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又疯又狂卡扎菲:落日强人卡扎菲传
9323100000013

第13章 中东“疯狗”卡扎菲(2)

1991年11月15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调查结果表明,利比亚与这桩空难有关,有4名利比亚人涉嫌此案。法方认为,这是利比亚对法国支持乍得同利比亚军队作战所采取的报复行动。

1991年11月27日,美、英、法3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停止训练、收容和资助恐怖主义分子。美英要求将涉嫌炸毁美国飞机的两名利比亚人引渡到英国或美国接受审判,而法国则要求利比亚给予合作,对法航飞机爆炸事件进行国际调查。随后,美英司法机构通过负责照顾美英利益的意大利驻的黎波里使馆向利比亚转交了起诉书和通缉令。

关于美英两国逼利比亚交人的问题,卡扎菲对我们说,美英这样做是违反利比亚法律、国际法和蒙特利尔条约的。他说:“根据利比亚法律,我们已于1991年12月将两名嫌疑犯逮捕,如果这两人确实有罪,利比亚将予以判刑。

但是,利比亚法律规定,不允许国家强迫公民向某国自首,利比亚同美、英两国没有引渡协议,因此,利比亚拒绝将这两名利比亚公民交给美国或英国审判。如果这两名利比亚人自愿去苏格兰出庭受审,利比亚不反对。”

调查结果公布后,美、英、法3国不断向利比亚施加压力,采取“步步紧逼策略”。1992年1月21日,美、英、法3国促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731号决议,敦促利比亚立即对美、英、法3国提出的司法要求(即交出嫌疑犯、赔偿损失和停止恐怖主义活动)作出充分真实的答复。

1992年3月31日,安理会对美、英、法3国提案进行修改后,通过了748号决议。决议规定,从1992年4月15日起,禁止所有国家的飞行器进出利比亚的领土和领空;停止向利比亚提供飞机零配件;禁止向利比亚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裁减外交人员,降低外交级别。

对此,卡扎菲表示,利比亚接受联合国安理会731号决议,愿意配合国际社会对洛克比案件进行调查。但卡扎菲又说:“在司法机构没有宣判两名利比亚公民是否有罪的情况下,就对利比亚实行制裁,这是毫无道理的。”卡扎菲说,根据1971年在蒙特利尔签订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非法行为的公约》规定,嫌疑犯所在国有权自己调查起诉案犯,利比亚已将两名嫌疑犯拘押审查,并同意西方来人听审。他说:“我们还建议在中立国家审判两名嫌疑犯或由国际法庭审理此案,但是,均遭到美英两国的拒绝。”

卡扎菲透露,他在4月21日会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时,探讨了成立开罗法庭的可能性。他说,利比亚希望把涉嫌洛克比炸机案的两名利比亚人“引渡到开罗接受审判”。他指出,对于建议中的开罗法庭的组成,利比亚并不介意。他说:“既然洛克比案件涉及到许多国家和方面,那么任何国家和方面,包括美英,都可以参加调查和审判。”他说,开罗法庭可以是混合法庭,可以是国际法庭,也可以是阿拉伯法庭。他强调:“这两名利比亚人也可以引渡去马耳他、德国或阿拉伯联盟,但决不交给美国或英国法庭。”

卡扎菲说,利比亚确信它的两名公民无罪,“作为一个国家,利比亚与洛克比案件毫无关系”。

最终,美英两国拒绝了卡扎菲提出的关于将两名利比亚嫌疑人引渡到开罗接受审判的建议。

1998年8月24日,美英宣布,同意在荷兰海牙审讯洛克比空难一案。1999年3月19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正式宣布,决定交出这两名嫌疑人。至此,持续10年的洛克比危机始出现转机。

2.卡扎菲为何低头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多国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原因是伊拉克“有可能隐藏和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许是受到了刺激,为避免沦为下一个被美国打击的目标,卡扎菲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了剧烈的变化。

2003年8月15日,利比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艾哈迈德·奥恩致函联合国安理会当月主席、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赫巴,代表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宣布,愿意对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事件承担责任,对死难者家属予以赔偿,并承诺在国际反恐斗争中与联合国进行合作。信函要求安理会在利满足有关条件后,立即解除对其长达11年的制裁。接着,利比亚又与法国就1989年法航泰内雷空难事件(泰内雷空难案:1989年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一架DC-10客机从巴黎飞往布拉柴维尔,中途在尼日尔泰内雷地区上空爆炸,造成机上和地面共170人死亡,其中有54个法国人。1999年巴黎司法机关对制造这起恐怖爆炸案的利比亚嫌疑犯进行了判决,利比业按法国司法判决向法国遇难者家属赔偿了3500万美元。)的追加赔偿问题达成协议,为安理会最终解除对利制裁扫清了障碍。

