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
9367900000047

第47章 沙丘之变(1)

1.赵高主谋

且说嬴政已死,赵高呆立良久,等到出窍的灵魂归位,方才慢慢转身,对阶下待命的宦官轻声说道:“皇帝驾崩了。”

短短五字如轰顶五雷,宦官拜服在地,号啕大哭。他们虽然肢体残缺,但他们的泪水在化学成分上和普通人并没有不同,同样是源于感情的发泄。他们并不在乎嬴政的功过善恶,他们只知道,嬴政是他们的主人,主人死了,天就塌了。

赵高厉声斥道:“此非当哭之时。上崩于外,无使外人得知,以防有变。胆敢泄露消息者,诛三族。”

宦官正六神无主,遭此恐吓,渐渐收声。

赵高稳住宦官之后,开始了紧张的思考。他思考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目前只有他和宫殿里的这几个宦官知道嬴政已死,李斯还被蒙在鼓里。一旦等到李斯得知嬴政已死,进而掌控局面之后,留给他赵高的机会就很渺茫了。他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和时间赛跑,在李斯发现之前,想出对策来,并立即付诸实施。

赵高的第一选择自然是篡改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反正玉玺在他手上,做到这点并不难。况且嬴政已死,也不会再复活过来戳穿他。然而,如何处置此刻宫殿内的几个宦官便成了棘手的难题。嬴政遗诏的内容,他们也是与闻的。难道要杀人灭口?殊不知,这些人杀起来容易,如何善后可就难了。宦官无端被杀,日后李斯追究起来,他将如何解释得清?

宦官可以暂时不杀,诏书却一定要篡改,胡亥也一定要取代扶苏成为太子。为今之计,他只有先和胡亥取得共识,然后再将李斯一起拖下水。

赵高于是秘密往见胡亥。时当深夜,胡亥犹睡眼惺忪,道:“何事如此紧急?”

赵高道:“臣特来报知公子,皇帝业已驾崩。”

胡亥闻言大哭。赵高急止之,又出示嬴政遗诏,道:“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扶苏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

胡亥道:“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

赵高道:“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而语哉!”

胡亥道:“子惧不孝,毋惧不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君幸勿再言。”

赵高心中暗气:小样,还和我装,我还不了解你?于是干脆把话挑明,道:“皇帝已崩,子当自谋。臣不才,可废扶苏,立子为二世皇帝,君临天下,予取予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子复何疑哉?”

胡亥继续推辞道:“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浅,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

赵高道:“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

胡亥沉默许久,叹道:“此事非小,如何能成?”

赵高道:“不与丞相谋,事诚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

对于李斯,胡亥深有顾忌,道:“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倘若丞相不许,恐怕……”

胡亥没再往下说,赵高却已明白他的意思。如今他们远离咸阳,军队等大权都掌握在李斯的手里,嬴政一死,众人自然唯李斯马首是瞻。赵高和胡亥企图篡改嬴政的遗诏,无异于篡国谋反,一旦李斯反对,他完全可以凭一己之意志,为国除害,诛杀反贼。赵高自不必说,胡亥即便贵为皇子,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面对胡亥的迟疑,赵高急声道:“贵有四海之天子,与无尺土封之公子,孰乐欤?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子勿忧也。高将往说丞相,必保大事可成。”

赵高告辞而出,仰望夜空,自语道:“不待我去见李斯,李斯必将先来见我。”说完,紧握拳头,深呼吸。好,李斯,我等着你!

2.开口便错

果然不出赵高所料,他不用去见李斯,李斯已经主动前来找他。只是,李斯之来,满面寒霜,气势汹汹,浑不曾将他放在眼里。

李斯整夜都心惊肉跳,预感到将有不祥。及宦官前来向他通报,他一见宦官的神色,心中明白:出事了,出大事了!不待宦官开口,便直奔嬴政寝宫而去。

嬴政静静躺着,双目紧闭,脸上的血色已经退去,面目略呈扭曲。李斯止不住膝盖一软,跪将下去,也不顾左右宦官的注目,掩面痛哭起来。

宦官不干了,我们不能哭,你哭就可以,还哭得这么大声。可是他们也没办法。嬴政不在了,这帝国目前就数李斯最大。

李斯灰白的头颅颤动在苍老的双肩之上,这是他多年来头一回落泪。他事奉嬴政三十余年,亦君亦臣,亦师亦友,感情不可谓不深厚。三十余年来,他早已习惯了以嬴政为中心,想嬴政之所想,谋嬴政之所谋。如今骤然阴阳两隔,纵有眼泪千行,又怎足以表达他此刻的迷茫和悲伤?

