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
9367900000053

第53章 天下大乱(2)

使者退,李斯伏案,修书一封。书毕,李斯执书,仰天长叹,垂泪道:“知我者,其唯此书乎?罪我者,其唯此书乎?”

4.用心良苦

三川郡郡守官邸之内,李由神情凝重,在他面前是李斯派人火速递来的书信。书信并不长,寥寥数字而已,云:贼将西向,但坚守不出,任贼过去,不禁。P.S.阅后即焚,切记切记。

李由乃是李斯的长子,时任三川郡守,郡治荥阳。三川郡为首都咸阳的门户,其郡守之位不可谓不重,但李由仍感觉心意难平,不能满足。三川郡郡守终究只能算是地方大员,不能和三公九卿相比。而他在三川郡郡守的位子上已经待了十多年,仕途一直在原地踏步,不得升迁。他年近五十,再不有所突破的话,恐怕日后升迁的机会只会更加渺茫。

摊上李斯这么个老爹,对李由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他可以比别人少奋斗N年。不幸的是,他永远赶不上他老爹,永远只能活在他老爹的阴影之下,听由他老人家的摆布。正因为他老爹的存在,反而妨碍了他的仕途。李斯迟迟不肯将他调入朝廷担任要职,正是担心会遭人非议,招人妒恨。

陈胜起义之后,李由曾经大为兴奋:终于有仗可打了,终于可以建功立业,凭自己的实力出将入相。但是,眼见起义军日益壮大,却始终等不到朝廷征讨的命令。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勤练士卒,修城守备,随时作着鏖战沙场的准备。

现在,他接到了李斯的书信。书信说得明白,非但不让他上阵杀贼,反而让他执行不抵抗政策,只要守住荥阳城,哪怕让反贼从此经过,越过他这道屏障,西击秦国本土,那也任由他们去。

很显然,如此古怪蹊跷的命令,让李由难以理解和接受。他身负帝国守护之责,如果对反贼不抵不抗,不但无法向自己交代,也无法向部下们交代。可是,这既是父命,又是丞相之命,他又怎能违背?

他不知道老爹究竟在想些什么。老爹既然如此命令,必自有其深远的用意。而他信任他的老爹。

李由投书入火,竹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渐渐化为灰烬。

果然,没过几天,吴广率大军西击荥阳,李由遵李斯之嘱,坚守不出,任吴广在城下百般辱骂,喉咙上火。李由手下众将士皆怒形于色,纷纷请战。官兵是猫,反贼是鼠,老鼠不怕猫,猫倒怕起老鼠来了,什么世道?李由力排众议,强硬不许。

李由坚守不出,吴广也无计可施,只能定时叫骂。双方僵持不下。

荥阳既然已被包围,陈胜于是命周文为将军,领车千乘,士卒数十万,过荥阳,直入函谷关,西击秦国本土。周文率大军一路披靡,很快抵达戏邑,距离咸阳仅百余里地。

这是百余年来秦国本土第一次遭遇战争袭击。消息传至咸阳,满城惶惶,大臣们更是惊恐不安,纷纷上书,督促皇帝胡亥出来主持大局。

大军压境,形势危急,赵高和胡亥也无法再继续装聋作哑,只好召集廷议。

至此,李斯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他终于将胡亥逼了出来。他知道,胡亥在赵高的控制之下,用普通的方法,他是没希望见到胡亥的。他也是迫不得已,方才出此下策,借起义军来作兵谏。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你胡亥不是不信盗贼横行吗,那就把盗贼请到你的眼前,看你还如何推卸?

李斯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那就是引狼入室,拿帝国的命运作为赌注。堂堂的帝国丞相,要用这样的法子才能见到帝国的皇帝,岂不悲哀,岂不痛惜!

5.丞相之威

咸阳宫内,胡亥临朝,群臣参拜毕,李斯道:“数月不见,陛下清瘦许多,还望保重圣躯,勿因国事太过操劳。”

李斯话中饱含讥讽之意,明显得连聋子都能听出。那是一个老政治家发于衷心的激愤,那是一个开国元勋对二世皇帝恨铁不成钢的抱怨。

李斯的话虽然难听直露,可谁叫他有这个资格呢。胡亥也不能发作,只好将话题转移到正事之上,道:“丞相,反贼贼多,奈何?”

李斯道:“反贼虽多,天必诛之,不足为陛下忧。”

面对李斯的挤对,胡亥还是只能忍耐。他好容易才临朝一回,憋屈太久的李斯当然要趁此机会,喷个爽快方肯罢休。

胡亥苦笑道:“丞相戏言了。今国家危难,请丞相划策。”

李斯厉声道:“使蒙恬尚在,何至于令盗贼如此?”说完怒视赵高。其他大臣也跟着李斯望向赵高。在众人目光的审判之下,赵高尴尬万分,恨不能凭空消失。

赵高的一个心腹宦官护主心切,指着李斯尖声道:“天子之前,咆哮无状,可是人臣之道?”

