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9363900000031

第31章 让洋人去死吧(3)

李鸿章笑着说:“这事咱们以后再商议,不必着急。”

说真的,威妥玛看起来还真有点着急:“中堂这次来烟台是为解决此事,当然要尽快办理,不可游移。现在烟台这里各国官员都有,人多嘴杂,今天这个说一主意,明天那个出一主意,就乱了。其实这事只牵涉英国和中国,其他国家都不能干预,中堂可不能听别人的闲话,误了大事呀!”

这话说得非常有趣,李鸿章肚里暗笑,胡乱点头答应。威妥玛又说:“以前天津教案的时候,我们英国的大臣就有人说如果出兵把天津全城烧成平地,以后就不会发生这类事件了。可是这件事后来轻描淡写地过去了,没有认真查办,以至于又发生马嘉理之案。现在要想把这案子办到妥善地步,必须把岑毓英提到北京审讯,问明主使是谁,然后将其正法,才能保证中国今后五十年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又是威胁,可今天的威妥玛不知怎么了,嗓门远没有平时那么大,语气也柔和了许多。李鸿章反问了一句:“威大人的意思是必要把岑毓英提京审办治罪才能满意?”

“这是各国公使的意思,我们英国政府也必有此意。我却不是一定要这么办的。但中堂若要妥善商议,必须想出一个切实办法,可不要敷衍我呀。”

哟!威妥玛软了!这是怎么话儿说的?

因为李鸿章给威妥玛“点眼药”了。

英国是世界头号霸主不假,可它本身却是个小国,人力资源相对有限。由于争霸的关系,英国和俄国、德国都不对付,跟美国关系也不佳,大家各怀鬼胎,都在找机会算计对方。这回英国借马嘉理事件要挟中国,想索取种种利益,其他强国看在眼里能痛快吗?

现在李鸿章设下盛宴,大集宾客,实际上就等于把中英两国之争公之于众,而且从今天的态势来看,各国领事全向着李鸿章,给他捧场。以后英国再想恶形恶状威逼中国,恐怕其他列强都会站到中国一边来和英国作对了。

这么一来威妥玛的戏不好唱了。

4.英国人郁闷了

第二天是十三号,约好的日子,威妥玛主动来找李鸿章谈判。一上来就说起要把岑毓英提到北京审讯的事,可是紧接着就吐了口,声明只要大清国能“另想实在善法”,则“此层或可通融”。

有这句话就好办了。

下面威妥玛还是老路子,揪着岑毓英,猛咬总理衙门和军机处,硬说要从岑毓英身上审出军机处、总理衙门有没有给他“密函文件”指使他派兵袭击英国人。可他前面已经松了口,现在想咬也咬不住了。李鸿章乘势拿出总理衙门寄来的照复面交威妥玛,声称“此案如果另有确实凭据才能提京审讯,没有就不能凭你的空口白话答应提京,这是正理,‘各国公论’都是这么说”。

“各国公论”四个字结结实实堵住了威妥玛的嘴。见驳不倒李鸿章,只得又放狠话,说“须把军机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换掉,才能保证将来不再发生此事,比把岑毓英提京更好”,李鸿章立刻毫不客气地斥责他“这话太无礼,正如欧洲各国大臣岂能由别国的人一句话就能替换”?威妥玛也没了以前拍桌子就走的威风。两人东拉西扯一来一去足足辩论了一天,虽然还是没什么结果,可威妥玛却再没有往日的凶相了。

当天下午,德国公使巴兰德来拜会李鸿章,李鸿章乘机让巴兰德给威妥玛带口信:“这次议办条款已经快要成功了,可不能把条约订得过于繁重,令我为难。”巴兰德立刻答应把口信带给威妥玛。

