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9363900000056

第56章 难以承受的耻辱(3)

弱国无外交,人家说什么你都得听着。李鸿章只好收起性子,低声下气地恳求:“你应该设身处地体谅一下我的难处。果真按这个数目写进条约,外国人肯定知道中国要借洋债,势必以重息要挟我国。那时债借不来,款还不上,失信于贵国,恐怕又将开战。何苦相逼太甚!”

这句话里暗含了一点点威胁的意思。可一个刚刚被打败的国家想要威胁战胜者,实在力不从心。伊藤博文把眼一翻:“借债还款全是中国的责任,我管不着。”

“不能还款,怎么办?”

“已经深知贵国情形为难,所以减至这个数,万难再减。”

“无论如何请减一点儿。”

“没法减。”

李鸿章无法可想,只好在赔款的利息上做起文章:“条约中说第一次赔款交清后,其余款项要加五厘的利息,中国自道光、咸丰以来,三次给英、法军费赔款都没有加利息。不过到期未还,才会加利息。”

“如果能一次还清,就不计利息。”

废话!

“两亿两实在还不起,如果算五厘的利息,能不能答应不还本金?”

李鸿章这话完全是“痞子腔”,目的是要把伊藤博文绕晕,好找他的漏洞。可伊藤博文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绕晕的,冷笑着说:“这么搞就成了是中国向日本借款了,日本没有这笔巨款。”

“不必贵国出本,只是白拿利息。”

“办不到。”

李鸿章也笑着说:“如果把赔款的余款加上利息,那就只给利息,不还本钱了。”

“痞子腔”打到这个份儿上也算很厉害了。可惜耍无赖也需要本钱,李鸿章偏偏没有本钱,所以痞子腔终于打不下去。只好先放下赔款一节,改议割地,可是辩来辩去,对方一点也不松口。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谈判”,而是一场公开的抢劫。日本方面不讲任何道理,他们精确估算了双方实力的消长,知道对手无路可走,只有认输,所以不管李鸿章辩才如何高明,在这里都只是在和伊藤博文说相声罢了。

终于,李鸿章再也按捺不住,硬邦邦地说:“总之现在谈的三大项中,两亿两白银赔款数目太大,必须减少;营口日军必须退出;割让台湾的事不必提及。”

伊藤博文冷冷地说:“这么说咱们两人意见不合。我已经把改过的和约条款交给你看了,日本方面只能让到现在这个程度,中堂肯照办当然好,不能照办,就算把和约驳回了。”

和约条款驳回,就等于谈判破裂,也就是重新开战的意思。李鸿章顿时气馁,只问:“不许我驳吗?”

“驳只管驳,但和约条款不能改动。中堂愿意速定和约,我也是如此。现在广岛已经有六十多只运输船停泊,装载着两万吨军需物资,今日已有几艘船出发。我军前线的粮草弹药已经齐备,之所以没立刻运往前线,只是因为有停战约定罢了。”

相对于李鸿章的小小倔犟,伊藤博文嘴里的战争威胁才是货真价实的。李鸿章无法可想,又不愿意立刻屈服,只好换了个话题:“停战期限满了之后,可以再延期吗?”

“如果和约已签,停战可以延期,否则不能。”

眼看如果和约谈不拢,等停战期限一到,日本又将开战,到时,已经被打垮了的大清国恐怕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李鸿章只好说:“此事重大,必须和朝廷商议,我不能做主。”

至此,伊藤博文算是松了口气。想不到李鸿章忽然又说:“赔款还请再减五千万两白银,台湾不能相让。”

很难想象这个瘦骨嶙峋的老头子竟如此顽强。而且他脸上还有伤,每说一句话都牵动伤处,疼痛难忍。可伊藤博文为了日本的利益,哪会同情这个中国人,立刻回答:“如果像中堂所说,那么日本就立刻派兵到台湾去。”

“我们两国是比邻,不必如此决裂,以后总要和好的。”

“赔款割地就像债务,把债还清了,两国自然就和好了。”

“逼债逼得太狠,就算和好也不是诚心。台湾不容易攻取,海浪很大,台民强悍,以前法国攻打过都没得手。”

“我国海军官兵不管什么苦都能承受。去年东北地方奇冷,很多人都以为日本兵不能吃苦,可是过了一冬天,我军没有吃亏,反而处处得手。”

这又是一句武力威胁。在对手的恫吓面前,李鸿章实在已经无话可说,只好硬说:“台湾瘴气甚大,十多年前日本兵去台湾,伤亡甚多,所以台湾人大多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