完了,火山爆发了。李斯怒视宦官,大喝道:“吾咆哮无状?你再说一遍!”

盛怒之下的李斯,头上白发皑皑,目中怒火熊熊,有如发威的雄狮,令人不敢逼视。宦官面色苍白,浑身哆嗦,不敢再多说话。

李斯不依不饶,斥道:“朝堂之上,乃议论国事之所,尔为内官,妄加言语,该当何罪?”

赵高见势不对,果断地决定弃卒保帅,吩咐拖宦官下去,斩。

片刻之后,郎官持宦官之头,入谢李斯。李斯这才面色稍缓。

李斯威风凛凛,相形之下,胡亥则如坐针毡,但当着群臣之面,却也只能摆出一副胸怀宽广的架势,道:“宦官已伏法。请丞相以国事为重,为朕分忧。”

李斯一通发泄之后,也舒坦了一些,于是道:“贼兵在戏邑停而不前,为不知朝中深浅,不敢轻进。一旦贼兵知咸阳空虚,必急奔来袭。留给我们的时间业已不多,须当机立断,即刻应对。臣举一人,可担讨贼重任。”

胡亥问道:“何人?”

李斯道:“少府章邯。”

李斯的意中人一经推出,群臣皆有惊异之色。少府主掌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也就是说,少府的官职相当于是宫廷的财政部长,和带兵作战全不搭界。这种官贪污起来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可真要让他去前线领军打仗,怎么都让人觉得不靠谱。

胡亥也有同感,道:“讨贼之任,恐少府不能胜任,当另择习于行伍之人。”

李斯道:“老臣执政多年,满朝文武,多有所知。章邯受业于故国尉尉缭,得其兵法真传,必能胜讨贼之任。”

章邯其时也列席廷议,胡亥因问道:“少府有何妙计?”

章邯道:“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胡亥小声嘟哝道:“骊山之徒正在修阿房宫,安可轻赦。”

李斯在殿下高声道:“国事危急,请陛下速作决断。”

胡亥望向赵高,赵高心知众怒难犯,道理也全在李斯那边,于是悄悄点头。

6.帝国反击战

且说章邯为将,大赦天下,尽发骊山之徒,展开帝国反击之战。对章邯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将七十余万毫无战斗经验的役徒组建成一支能够作战的军队,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在起义军这边,何尝不也是一些临时纠集的乌合之众。总之大哥不说二哥,此时的两军相逢,不是更勇者胜,而是更弱者败。

章邯兵发戏邑,周文大败,退出函谷关,止于曹阳。章邯穷追,周文再败,复逃于渑池。章邯继续猛追,周文又败,全军溃散,周文自杀。

帝国再起兵两处,分别由长史司马欣和董翳统领,杀陈胜于城父,破项梁于定陶,灭魏咎于临济。章邯北渡黄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章邯等人的胜利让整个咸阳弹冠相庆、一片乐观,以为战争不久即可结束。章邯等人率领的还只是杂牌军,便已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等到王师一出,自然更是秋风扫落叶,不胜轻松之至。

殊不知,章邯等人的胜利,只是帝国最后的挽歌上一个凄美的装饰音符而已。

然而,我们也不应责怪李斯等人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事实上,就连当时的起义军自己,恐怕也不会相信庞大的帝国将骤然崩溃,而最终的胜利将归于他们。

毕竟,当年秦军百战百胜的神话留给人们的印象太过深刻,尤其是那些亲身领略过秦军勇力的六国子民。而如今的战局诚如贾谊分析过的那样,“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即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櫌棘矜,非铦于句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俦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往时之士也”,“尝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当年六国的基业,无不有着数百年的苦心经营,而终于亡于秦国的兵锋。如今的区区盗贼,又何足道哉。

按下前方战场上的风起云涌不表,我们再来关注身处咸阳的帝国统治者们。

上回的廷议对胡亥来说,实在不能算是一次美妙的经历。在李斯的威压之下,他若有芒刺在背,感觉自己像一个任由李斯摆布的傀儡,几乎无法呼吸。他分明能感到当时李斯眼中对他的不屑,看到当时百官脸上对他的嘲笑。事后反省起来,他越发觉出赵高的计策之妙。他的确不该上朝在百官面前出丑露拙的。

反观赵高,廷议也让他颜面扫地。当着众人的面,他完全被李斯给镇压了下去。如今,他唯一的武器就是紧抱胡亥的大腿,不能让李斯再将胡亥抢夺过去。赵高于是说胡亥道:“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既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

胡亥正自怨自艾之际,适逢赵高重申前计,两人顿时一拍即合。年轻的胡亥决绝地告别了群臣,死心塌地地投入了赵高一人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