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晏婴正运气呢,突然听见老婆喊自己吃饭。晏婴应了一声,可四下一看,嗯,没人?!老婆又喊:“抬头,我在上边哪!”晏婴闻言,一抬头,见老婆正在自己头顶上招手——噢,这豪宅敢情还是个跃层。晏婴找着楼梯,到楼上的餐厅吃饭;吃完饭,下楼会客;会完客,上楼换衣服;换完衣服,下楼洗洗脸;洗完脸,上楼拿几份文件;拿完文件,下楼要出门,才出了大门突然想起忘带打火机了,又上楼去取。晏婴本来就是出了名的矮个子,人矮腿短,这一通上下楼险些没把他累死。老婆看着他,很是奇怪:“没见你去蒸桑拿呀,怎么出这么多汗?”
晏婴本来就正运气呢,老婆这句话犹如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晏婴终于崩溃了:“我要住回去,快把这房子给我拆了◎#¥%……※×”
晏婴果然是个好样的,真把房子拆了,把自家房子恢复到了原先的面貌,还把那几位被拆迁的邻居家的房子也恢复起来了,请邻居们还搬回来住。晏婴在新落成的“旧居”里得意地抽着烟,然后把烟头狠狠地摔在地上,又狠狠地踩上了一脚,最后长长地吁了口气。
说完了“住”,再说说晏婴的“行”。大家可以想想晏婴出门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晏婴出门坐的是一辆老爷车,拉车的是匹老爷马,晏婴坐奥拓坐得挺舒服,可齐景公看不惯了。齐景公说:“你这不是寒碜我吗?出门坐什么不好!”
晏婴一笑:“车不就是个代步工具吗,咱们齐国还有那么多穷人,我坐豪华车不亏心吗?”
可齐景公还是看不惯,非要送给晏婴豪华车,送过好几次,晏婴就是不接受。齐景公急了:“你这个样子你让我怎么出门啊!”
晏婴回答说:“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要求他们节俭办事,我既然要求他们这样,从我自己这里就先得做到了才行,以身作则才能服众啊!”——晏婴的这个作风是非常符合儒家“以德治国”的标准的。孔孟都讲“君子就像风,小人就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所以,“以德治国”遵循的逻辑是:只要上梁摆正了,下梁自然歪不到哪儿去。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推——当你发现下梁全都歪七扭八不成样子的时候,那你就应该知道:上梁早就歪了。
晏婴还有一则故事,非常著名,也非常有趣。
什么人和领导最近?一般来说,一个是秘书,一个是司机。这个故事就是从晏婴的司机开始的。
晏婴的司机是个魁梧大汉,一身笔挺的司机制服一穿,神采飞扬,俨然是古代男装版的“制服的诱惑”。有一天,司机出完车回家,看见老婆正在忙着收拾东西。司机很纳闷:“你这是干什么?”
司机老婆说:“我要离婚!”
司机更摸不着头脑了:“好端端的,怎么突然要离婚呢?!”
司机老婆说:“我今天才看清楚了你是个什么人!哼,我以前瞎了眼了!”
司机更纳闷了:“我每天一下班就回家啊,洗菜做饭,买米买面,擦油烟机换煤气罐,你不高兴了我是又跪搓板儿又罚站——”
司机老婆怒喝:“打住!说话还一套一套的!”
司机哭丧着脸:“我可是个模范丈夫啊,你为什么跟我离婚啊?”
司机老婆说:“因为今天早晨我看见晏婴了!”
“啊——难道是一见钟情?!”
“呸!别瞎想,我是说,今天早晨你去给晏婴开车,我隔着门缝偷偷往外看。看人家晏婴,论个头儿,站直了才到我踝子骨;要是过过秤,怕还没有五分钱棉花糖沉。”
“没这么夸张吧?!”
“就这么一个小不点儿,往车上一坐,谦谦和和,毫不张扬,整个儿一个乡下土包子。可人家是谁,是名震诸侯,天下拔尖儿的人物。啊,再看看你,坐在前边把着方向盘,腆胸叠肚,志得意满,瞧把你牛的,你不就是个小司机吗,人家晏丞相都那么谦和,你有什么可牛的啊!白长那么大个子!做你老婆我嫌丢人,我要
离婚!”
司机急了,“亲爱的,请不要抛弃我,我改,我改还不行吗 ?”