其实李鸿章是暗指台湾民众勇猛善战,日本人在台湾站不住脚。可伊藤博文哪在乎这些?昂着头说:“看我日本国以后占据台湾,一定禁绝鸦片。”

李鸿章无话可说,只好起身与伊藤博文握手作别,握手时又弓着腰赔起笑脸:“还是把赔款再减一些吧。”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求人求到这个地步,伊藤博文也无心拿他取笑了。可要让他做出让步,却是死也不肯,摇头说:“实在不能再减。”随即扬长而去。

4.耻辱的《马关条约》

三月二十一日,李鸿章第五次来到春帆楼和伊藤博文谈判。

这几天,李鸿章已经把谈判的内容电告朝廷,请皇上、太后定夺。可偏偏叶赫那拉老婆子和爱新觉罗小皇上谁也不肯拿主意,只管互相推诿,推不过了,就推到李鸿章头上,让他一个人去跟日本人争。李鸿章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已经快被逼死了。只好对伊藤博文说:“现已奉旨,叫我在谈判中‘酌量办理’,此事难办已极,我实在无法酌量,还请你替我‘酌量’一下。”

李鸿章这么说是想倚老卖老,跟伊藤博文套交情。可伊藤哪肯替李鸿章分忧?冷淡地说了句:“我的处境和中堂差不多。”

“你在日本,所办的事无人敢驳。”

“也有被驳的时候。”

李鸿章苦笑道:“总不像我在中国被人驳斥得那么厉害。”

看来李鸿章在试过所有招数之后,今天用上了最后一招,拼着一张老脸不要,死也要巴结伊藤博文,跟他套交情,扮可怜。可伊藤博文心如铁石,根本不会同情对手:“我在日本的处境还没有中堂这么好,你在中国位高望重,无人可以动摇。我国议院权力很大,我做事一有错失就会被议员揪住把柄。”

“去年朝廷的言官屡次参我,说我和日本的伊藤首相交好。他们说得很对,今天我和你议和立约,这不就是交好的明证吗?”

见李鸿章没羞没臊,不管不顾,拼命往自己身上缠,伊藤博文也生了几分恻隐之心。可正因为他发现自己动了同情心,所以必须立刻压住,毫不客气地说:“那些御史不知时势,所以才参中堂,看了现在谈判的情况,他们已经明白你我二人并无交情,以后必会悔恨当日错参了中堂。”

“如此凶狠的条款,我签了和约回去又要挨骂,怎么办?”

“让他们胡说好了。如此重任那帮人根本担当不起,大清国只有中堂一人能担此任。说便宜话的人到处都有,不理他们就是了。”伊藤博文随着又补了一句,“我在日本的境地也是一样。”

一句话说得李鸿章鼻子发酸,眼圈泛红。这么一来再想套交情也套不下去了,只好说:“这些先不提。我来议和,皇上令我酌定,如果能将原约酌改几处,我才能担此重任。请你替我细想,什么地方可以酌让,比如赔款、割地两条,总要稍稍让步,这样才能议定和约。”

“我早就说了,万难再让。我仔细想过中国的形势,已经减到无可再减的地步,再说,议和又不是小商人做买卖,像这样彼此争价,不成体统。”

“上次谈判临别时,我请你让五千万两白银,当时贵大臣似有欲让之意,如能让此,全约可定。”

“如能稍让,不必中堂再提,我早就让了。”

李鸿章把腰又弯了一些,语气又柔了几分:“五千万两白银不行,让两千万两白银可以吗?我看了《新报》的报道,说日本此次作战兵费只用了八千万两白银,这个说法未必完全准确,可也并非无因。”

伊藤博文拿过报纸看了:“新闻上所说全是与国家作对的话,不可听信。”

“请让少许,和约就可以定了,我会电告国家感谢你。”

“凡能做的让步都已经让出了。”

两人一来一往又纠缠起来。说了半天,伊藤博文还是寸步不让。只说:“我已经屡次对中堂说明,万万不能再让。”

李鸿章恨恨地说:“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让我太过不去了。”

“这是中国战败之后所签的和约,和平常交涉不一样。”

“既然讲和就应该彼此相让,你办事太狠,才干太大!”

伊藤博文反唇相讥:“是你们战败了,不得不这样签约。要说和中堂比才,我可万不能及。”

“赔款既不肯减,割地可以稍减吗?到底不能一条也不允呀!”

