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9358600000063

第63章 人间佛国(4)

梁武帝萧衍还在年轻的时候便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才俊风貌。当时的江南还是齐国的政权,萧衍出身名门望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晋身之阶对这些大族子弟来说是非常容易获得的,更何况萧衍才干非凡,见识高远,被提拔得也就更快。而在文人圈子里,他还和沈约、谢脁等人并称为“西邸八友”,而沈约和谢脁都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萧衍能和他们齐名,可见文学造诣之高了。

不仅如此,才俊如沈约还极其推崇萧衍,认为萧衍将来必成大器,成就非凡事业。沈约相信自己的眼光,便全心全意为萧衍出谋划策,萧衍后来终结齐国政权、开创梁朝基业,沈约是出了不少力的——尤其是坑人、害人的主意,沈约真没少出,文人无行,可见一斑。

文化方面的特长远非萧衍的全部,他是个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在多次战争当中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连江北英豪北魏孝文帝都对萧衍的战斗能力大为赞叹,告诫自己的部下说:“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

即便在晚年台城失陷、侯景大军杀入的时候,萧衍的表现依然令人惊叹:

侯景率五百甲士来见这位年老而失败的帝王。梁武帝面对强敌,神色不变,问道:“卿久在军中,很辛苦吧?”

侯景虽然是胜利者的身份,虽然身后扈拥着五百甲士,但在梁武帝的面前却汗流满面,不敢仰视。梁武帝又问了几句家常,侯景依然惶恐万分,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直到梁武帝问到近来的战争局势的时候,侯景才算找回了一些自信。

侯景回去之后,在亲信面前埋怨自己的不争气,大意是说:“我这个出了名的杀人王身经百战,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今天却在萧衍面前畏首畏尾,连话都说不利索,真是帝王风范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啊!我以后再也不去见他了!”

梁朝萧家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诗书帝王家,若论文化修养,除梁武帝萧衍之外,太子萧纲(就是后来的傀儡皇帝简文帝)也丝毫不亚于乃父。萧纲在被侯景囚禁之时,用荆棘在墙壁上题写文章数百篇之多,且有自序:“有梁正士兰陵萧世赞,立身行道,终始若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王伟在谋杀萧纲之后,见到墙壁之上文辞凄怆,深为厌恶,命人刮去,萧纲这些血泪文章后人便无从见之了。

而在萧纲之前,萧家还出过另一位卓越的文学人物,就是编纂《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后世有俗语说“《文选》烂,秀才半”,可见一部《文选》对后世的影响何其深远。萧统死得早,所以才由萧纲接下了太子之位。

而梁朝的下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帝王——平定侯景之乱的梁元帝萧绎(原来的湘东王),虽然性情狡诈刻薄,却也是位著名的嗜书之人。萧绎读书无数,藏书无数,连著书都堪称无数,诸如《丹阳尹传》《周易讲疏》《连山易讲疏》《筮经》等,著作等身,而且看来还是位易学占卜专家。在西魏大将于谨兵临城下的时候,萧绎自知不敌,却没有忙着逃跑,而是下令烧书,结果一把大火,把宫内珍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毁于一旦。萧绎做了西魏的俘虏之后,西魏将士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烧书,萧绎痛愤地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看来真是爱之深而恨之切啊!

《南史》谓萧绎“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出言为论,音响若钟”。萧绎从小便受到萧衍的喜爱,及年稍长,又“常自比诸葛亮、桓温”。至于读书,更是大大出名,《南史》谓他“性爱书籍,既患目,多不自执卷。置读书左右,番次上直,昼夜为常,略无休已,虽睡,卷犹不释。五人各伺一更,恒致达晓。常眠熟大鼾,左右有睡,读失次第,或偷卷度纸,帝必惊觉,更令追读,加以槚楚。虽戎略殷凑,机务繁多,军书羽檄,文章诏诰,点毫便就,殆不游手。常曰:‘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看这架势,比什么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简直都不在以下。

读书本来绝对不是坏事,可从萧衍到萧统、萧纲、萧绎,读的书不是文章经典就是佛道经书,却唯独忽视了对帝王权谋之术的学习,学而不以致用,徒唤奈何!

萧衍开创的梁帝国在他自己的晚年里便已经走到了终点,而在萧绎一代彻底灭亡,其间并没有经过多长的岁月。灭亡梁朝的西魏军队并没有在南方占地扎根,而是大肆抢掠,把无数珍宝和数万男女百姓一路押回北方。这些俘虏之中有不少大家门阀子弟,却分别被配给西魏将士为奴为婢,不但一路之上受尽凌辱,并且还要准备迎接到达北方目的地之后的更为惨痛的人生。

随着时代的推移,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越发兴盛,梁武帝也继罗汉、菩萨们之后被后人赋予了神话色彩。明代最著名的话本“三言二拍”当中就有一篇以梁武帝为主人公的故事,题目叫做《梁武帝累修成佛》,而时人对佛陀思想的市井化理解也在这篇故事当中一览无余:

梁武帝本是一条曲蟮,因得近水楼台之便,听了大通禅师讲《法华经》三载,颇有心得。正巧,一个小和尚不小心,锄草的时候把曲蟮给误杀了,曲蟮因为那三载听经的因缘,便转世为人,生在了一户范姓人家。小范长大之后进了寺院,做了多年杂役,虽然大字不识,却能熟练背诵《法华经》。后来,小范听说了大通禅师坐化的消息,心有所动,便向寺中长老“求个安身去处”。于是,长老施展神通,使他投生在了一户黄姓财主家里。投生之后,这个小孩子天生异常,哭哭闹闹地不肯吃奶,黄财主没办法,请附近一位高僧帮忙,高僧一看便知原委,轻易就解决了孩子的问题,还说这孩子很有佛缘,应该寄名出家。后来这孩子长大些了,果然寄名出家,被高僧取名为黄复仁。