司机还真改了。这一天,晏婴发现司机和以前不一样了:谦谦和和,稳稳当当,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一问,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晏婴点了点头:“小伙子,不错,你已经够格当官了。”于是,司机在晏婴的举荐下当了齐国的大夫。
——现在,管仲、晏婴、子路、曾西、曾西的爷爷曾参,这几位出场人物都已经介绍过了,再回来看看孟子师徒俩吧。公孙丑问孟子:“如果您和管仲、晏婴一样做了齐国的总理,也能做一番他们那样的功业吗?”
孟子给公孙丑唠了唠儒家的家常:曾西的爷爷比不上子路,曾西自己比不上爷爷,所以曾西在儒者当中远远不是最厉害的,可是,就连曾西都看不上管仲呢!孟子觉得自己多少也要比曾西强一点儿,所以说:“连曾西都不屑于去做管仲那号人,何况我呢!”
公孙丑一愣,半晌才说:“老师,您这不是在吹牛皮吧?管仲和晏婴辅佐国君成就霸业,他们可不是简单的阿猫阿狗啊!”
孟子一撇嘴:“成就霸业算什么,齐国就算一统天下都易如反掌。”
这话把公孙丑说得更迷惑了,公孙丑问:“老师,您的牛皮怎么越吹越大啊,以周文王那样的圣人,又活了快一百岁才死,他都没能一统天下,到了周武王和周公的时候可算才一统天下,成就了王道。这事不像您说的那么‘易如反掌’吧?”
公孙丑的这个问题真是问得合情合理,孟子非常推崇周文王,可周文王一辈子都没做成的事,怎么这会儿倒成了易如反掌了呢?难道孟子比周文王还强?!
可孟子自有他的道理:“周文王是圣人,谁能比得了!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想想,商朝从开国到灭亡,贤能的君主出过六七位,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天下人一直都归附于商朝,这就产生了社会的惯性,任凭是谁,想改变社会的惯性都是很难的。商纣王虽然坏,可他接下来的这个家底儿实在太好了,身边的能人又多,像著名的贤人箕子、微子、比干等等。所以,周文王仅仅凭着方圆百里的这么一个弹丸之地要想取商朝而代之,那是多难的一件事啊!”
公孙丑点点头:“嗯,有道理。”
孟子接着说:“你们齐国人不是有句谚语吗,叫‘靠智慧不如靠运气,靠锄头不如靠天气’。也就是说,形势比人强。周文王那时候形势不好,做事不容易,可现在不同了,时机已经到了,要想一统天下可就容易多了。夏、商、周三朝最鼎盛的时候,国土也没超过方圆千里,可现在齐国的土地就已经在方圆千里之上了,而且人口也多,所以呢,国土也不用再扩张了,老百姓也不用再招徕了,靠现在的底子就足够一统天下了。”
公孙丑又点点头:“嗯,果然在理。”
孟子接着说:“理还不止这些呢。天下都乱了这么久了,可是一统天下的大英雄却还没出现,这不正常啊,老百姓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苛政折磨得这么厉害的。你要知道,人饿极了连屎都吃——”
公孙丑连忙插嘴说:“老师,您说的那是狗。”
“哦。”孟子连忙改口,“人饿极了连树皮都吃,人渴极了连尿都喝。孔子还说过,道德的传播速度比邮局投递杂志还快——”(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公孙丑心说:“我订的《齐国国家地理》都十二月了才收到六月那期,里边还做着避暑胜地的广告呢。”
孟子接着说:“现在天下老百姓的心态,就是人饿极了、渴极了时候的心态,只要有齐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实行仁政,那就是解民倒悬,比起周文王时代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为什么不是八百年?
孟子在这一节的结尾处一连为我们创造了两个重要成语,一个是“解民倒悬”,一个是“事半功倍”,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都还常用这两个成语呢。
孟子这一番话,听上去满是那么回事。至于仁政可行与否,我在“梁惠王篇”中已经讲了很多,不再赘述。这里很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关于“时机”的说法。
“时机”这个东西,从远古一直被人们感慨到现在。“梁惠王篇”里我详细介绍过梁武帝,有人曾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来评价梁武帝,这两句诗原本是唐朝诗人罗隐评价诸葛亮的。这是英雄式的对“时机”的感慨——时机一到的时候,天地万物全在帮你,绊一跤都能捡个钱包,可如果运气一过,吃豆腐都能把牙崩了。其实,写这两句诗的罗隐虽然是写诸葛亮,其实很可能是自伤自怜——他自己就一直是“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也算个有名的才子,可科举考试总也考不上,落魄得很。说件他的趣事,有次他路过钟陵,见到了十几年前的一位老相识,一位名叫云英的妓女。久别重逢,云英一看,这不是十几年前的大牛人罗隐吗?云英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问了一句:“十多年不见,怎么你还是白丁啊?”罗隐心里这个气啊,好啊,你寒碜我,那我也寒碜寒碜你,当下作诗一首:“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就是臭文人的阴损,意思是:我考试确实考了十几年都没考中,丢死人了,可你做妓女也做了十几年了,怎么也还没从良啊?噢,咱俩可能都是一路货,谁也别说谁!