李斯慢慢止住哭声,冷静下来。嬴政一去,他身为丞相,帝国的命运就背负在了他的身上。他必须率领众人平安地度过这场危机,然后将帝国交付到嬴政指定的继承人手里。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更是嬴政在天之灵对他的期望。

李斯收拾眼泪,问宦官道:“皇帝可曾留下遗诏?”

宦官答道:“在中车府令赵高处,命公子扶苏回咸阳主丧。”

李斯点点头:如此说来,扶苏就是嬴政指定的接班人了。于是往见赵高,劈头便道:“皇帝遗诏何在?”

赵高为中车府令,内官而已,于情于理于法于势都远不足以和丞相李斯抗衡。李斯既然开口索要嬴政遗诏,他也万万不能抗拒不交。对此,赵高无疑早有预备,佯称道:“遗诏在公子胡亥处。”

李斯大怒,道:“君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掌管玉玺诏书,君之大责也。遗诏关乎天下社稷,君当谨守善藏,焉有轻授他人之理!”

李斯正待离去,再向胡亥索取遗诏,赵高道:“丞相还请留步。此非常之时也,臣有一言,敢禀。”

李斯不耐烦地道:“说。”

赵高道:“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李斯勃然变色道:“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赵高恍如一个攻略在手的游戏玩家,信心满满,谓李斯道:“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李斯冷冷地瞪了赵高一眼,厉声道:“以君之见,吾之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李斯犀利的反问让赵高猝不及防,愣在当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半晌才喃喃说道:“前四者,蒙恬实皆不如丞相也。”

李斯冷笑道:“吾辅佐皇帝,平天下,治社稷,迄今三十余年。非吾自傲,论功论能,朝中大臣,谁人可及?即便上溯古代,又有几人堪比?蒙恬乃我门下故吏,使蒙恬在我面前,也必不敢自居于我之上。君在朝多年,也算谙熟朝政,却以蒙恬比我,出此未经人道之语,不亦可笑?”说完,又逼视着赵高,嘲讽道,“君欲说我乎?既欲说我,却一开口便错,计止此乎?”

赵高嚅嚅答道:“臣方才所言,乃是司马迁《史记》原文。而照司马迁的记载,君侯本该如此回答才对……”

李斯毫不客气地打断赵高,道:“你到底是秦人还是汉人?是应该司马迁以你为准,还是应该你以司马迁为准?你身为秦人,和我一朝为臣,却作不伦之比,妄断我与蒙恬之高下,君之能由此可知也。上崩于外,我位居丞相,监国之任责无旁贷。你意欲背皇帝之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人臣之罪,莫大于此。只要我一声令下,便可即刻叫你人头落地,三族无存。”

当此时也,李斯处于绝对强势,的确如他所言,要取赵高性命,他只需要说一句话而已。赵高冷汗不迭,道:“请君侯再给一次机会。”

李斯道:“我生平说人无数,无不成功。君欲说我,可要再三仔细思虑才是。再说不成,君可死也。”

3.再次游说

推门重入的赵高,气势与前迥异。李斯乃是不世出的游说高手,对这种气势自然再熟悉不过。游说者一旦拥有这种忘我必胜的气势,其两片嘴唇便仿佛得了众神的亲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谈笑之间,匹夫可以夺志,三军可以夺帅。

李斯隐忍不发,静待赵高开口。

赵高与李斯相对而坐,貌似随意提起,平静言道:“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李斯冷笑道:“皇帝既然独赐长子扶苏书,立扶苏为太子明也。你我谨遵皇帝遗诏,听天之命而已,何虑之可定也?”

赵高道:“臣以为,立扶苏为太子,不如立胡亥为太子。愿君侯计之。”

李斯大怒道:“口出悖逆之语,君欲死乎?”

