的人呢?
突破了重重阻力成功转行的人,未来也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自己的简历上总是有一段抹不去的疑点。在未来,将要一次次地向面试官解释自己这一次不寻常的跳槽,承受对方对自己责任心和稳定性的质疑,或被认定为目标感不强或职业规划不清晰。更令人不安的则是面试官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并不开口询问,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虽然在事实上很少人有完美的职业规划和与之对应的履历,但当我们无法改变其他人的看法时,最好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的疑问。
总之,所谓先就业再择业,有可能因为就业时未经选择,而从事一份自己并不适合、并不喜欢、并不擅长的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想重新选择时,却完全失去了选择的权力。如果有人说第一份工作的盲目选择,使得自己在此后一次又一次地被心仪的工作拒之门外,或者耗费巨大的代价来扭转人生的方向,甚至永远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我相信这也不是危言耸听。
但是,要说第一份工作就锁定人的一生,未免言过其实。我们并不能预测未来,我们也没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定一个过于细节化而缺乏弹性的职业规划是不现实的。重视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并不是要我们把自己的职业严格地定位在一个精确的点上,而是说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的大致方向——至少确保自己的选择不会让未来的自己厌倦。
第一份工作给人留下的烙印会体现为两个维度,不妨通过这两个维度来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第一个维度是行业的区分,如房地产、化工、消费品、旅游、服务业等。无论哪个行业,都存在着一条长长的、相互连接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有无数的企业,它们彼此之间可能产生业务联系或竞争,对彼此也有一定的了解。只要不跨越大的行业界限,在整条产业链上换一个位置是有较高的可能性的。如果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即便未来发现工作中有一些不如意之处,还有机会在保持连贯性的同时重新作一些调整。另一个维度是工作性质的区分,如行政、人力、销售、财务等。它们作为一个公司的不同部分彼此契合,构成整个组织。任何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专业技能,甚至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模式。而很多岗位是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的,若掌握了该岗位的核心,换一个行业也未尝不可。对于不太了解各行业区分,也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新人,可以考虑一下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是什么,最喜欢在什么方面展现自己,然后选择一个对应的岗位。
简单地说,在重新选择工作时,如果这两个维度中有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保持不变——例如在同一个行业内选择一个不同的公司和岗位,或者换一个不同的行业做和原来同样性质的工作——都会因为有一定的延续性而成功概率较高。因此,在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应该争取这份工作的行业和岗位两个维度中至少有一个是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这样即便要重新选择,也还有自己把握的余地。
最后,不要相信通过工作一段时间来了解社会,再重新进行选择的说法。大部分人工作时间越长,思维和视野越行业化,也就是越狭窄,看不到整个社会的全貌。工作几年以后,确实能对社会了解更多,但是对于工作的了解则仅限于自己所在的行业和岗位了。
当然,我们并没有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很多时候我们是无奈地等待着被选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而且无论经过怎样精心地选择,人生也难免经历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无法保证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都能让自己满意,我们也无法窥探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不能放弃选择的权力,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未知。我无法给出一个能用于所有选择的办法,我只有一句话,能在每次选择的时候提醒自己:
Follow your heart.