德国人把中国人“不要让我为难”的口信带给英国人……威妥玛真得坐下来好好想想了。

眼看李鸿章在烟台到处活动,联络各国领事,一大帮人指责威妥玛,反对英国的政策,到这会儿威妥玛可真后悔了,早知道就在北京谈判多好。那时候自己就像个提着刀的大人面对一群哇哇大哭的小孩儿,意气风发、为所欲为,想不到却因为胃口太大、心眼儿太多,一次次设局,最后局设成了,倒把自己装进去了。

眼下代表大清国的李鸿章仍然像个无助的孩子,却因为外交手段玩得漂亮,引得各国领事都围着他、护着他,威妥玛再想随意打骂吓唬反倒没处下手了。结果是好多本来能谈成的条件现在反而谈不成,或者打了折扣。

七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和威妥玛正式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十六款,并附有“另议专条”。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偿款白银二十万两;中国派使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定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总理衙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前往“观审”,“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未妥,可以逐细辩论”;中外交涉案件,被告为何国人,即向何国官员控告,由被告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为: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进藏。

在此之前威妥玛一直咬住“把云贵总督岑毓英提到北京治罪”不放,想以此羞辱中国、扩大事态并乘机索取更多利益,结果这一条被李鸿章搅黄了;借马嘉理事件向中国讹诈兵费赔款的要求也黄了;派王公大臣去英国道歉的要求打了折,成了中国派人到英国担任大使顺便道歉;原本想在中国新开十几个通商口岸,现在减少到了四个;洋货的税是减了,可这笔钱却以厘捐的形式加到了鸦片的贸易上。

这件事让英国人相当郁闷,以至于《中英烟台条约》出台后,英国政府自己反而拖了好久不肯签字。

这就是俗话说的“张狂人没好事”,威妥玛这个“京油子”、老演员这次把戏演过了头,崴泥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签这种条约,大清国比英国人更郁闷。

虽然李鸿章煞费苦心地用外交手段帮大清国挽回了不少损失,可毕竟外交的力量有限,中英两国真正较量的是国力、军力,在这上面大清国跟大不列颠差得太远太远了。《中英烟台条约》原本就是要让中国吃亏的,就算条约上只写了一个字,中国也要吃这一个字的亏。

古人云:知耻而后勇。耻即“疵”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勇于改进,这才能越来越好。

眼下当务之急是先向英国派出使节。大清朝廷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时任福建按察使的郭嵩焘。

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早年追随曾国藩帮办军务时到过上海,对西方的种种新式科技产生兴趣,进而又对西方先进社会制度做了一定的研究,并认真研读了使他惊讶不已的《日不动而地动》等自然科学图书,从此倾心西学,一直参与洋务,曾提出由商人办理近代企业。但他的想法被时人认为是惊世骇俗之论,结果挨了整,只好辞官回家。后来朝廷开始大办洋务,李鸿章推荐郭嵩焘进京,被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召见,不久被授福建按察使。现在郭嵩焘接了大清国驻英公使的职位,成了中国向国外派出的第一位大使。

这件事敲定之后,李鸿章把郭嵩焘请来商量:“这次去英国人地两生,我给你推荐一个帮手如何?”

“谁?”

“马格里。”

对,正是那个被李鸿章赶出了金陵机器局的马格里。

李鸿章大概是第一个理解了洋人的中国人。

在当时,洋人和中国人脾气不太一样。中国人犯了错,有时候你得给他留点儿“面子”。可洋人不是,你越给他留面子,他犯的错越大,立刻收拾他一顿,他知道错,反而会老老实实地改正。要是指出错来他不改,大可以立刻让他走人,不必客气。

李鸿章就是这么对待马格里的。

赶走他,是因为这个人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但这并不影响李鸿章对马格里的信任,也丝毫没有影响两人之间的友谊。马格里被赶出金陵机器局后,痛定思痛,倒明白过来了,多次主动给李鸿章写信请求原谅,李鸿章也就真心实意地原谅了他。

后来马格里跟着郭嵩焘去了英国,一起建立第一个驻外使馆,给郭嵩焘帮了不少忙。此后马格里一直在中英之间奔走,直到1905年还被聘请担任中国驻英使馆的顾问,第二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