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争教父李靖第1部:乱世将星
9374000000003

第3章 单骑救驾,风云殊遇(1)

夜阑人静。北国的秋夜,天空群星璀璨。

在河东抚慰大使府偏房内,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在把玩一柄锋利的佩剑。烛光下,剑上的寒芒如夜空的明星,闪闪发光。

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在庭院响起。少年迅速将佩剑塞入床底,抄起案上的《史记》,翻开,凑到灯下阅读。

门被推开,一位狮鼻阔口、面色黑黄、蓄山羊胡须的中年将军走进门来,说道:“二郎,还没睡吗?”

“父亲大人,这《高祖本纪》,每次读来,感悟都不一样。”少年微笑应道,“孩儿以为,欲成大事,须识别英才、广结善缘,方能受到拥戴,成就一番事业。”

“多读书才是正道。”中年将军心不在焉地点点头,似乎并不想与儿子讨论此事,“为父知道你想去雁门救驾,可是你还年少,没有作战经验,突厥人又十分剽悍,为父是担心你的安全啊。不过,你这腔报国热情,倒也值得嘉许。”

“是,父亲大人。”少年将书合上,“可是,父亲大人为何不率兵前往,救陛下于万难之中?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为父也想啊。”中年将军叹了口气,“但我们刚刚击破贼首毋端儿,河东军伤亡巨大,能参战的不到两千人了,自保都难,哪有力量勤王?突厥虎狼之师,宇文大将军那么能征善战,数万人马都一触即溃,咱们这点老弱残兵与之相搏,无异以卵击石啊!”

少年点点头,说道:“请父亲大人放心,孩儿已经想通了,还是安心读书,等长大了再替父亲分忧。”

中年将军捋了捋稀疏的胡须,颔首道:“在你们兄弟之中,唯有你文武兼备,为父是希望你将来为国效力,以光大李氏一门。”

“父亲大人过奖。”少年微笑道,“大哥、四弟他们不太听话,父亲也别责怪他们。”

“从小,就是你最听话了。”中年将军叹了口气,“时辰不早了,你读会儿书,早点歇着吧。”说完,关上房门,径自去了。

少年待中年将军走远,又潜心看了会儿书,才吹灭蜡烛,和衣而卧。

良久,院内再无人声。

少年突然下床,熟练地从床下取出盔甲穿好,将剑悬在腰间,轻轻推开房门,绕过屋子,腾身跃起,扒住墙头,翻身直下。

待落地站稳,少年轻嘘一声。院外的树丛中,一条黑影闪了出来,身后跟着一匹黑马。

“李福,我去了。”少年将那匹神骏的高头大马拽出树林,翻身上鞍。

“公子爷……我……”名叫李福的仆人声音有些发颤,“要是老爷知道了……我可完了。”

“没事儿,快回去吧。”少年星眸一闪,两腿一夹,黑马迈步前行。少年刚开始还按辔缓行,走出数丈开外,那马四蹄如风,转眼成了一个黑点。

这少年便是李世民。中年将军便是世袭唐国公李渊,时任大隋卫尉少卿、河东抚慰大使。

李世民单骑逃出河东抚慰大使府,快马加鞭,径往雁门而去。自幼喜欢骑射、研习兵法的李二公子,第一次驰向战场,内心充满激动。

由于座下黑驹十分神骏,李世民只觉身旁树木都在倒飞。从小道奔了半夜,天明时已上了大道。其时北地经年战乱,路上鲜见行人。李世民经临汾、楼烦(今山西娄烦县),距雁门越来越近。他打听到屯卫将军云定兴正在马邑城外招募军士,便前去相投。

时至黄昏,道上正有青壮往军营里赶。李世民策马冲到营前,滚鞍下马,对营门口的守卫说:“烦请报知云将军,小民前来投军。”

“投军?”那名执矛军士看了他一眼,向军营右侧一指,“投军到那边。”

“我要见云定兴将军。”李世民本欲自报家门。但转念一想,大丈夫建功立业,靠的是真刀真枪,就不必拿父亲的官爵说事了。

“你以为你是谁啊!”兵士没好气地说,“云大帅军务繁忙,岂能说见就见!”