2.2好简历是怎样炼成的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只跑过一场招聘会,投了五六份简历而已,而收到的Offer我都没有去。之后的工作,就在一个行业内逐渐升级上来,跳槽也都在圈内,于是没有机会投简历。但因为总是要招人,所以还是有不少机会看简历。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看过的简历,只能说“千奇百怪”,有的时候偶然看到网上教人写简历的教程,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感觉出自没有招聘经验的人之手。后来,与网友互动的时候,发了一份网上看到的简历让大家评价,大多数人都赞叹这份简历排版精美,设计新颖,只有少数人指出这样一份简历根本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经历更让我感觉有必要谈一谈什么样的简历才是好简历。
简历干什么用
要知道什么是好简历,首先要知道简历是干什么用的,这就要从招聘流程讲起。在绝大多数企业,简历都是用人方对应聘者的第一次筛选,通过筛选方可进入此后的招聘环节。既然是第一次“海选”,意味着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好简历所承担的职责,就是在海量的简历中跳出来,告诉筛选简历的人:我有可能是你们要的人。从这个角度说,简历相当于一张商家发给消费者的DM或传单,要在有限的版面中最有效率地体现目标客户关心的信息,要战胜客户每天看到厌烦的海量广告单,最好得把这张纸背后的商品——也就是你自己,卖给你的目标客户。简历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评判。
你最好别做的事情
看简历的那个人,可能是HR专员,也可能是招工部门的领导;不管是谁,筛选简历都不是他的唯一工作。大部分时候,筛选简历都是负责招聘的员工日常工作之余的一项负担,他们对具体到每一个招聘者的个人生活并不关心,只想以最快的速度赶紧把自己想要的那个人从堆积如山的简历中找出来,进入下一个环节。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筛选简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此,简历的第一条原则是:千万别给他们找麻烦。否则,你的简历很有可能因为让他们不耐烦而被直接丢掉。给他们找麻烦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简历超过两页纸。我虽然很久没有投简历求职,但我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年开始就保持简历的更新,如今已经升级到Vesion 5.22;无论哪个版本,我都强制自己从不写超过一页纸。招聘者在看简历时不喜欢翻页(这个小动作其实无比麻烦),更厌烦从过于琐碎和庞杂的信息中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会让招聘者觉得自己不受尊重)。至少在我看来,超过一页纸的简历说明应聘者要么缺乏逻辑和分析力,于是只好罗列自己的所有信息;要么就是经历乏善可陈,生活中并没有突出的亮点。也许你真的有很多话想要对看简历的那个人说,但是过多信息的罗列只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的各个方面都一样平淡,没有突出之处,所以不得不把能想到的都写出来。因此,谨记简历最好别超过一页纸,而两页是妥协的极限。
不合规的纸张和印刷。每当我收到过大、过小、形状不规则的非标准A4版面的简历时,我都会无奈地揉揉自己的眉头,不知道求职者是怎么想的。也许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以此吸引注意力吧。如果你不是应聘一个非常崇尚创意的公司内的设计师工作,这样干都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同理,个性化过强的简历设计也只适合创意类岗位)。首先,在你入职并且与之相处前,招聘者对你的了解仅限于一份印刷品,他/她根本不关心这份印刷品有什么个性,只关心那个职位能不能填上;其次,非标准版面纸张或印刷的简历,会不方便存档和传输,而有可能因为各种意外原因被淘汰。我曾经遇到过一份用略大于A4的纸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简历,可是被夹在一摞标准A4纸中传送多次以后,纸边已经磨烂,而应聘者手机号的最后一位也看不清楚了。
关键信息缺失。总有一些简历,会把一些重要信息遗漏,让招聘者无法全面了解求职者而错失工作。我曾经见过一份男性求职者的简历,个人信息部分有身高、体重却没有年龄,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名媛在酒会上与人闲谈而不是一位男性在求职。须知年龄可以帮助招聘者判断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而身高、体重跟工作有什么关系?还有求职者简历中工作经历出现了莫名其妙的两年空白,如果不是非常优秀的话,招聘者是根本不会给求职者当面解释的机会的。更让人无语的是,我收到过一份非常适合我要招聘的岗位的简历,但是电话打过去竟然是错号;虽然求职者留下了邮箱地址,但是对不起,除非没有别的应聘者,否则我是不会去发这样一封邮件的。
跟招聘者绕弯子。所谓绕弯子,包括在简历中用反问、双关、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甚至包括过于个人化和感情化的表达方式。这背后同样是求职者不知不觉中流露的表现欲,而过度表现又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当我看到大段用形容词对自己的描述或其他内容时,我想到的就是:“对不起我不关心”或“求求你别给我添麻烦”。招聘者需要的是尽快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人适合或者不适合这个岗位,然后决定把简历放在左边那一堆还是右边那一堆;一切使找到这些证据的过程更麻烦的表达方式都是无用的干扰信息;而干扰信息过多只会增加简历被淘汰的概率。
写什么不写什么
读者如果打算接受我前文的建议,那意味着:第一,求职简历作为一张DM单,版面非常有限,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版面中传达有价值的信息;第二,任何多余信息都是对招聘者的干扰,只会降低简历通过筛选的概率。我们需要做的是,剔除简历中一切无关信息,而把能证明“我适合这个职位”的证据尽可能充分明显地体现出来。所以,写简历的第二条原则是:学会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