2003年12月14日,萨达姆在家乡提克里特被捕。谁也无法知道这件事对卡扎菲的心理触动有多大。

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愿意接受武器核查;几天之后,卡扎菲又将利比亚掌握的几百名“基地”组织和其他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情报交给了美国和英国;12月30日,卡扎菲在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时表示,他迫切希望利比亚能够摘掉“流氓国家”的帽子,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他甚至还表示,希望过去的宿敌美国为利比亚提供安全保障。

从同意交出洛克比空难的嫌疑人,到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长达11年的制裁,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利比亚的转变。但是2003年最后一个月,在萨达姆被俘之后的短短十几天内,卡扎菲这一连串的外交举措,仍然让美英、甚至整个世界都感到应接不暇。

卡扎菲此举一出,立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国际问题专家们认为,这是卡扎菲用重金为利比亚换回在国际社会的一席之地。所谓赔偿,实际上就是花钱消灾,以金钱促使美、英加快解除对利比亚制裁的步伐。

与任何重大变化一样,卡扎菲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个革命国家,卡扎菲的利比亚已经存在了34年。革命国家的概念,源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一类型的国家,不仅试图彻底改变国内原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而且还试图把自己的革命扩大到与自己情况相类似的国家,进而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

革命国家要转化成为一个被国际体系所接受的“正常”国家,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往往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革命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对国际体系的挑战代价惨重;二是,现存国际秩序允许革命国家重返国际体系;三是,革命国家重返国际社会的尝试得到鼓励,它感到自己与国际社会合作的收益远远超过了与之对抗所付出的代价。

利比亚与西方的博弈及目前的转变,多少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利比亚一直以反美、反西方著称,但真正使利比亚完全孤立于国际社会的还是洛克比空难。洛克比空难是卡扎菲政权反西方的极致,最终也成为其转向的契机,可谓物极必反。1990年代,针对英美要求其交出洛克比涉案疑犯的要求,卡扎菲以国家主权的名义整整抵制了十年。为此,利比亚付出了巨大政治代价和经济损失。

2000年,设在荷兰的苏格兰特别法庭正式审理此案。次年,法庭宣布一名疑犯无罪释放,另一疑犯被处以27年徒刑。审判程序的相对公正以及只有一人定罪的结果,显然给卡扎菲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9·11事件”引起全世界对恐怖主义的讨伐,也进一步触动了卡扎菲。尽快摆脱恐怖主义庇护者的恶名,解除联合国的全面制裁,成为卡扎菲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为此,他一反常态,成为当时最早谴责恐怖主义,并向华盛顿表示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

2003年,是卡扎菲与西方国家修好的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中,他先是宣布利比亚将放弃研制核武器,接着又致信联合国,承诺赔偿洛克比空难中每个死难者的家庭1000万美金,这样,利比亚政府总计要向遇难者支付高达27亿美元的巨额赔偿。

不过,卡扎菲始终没有承认利比亚是洛克比空难的制造者,并一直坚持因此被苏格兰法庭判处终身监禁的利比亚情报人员迈格拉希是冤枉的。关于对死难者的赔偿,他是这样解释的:“让钱见鬼去吧,钱是什么东西?钱是用来保卫我们的国家的,现在我们赔了钱,以前的那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2004年3月,卡扎菲在利比亚人民大会上的讲话更明确地阐述了这种想法:“我们曾因帮助一些人被世界孤立,但那些人却绕过我们同孤立和反对我们的国家交好,使我们陷入尴尬和被动的境地……曾经互相杀戮的人们正在握手言欢。那么,曾经为他们而被孤立的我们,又何必为他们继续与人为敌呢?这场游戏该结束了。”

卡扎菲的儿子和继承人赛义夫仍然也坚持认为,卡扎菲政权是无辜的。赛义夫一再说,的黎波里当局承承担责任,只是国际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争取撤销国际制裁。国际战略的另一部分,是坦承利比亚有大杀伤力武器计划,并同意予以撤销。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美国、欧洲与利比亚几十年的仇恨关系。

洛克比空难问题的解决,为利比亚改善与美英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美国仍无法消除对利比亚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疑虑,并继续维持对利比亚的单方面制裁。为此,早在在2003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之前,利比亚便开始与英美两国进行秘密谈判,以消除它们在这一问题的忧虑。这一谈判的最终结果,便是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的声明。

毫无疑问,利比亚的这一决定是“9·11”以后“反恐”和“倒萨”这两个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但是,它同样与卡扎菲对自己30多年的革命生涯的思考分不开。和其他靠革命起家的领导人一样,卡扎菲常常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革命的冲动要求他不断与现存或假想的敌人进行斗争,但维护国家安全和兴盛的需求又迫使他不得不寻求与现实的妥协。正像利比亚一位领导人在解释这一行动时所指出的,“利比亚现在的工作重点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要“进一步推动利比亚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美国和英国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