李世民只好牵着马,向募兵处走去。负责登记的军官看一眼他,再看一眼他的马,问道:“哪里人氏?叫什么名字?”

李世民出生在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但追究起来是陇西人,便说:“小民陇西人,名叫李世民。”

“年龄?”军官抓起笔,在新军名册上划拉。

“十六岁。”

“十六岁?”军官把笔一放,“你可以走了,马匹可以留下。”

“为什么?”

“按大隋兵制,年满二十二岁的成丁方可从军。”军官白了他一眼,“不过,对马匹没有限制,你可以留下这匹马,为皇上效力。”

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个规制,但父亲李渊征兵时,亦有不少十八九岁的少年破例入营,不过十六岁的兵丁却从未见过。他知道与这些下级军官理论,无异对牛弹琴,弄不好还真要把他的良马充军。看来得想别的办法。

李世民从小聪明果决,识量过人,从不与人纠缠啰唆。而今年方虽才十六,但长得身材魁伟,又是天生神力,平日与府中军官击技,罕逢敌手。眼下又岂愿与此等低级军官纠缠啰唆?他二话不说,翻身上马,绝尘而去。那名军官想要阻止,已然不及。

之前奔波了一天一夜,李世民已饥肠辘辘,浑身发冷。当务之急,得投店填饱肚皮。

马邑城历经多年战乱,城墙残破,民生凋敝。加之刚被突厥大军洗劫过,已差不多十室九空。傍晚混沌时,长街上一片死寂。

好不容易才寻了个卖羊肉烧饼的小店,李世民下马去盔,对正在抹桌子的驼背老人道:“店家,请把我的马牵去喂点草料,再来几块饼,一碗羊肉汤。”

驼背老人看了他一眼,说:“这位小将军,本店小本经营,先得付账,总共六个白钱。”

李世民面皮发热,幸好天暗看不清楚。平时,他过的是公子爷的生活,从未使过钱,加之为离开河东抚慰大使府,全部心思都在如何避开父亲上,哪里想到出来要带钱这回事儿?

正尴尬间,忽听店内一个声音道:“这位小兄弟,可否过来一坐?”声音雄浑,有如洪钟,让李世民耳膜一震。

李世民定睛看去,但见矮屋一角坐着一位中年文士。此人商人打扮,身材魁梧,一张国字脸白净饱满,两道卧蚕眉斜入两鬓,三绺长须如墨飘洒;鼻若悬胆,直贯天庭,颇显沉厚;口似金樽,嘴角微垂,自有威严。特别是那双瞳如点漆的眼睛,看似恬和,实则内蕴精芒,在昏灯下尤显透亮。李世民生在官宦之家,却从未见过如此气宇轩昂的人物。

“这位先生,请了。”李世民一抱拳,健步走了过去,放好头盔,在他对面坐下。

“这是这位公子的账,再温一碗酒来。”中年文士摸出一把五铢,驼背老人赶紧接过。

“谢谢先生。”李世民并非忸怩之人,见对方如此慷慨,也不推辞。不一会,店家端上饭来,李世民抓起便吃。几口羊汤下肚,顿觉身子暖和起来。

中年文士看着李世民吃饭,眼中充满慈和。他轻轻地喝了口酒,望着大街上腾起的沙尘,眉头逐渐深锁。

李世民觉察到了他忧郁的眼神,欲言又止。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文士,绝非常人。

李世民与自视甚高的大哥李建成不同,向来是礼贤下士,虚心求教,无论江湖豪客,还是文士武夫,都倾心接纳。

“如果我没猜错,小兄弟是去投军的吧?”中年文士见他吃饱了,展颜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