赵高道:“臣闻,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高与君侯,实有同忧,是以不敢不报。臣欲立胡亥,非但只为自谋,也是为君侯着想。”

李斯斥道:“幸勿再言。不然,君之性命不保。”

赵高傲然道:“此室之内,唯君侯与高二人而已。高别无所求,但望尽言,君侯听罢,若依然执意赐臣以死,臣不敢辞也。否则,臣请血溅三步之内,与君侯共殉皇帝于地下。”

赵高露骨地以同归于尽威胁李斯,而他那特有的宦官音色虚浮尖锐,更让这份威胁听起来越发阴冷。诚然,密室之中只有赵高和李斯二人,如果赵高要取李斯性命,以赵高之勇力,加以李斯之衰老,想来李斯是无法抵挡的了。尽管室外就是警卫的武士,但面对赵高的雷霆一击,也只能是远水难解近渴。

李斯一生濒死不知凡几,皆能泰然处之,赵高的恫吓自然并不足以让他悚然色变。李斯捋着胡须,笑望着赵高,道:“既如此,君且言之。”

赵高见李斯又在他面前捋胡须,心中暗怒。李斯总喜欢在他面前捋胡须,一副天生美髯、奈何奈何的自恋模样,摆明了就是欺负他脸上没有。不过赵高也想通了,李斯遭到他如此赤裸裸的威胁,总得以某种方式挽回些颜面才是。

赵高定定神,接着说道:“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李斯大摇其头,道:“蒙恬,君之忧,非吾之忧也。”

赵高也知道,拿蒙恬来说事并不妥当。一方面,蒙恬的分量不够,并不足以威胁到李斯;另一方面,蒙氏与李斯素有深交,赵高以疏间亲,正犯了游说者的大忌。看来,要打动李斯,只有公子扶苏才足够分量。

赵高于是道:“君侯明鉴。臣之忧,确在蒙氏;君侯之忧,却在公子扶苏。虽所忧者贵贱有别,其忧死不暇之心同也。请为君侯言之。”

直到此时,李斯才第一次显露出紧张的神色,虽然只是一闪即逝,却也未能逃过赵高的眼睛。赵高知道,他已经找准了李斯的命门,所以李斯才会关心则乱,方寸失守。

赵高于是再作危言,道:“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最终皆以诛亡。倘若扶苏继位为皇帝,臣恐君侯同样难以幸免,将重蹈前人覆辙也。”

李斯面寒如冰,沉声道:“说下去。”

赵高道:“臣请先言国事。公子扶苏素爱结交儒生,颂法孔子,信奉礼教,不乐法治。想当年,扶苏数度犯颜直谏,名为谏皇帝,实则反君侯,此乃天下皆知也。扶苏为公子之时尚且如此,如一旦继位为二世皇帝,大权独揽,则其作为更是可想而知,必逆君侯而动也。简而言之,君侯之政,在皇帝以为是功,在扶苏却以为是过。君侯在日,扶苏或慑于君侯之威,不敢骤然改弦更张。然而,臣斗胆试问,君侯能长生不死乎?不能也。今君侯春秋已高,百年将近。人在则政举,人亡则政息,君侯能忍此乎?事有更可惧者,扶苏当国,必废先帝法度,改以虚仁假义顺从下民,取悦天下。可惜君侯一世功业,将尽毁无遗。今天下之怨,日甚一日,扶苏不敢归过于先帝,却可委过于君侯。君侯今日犹为国之功臣名相,身后将成国之乱臣贼子。君侯之功,转成君侯之过;他人之过,也必移为君侯之过。俗云,君子耻居下流,众恶归焉。后世思君侯,不见功勋,只知恶名。臣不忍视此,故为君侯忧之。”

赵高停顿片刻,再接着说道:“臣请再言私怨。君侯主秦政二十余年,多失礼于宗室公子。废封建,立郡县,使嬴氏子弟无尺土之封,君侯之谋也,宗室由此恨君侯入骨。扶苏为焚书坑术士之事劝谏先帝,被远放上郡监军,处苦寒之地,至今不得归。焚书坑术士,君侯之议也。扶苏遭逐,因君侯而起也。扶苏虽不言,其衷心必有深怨。商鞅功不可谓不高,势不可谓不大,当时惠王为太子,犯法,商鞅将治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乃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后惠王继位,车裂商鞅,以报当日之怨。惠王之怨商鞅,不及扶苏怨君侯之深也。商鞅犹然车裂,则君侯将安处哉?就私怨言之,君侯祸且及身,遑论身后之名?臣不忍视此,再为君侯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