黄复仁长大之后,长辈给他定了亲事,偏巧,这个媳妇是“摩诃迦叶祖师身边一个女侍,降生下来了道缘的”——这样一门婚姻当真离奇。结婚之后,两口子是真正的相敬如宾,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过。

再后来,黄复仁竟和妻子结拜为兄妹,一起粗茶淡饭,青灯礼佛,终于双双坐化。

各自投胎,黄复仁投生萧家,妻子投生支家,黄复仁终于成了萧衍。

萧衍自幼不凡,长大成人之后成了梁朝的开国皇帝。但他虽然做了皇帝,心中却是向佛,做了不少的善事。

有一天,萧衍做梦,梦到一条蟒蛇,自称是郗皇后,只为生前嫉妒心毒,死后变成蟒身,受此业报,希望萧衍能够念在夫妻情分上,广做佛事,让自己脱离苦海。

这位郗皇后本是萧衍的正宫皇后,生前嫉妒心很重,萧衍但有宠爱的妃子都会遭到郗皇后的百般毒害,死于其手者不计其数。萧衍无奈,听说鹝鸟做羹,饮之可以治妒,就让人按照此法做羹给郗皇后吃。果然,这办法还真有些作用,可郗皇后没多久就知道了此中原委,再也不吃鹝鸟羹了,于是妒性复发,继续害人。

萧衍这回接到了郗皇后的托梦,于是写了《梁皇宝忏》为郗皇后赎罪,又请僧侣们设盂兰盆大斋,为无主饿鬼广给食粮。结果,这设斋、造经二事功德太大了,冥府罪人即得超救一切罪业,地狱为之一空。萧衍很快便又做了个梦,梦见郗皇后向自己拜谢,又梦见百万狱囚皆来拜谢,说是因为陛下功德,使大家都脱离了地狱。

又有一天,有位和尚奉诏来见,正赶上萧衍在和人下棋。萧衍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棋盘上,捏着棋子说了声:“杀!”——这可坏了,等下完了棋想起那位和尚的时候,才知道侍卫已经“奉旨”把他给杀了。萧衍大惊,问侍卫:“和尚临刑前有何言语?”内侍奏道:“和尚说前劫为小沙弥时,锄草之时误伤一曲蟮之命。陛下那时正做曲蟮,今生合他偿命,乃理之当然也。”萧衍叹惜良久,更加坚信轮回报应之理。

后来,萧衍终于遇到一位神通极高的支长老,便拜他为师。可奇怪的是,支长老受拜之后却要反拜萧衍,萧衍大惊道:“哪有师父拜弟子的道理?”支长老说:“也没有妻子不拜丈夫的道理啊。”萧衍一下子明白了前生种种,也明白了眼前这位支长老正是自己前生的妻子转世而成。于是,萧衍耗资巨万,修建了同泰寺,将支长老供养寺中。

后来侯景作乱,攻入台城。侯景此人,“阴体弘壮,淫毒无度,夜御数十人,犹不遂其所欲”,见溧阳公主国色天香,便要娶她。

溧阳公主为了保存萧家,不惜委屈自己,应允了侯景,“定情之夕,景虽狎毒万端,主亦曲为忍受”,待关系稳定之后,溧阳公主便开始干扰朝政,暗中给侯景使坏了。

萧衍死后,湘东王萧绎讨伐侯景,一名部将望见萧衍与支公二人缓缓走来。这位部将大惊之下,连忙跪下奏道:“陛下与长老因何到此?今要往何处去?”萧衍回答道:“朕功行已满,与长老往西天竺极乐国去。有封书寄与湘东王,正没人可寄,卿可仔细收好,与朕寄去。”说完,萧衍就袖中取出书信递了过去。这位部将刚接得书,就不见了萧衍与支长老。

湘东王萧绎得到书信之后,展开一看,却是一首古风:

好虏窃神器,毒痡流四海。嗟哉萧正德,为景所愚卖。凶逆贼君父,不复办翊戴。惟彼湘东王,愤起忠勤在。落星霸先谋,使景台城败。窜身依答仁,为鸱所屠害。身首各异处,五子诛夷外。暴尸陈市中,争食民心快。今我脱敝履,去住两无碍。极乐为世尊,自在兜利界。篡逆安在哉?鈇钺诛千载。

萧衍在诗里既说了自己“今我脱敝履,去住两无碍”,也预言了不久之后侯景败亡的事情,后来诗中种种预言果然先后一一应验,故事到此终了。

故事中的梁武帝,虽然多处合乎史实,却似是而非,完全不是正史中的模样。梁武帝的一生,被市井化的佛教观和男权社会的佛教观渲染得稀奇古怪,但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了:

1.有一个恒常不变之“我”在六道当中轮回转世(曲蟮—小范—黄复仁—萧衍);

2.前世的修行会有一部分被带到今生(小范天生会背诵《法华经》);

3.积德行善会使自己投生到好人家(曲蟮—范家—黄家—萧家,一家比一家富贵);

4.因果报应一一对应(小和尚误杀曲蟮,后来曲蟮投生的梁武帝误杀小和尚投生的大和尚);

5.人与人之间有着“缘”(黄复仁和妻子的缘,梁武帝和支长老的缘,曲蟮和小和尚的缘);

6.自己的“业”可以由别人来消除(梁武帝写《梁皇宝忏》、设盂兰盆大斋为郗皇后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