“两件都不能稍减,屡次言明,这已经是让到头了,不能稍改。”

“我又不是不定约,不过请你略减一点,如能稍减,即可定约。这也是伊藤大人和我的私人交情,将来回国,我会时常记起的。”

“这份和约已经比前一份和约条款少了很多,就是我跟中堂的交情。第一份和约本来也不肯改的,只因念及和中堂多年交情,所以减了一亿两银子。”

李鸿章咬着牙狠狠地说:“如此口紧手辣,将来必当记及!”

仇恨,是弱者的心态。李鸿章这辈子虽然做了很多“示弱”的事情,可他并不是一个弱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通常不是抱怨,不是仇视,不是咒骂,而是正视自身,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以求进步。虽然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失败的,可李鸿章自己却在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可以说,李鸿章有着独立于时代之外的人格和完全属于自己的坚强的精神世界。

所以李鸿章一直走在他所处时代的最前沿,这样一个人,没有多少事值得他记恨。可他却记恨了日本,记恨了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李鸿章就登船回国,并发誓终身不踏上日本的国土。

“终身不履日地”实在是幼稚无聊的行为。从李鸿章的表现又一次看出,“仇恨”确实是弱者的心态。当一个一贯的强者表现出软弱时,更让人觉得辛酸和沮丧。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最低点,自此以后,中华民族开始在震荡中缓缓攀升。四十多年后,中日之间展开了另一场殊死的决战,在这场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先后牺牲了五百多万战士,伤亡了三千万人民,终于彻底击败了日本帝国,收复了台湾,所有曾经的耻辱,至此烟消云散。

得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大清国举国震惊,所有人都跳起来反对,一时间全国上下竟没有一个人不反对的。各级官员天天上奏,各省举人纷纷上书,其中康有为、梁启超二人更是脱颖而出,凭着一纸“上今上皇帝书”而名闻天下。

《马关条约》虽然签了,但还不能作准,需要皇帝亲自批准才行。此时的大清国其实有两个“皇帝”,一个是慈禧,一个是光绪,可在这个要紧的节骨眼儿上,慈禧太后首先“病”了。

实际上慈禧太后已经“病”了好些日子了。自从前线打了败仗,朝廷决定议和,这老婆子就躺倒了,整天咳嗽吐痰见不得风,而且一直也不见好,实在很难出来管事。

李鸿章在日本挨了一枪都不敢躺倒,慈禧这边瞪着眼装蒜,却没一个人敢说她是装的。既然慈禧躺倒了,大主意自然就靠光绪皇帝来拿了。

慈禧和光绪,两人只能躺下一个。现在老婆子已然躺下了,光绪就不能再躺,再躺爱新觉罗家就没人主事了。于是光绪拍胸脯,跳脚,拒绝签约,骂街,骂李鸿章,骂完大哭,哭完接着骂,骂完还哭……

四月初八,“小泪包”光绪在又一轮大哭之后,终于同意与日本签约,《马关条约》至此成为事实。

谁也想不到,这时的国际形势忽然发生了变化,列强开始插手了。

这次挑头的是俄国。

作为大清国周边最凶狠的陆上邻国,俄国一直把眼睛盯着中国东北。早在马关谈判的时候,俄国就告诉日本,不准侵占东北,可日本还是割了辽东半岛,俄国一看,急了!

第二个出来干涉的是德国。此时德国已经成长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可它发迹较晚,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不能与英、法相比,尤其在中国,德国人来得太晚,几乎插不上手,现在眼看大清国战败,实力大损,成了待割的鱼肉,德国人赶紧插手进来,打算先向清廷买个好儿,然后动刀子。

第三个是法国。法国对中国的领土垂涎已久,十年前就想来抢台湾,现在他们和德国人一样的念头,也是先向清廷买好,把手先伸进来,然后对中国动刀子。

很快,俄、德、法三国联名通知日本政府,逼迫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甚至准备派兵舰前往东北。

此时的日本进退两难。刚刚和大清国拼了个两败俱伤,如果俄、德、法三国与之开战,日本不但必将战败,失去刚从中国得到的诸多利益,自己也可能在战败后被列强解除武装,成为案板上的另一块鱼肉。

四月十一日,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另付三千万两白银赎回。

三列国干涉还辽,是各国列强在中国国土上进行的一场政治和军事博弈,而在这整场“交易”中,大清朝廷连一句话也插不上,也就是说,这个朝廷的威信和整个大清国的主权已经丧失殆尽。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三列强还辽将是世界列强对中国展开新一轮瓜分的开始,因为全世界都已经看透了一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后已经暂时失去了国防力量。所以眼下的大清国并不是摆脱了危机,相反,这个东方的文明古国正在向更深的危机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