抛开阴损不谈,罗隐确实诗写得好,才气也足,脑筋也快,可就是走霉运,考试考了半辈子,就是考不上。所以他一咏叹诸葛亮,自然羡慕人家当年“时来天地皆同力”,跟着也由人家后来的遭遇感怀到自己,于是乎“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的“时来”和“运去”还仅仅停留在人生感怀的层面上,“时”与“运”的意义可远远不止于此。其实呢,时也好,运也好,好日子什么时候来,掐掐指头是能算出来的。
怎么算呢?
我们看评书中的智囊型高人,比如诸葛亮、刘伯温、徐茂公,都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你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个人,和你同姓,你们会套近乎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有谁想过没有,为什么都是“五百年”,为什么不是八百年或者一千年?
——后来人是说“五百年”说顺嘴了,其实这个“五百年”还真是有出处的,“五百年”代表着一个历史周期,这个话头儿在《孟子》里就能找到,《孟子》后文会详细来说,但现在便已经出现苗头了:讲什么时机已到,讲什么一统天下的人很久都不出现了所以不正常之类的话,等我们看到后文孟子来讲“五百年”规律的时候,就会明白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这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周期的,并且是五百年一个周期。
“历史发展周期说”可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说法,这又涉及讲“梁惠王篇”时一再强调的问题——流变。历史周期的说法越来越复杂,被羼杂进去的东西越来越多,五行、八卦什么的,最后神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一般人的心态是,越是神秘的东西就越是容易相信,就像看医生开的处方,如果医生的字你全都认识,医生写的话你全能看懂,那你就会对这个医生的水平产生怀疑了。孟子讲历史周期,讲历史的时来运转,仅仅是一种朴素的历史感悟,而后人把这一思想发展起来那就了不得了,无限神秘。
历史既然存在周期,那相应的,也就一定可以由这个周期来预测未来。像《三国演义》里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阐释了规律,也可以作为预测,这倒是有相当的可信度的,孟子这时候感慨的其实也正是“分久必合”,可他在发愁这个“合”的人怎么还不出现啊?
问题就在这里,这种预测是没有任何量化标准的,到底什么时候“合”,一百年也是它,三百年也是它,而且还不是百分之百就一定得“合”,只能说“合”的可能性似乎稍微比“不合”多些。中国人容易相信诸如循环、周期、预测这些概念,不像基督教文化那样认为历史是线性的,是一条道走到底的。与孟子同时代的邹衍已经把历史周期的理论给系统化了,这可给了儒家后学不少的借鉴,没谱的说法越来越多,余绪流入民间,又大大发展了各种算命理论。而算命先生们往前给自己找祖师爷,竟然也会找到了大儒身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算命先生找到的这位大儒祖师爷,就是宋代理学大师邵雍邵康节,是理学的五位祖师爷之一,曾经从祀过孔子的。邵康节很好学,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用一种看上去比较神秘的体系写了一部《皇极经世》。对这个书名,很多人可能都会有些印象。有一本被很多人推崇,也流传很广的书叫《了凡四训》,是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教人积德行善的。袁了凡说自己年轻时遇见过一位高人孔先生,断命如神,把自己的命运详细批了一遍,详细到以后考试会考什么成绩,做官做多大,工资多高,反正是把种种细枝末节的事都推算得非常具体,后来呢,真是惊人,居然没有一个预测是错误的。读过《了凡四训》的人应该都对这一段印象很深,这位孔先生之所以这么神,就因为他“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通行的权威讲本说,这个“邵子”就是邵康节,这个“皇极数”就是邵康节的《皇极经世》。
这个解释应该说是不错的,而且,邵康节在大众心中也确实是一位算命大师的形象,他精通《易经》,是很多算命先生的祖师爷,他那部《皇极经世》是一部集算命学之大成的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