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形象思维
一、形象思维的定义
"形象思维是在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这个概念是19世纪以俄国的别林斯基为代表的文艺理论家在研究文艺创作问题时提出的。形象思维是思考以某种合适的"形"为媒介,这些"形"可以是语言、图像声音、味道等,来表达或说明心中的意念以及事物的义理。如:建筑设计师要设计一座建筑物,脑海中先有构造,而后才描画于图纸上,他脑海中的构造是"象",在图纸上即成"形"。雕琢玉石器物的匠师,得到一块玉石材料,要雕琢成某物,他首先要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来构思欲雕琢之物,在他来说这属于"象"。他动手雕琢,渐次以成,创造出来的作品则是"形"。诗人、作家用文字展现人性及情感;歌唱家用歌声直抒胸襟;音乐家用音乐述说人生;画家、摄影师用图像展示他们眼中的世界;调香师调制出人的心情,厨师烹饪出生活乐趣......这些都是用适合的"形"来体现"象"。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生动地说明了形象思维过程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我们还以感情活动作为推动力量,当我们用形象思维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相继浮现出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真的、善的、美的,也有假的、恶的、丑的。我们处在这些形象的包围之中,我们对这些形象不可能漠不关心,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鲜明地表现出赞成或是反对,爱或是憎,这样一来,形象和感情紧紧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
二、形象思维的途径
形象思维是我们进行认知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以感情为推动力量,通过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与思维之间的交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用眼睛来看,得到一个视觉形象;我们用耳朵来'看',得到一个听觉形象;我们用鼻子来'看',得到一个味觉形象;我们用肢体触摸来'看',得到一个触觉形象;我们用舌头来'看',得到一个味觉形象等等。"这便构成了进行形象思维的多样的途径。
(一)视觉形象思维
当我们看到庄严的国徽,我们会想到法律的肃穆;当我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们会看到曾经三昼夜的火光冲天,看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掠夺;当我们看到"法国"、"巴黎"的字眼,脑子里就会浮现出那个浪漫之都的美丽景色,浮现出艾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等等,这些都令我们心驰神往。
(二)听觉形象思维
当我们听到蝉鸣、蛙叫,我们就"看到"了炎热的夏天、绿油油的河塘;听见"收废纸、收酒瓶"的吆喝声,就"看到"了走街串户的小贩形象;听见一首动情的老歌,我们就"看到"了那些深留在脑海里,像电影一样的场景,《信天游》让我们"看到"黄土高原,《茉莉花》让我们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在斯皮尔博格导演的影片《大白鲨》中,低沉、跳跃的音乐不断提示我们"吃人的鲨鱼就在附近"。音乐制作人在鲨鱼一出现就引入了音乐主题,特殊的声响让观众保持害怕的状态,用音乐元素来传播恐惧的形象。
梅纽因曾与加拿大作曲家莫雷·沙弗尔有过一段关于"声音"的对话。笔者从这段对白中受益匪浅。在引用这段文字之前,我有必要对莫雷·沙弗尔先生作一个简单介绍。
莫雷·沙弗尔(Murray Schafer)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声景"(sound scapes),指的是诉诸人类听觉的"声音风景"(不同于诉诸人类视觉的自然景观)。他的著作《世界的调音》在人类的进步或进步的人性化方面是一座里程碑。
在他的"声景"研究里,列举了种种声音在不同场景的含义,比如暴风雨或深夜的声音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都被认为是具有威胁性的不祥之兆,然而在新西兰,这些声音却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甚至是惬意的。用"声景"的概念在自己身上进行探索,我想大多数人有过这种感受,一首老歌的旋律往往会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某些固定的场景。用这个逻辑,可以解释为什么歌后邓丽君去世这么多年了,她的歌碟依然畅销,歌迷仍然不减!因为,她的歌声已经形成了永不磨灭的"声景",把人们牢牢地吸引到那个时代的记忆了。
以下是耶胡迪·梅纽因与莫雷·沙弗尔的对话:
沙弗尔:你刚才谈到了乡村里的声景,谈到风从不同种类的树里吹来的美妙声音。
梅纽因:我爱听白杨树的声音,它们的树叶真多,而且都不硬,似乎每片都能自主地发出声音。
沙弗尔:而冬青树就不同了,它们的叶子要硬得多,而且作一种涡轮运动。这就是我所称的"高保真度"声景,相比之下,城市就是"低保真度"的声景。城市里的噪音太多,你很难辨别那些声音的信号是什么。
梅纽因: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他们诠释声音的能力可能超越任何其他民族。
沙弗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在这里你必须依赖你的鼻子和耳朵来接收至关重要的感官信息。
我有时让学生们做这样一个练习:让他们闭上眼睛,然后凭耳朵努力找出水同时从多个不同的地方流过来的方向。我们能听见水流就在这儿,有时候你能听见它来自四五处不同的源头,我让他们去寻找这样的地方。
梅纽因:我们拥有许多伟大的交响曲和其他神奇的音乐,然而音乐家们却倾向于淡忘他们同自然界的联系,而它是自有其声的。音乐肯定是起源于撞击我们双耳的自然之声,起源于我们在静思时用我们的心灵之耳听到的那些声音。
沙弗尔:起源于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我们周围的自然和谐之声。
梅纽因:每一个物体都有某种内在的生命,我很赞同非洲人和德鲁伊特人的态度,即相信每一个物体都有生命居住其中。对该物体,我们只有倾听它,才能同它建立联系。世间万物都有振动,我们只有同其建立接触,才能充实我们自己。
甚至小提琴也是这样,假如你拉得很优美,就能感到连骨头都在震颤,你自己也就知道应该把它放在哪个位置了。
沙弗尔:你难道不认为这就是你自己奏乐和听音乐之间的区别吗?当你奏乐时,你是一个产生振动的机体,而当你听音乐时,你就不是了。
(三)嗅觉形象思维
当我们闻到花香,我们会自然"看到"花开;闻到空气中有青草、泥土和水的味道,我们会"看到"刚下了一场雨;闻到饭菜香,我们会"看到"诱人的"回锅肉";在德国电影《香水》中,主人公格雷诺耶有着异乎寻常的鼻子,能够凭借敏感的嗅觉准确地识别香水的前调、中调、后调和特别元素,识别危险的迫近和自己心爱的女人。
(四)触觉形象思维
对一般的正常人来说,触觉不是那么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对于小婴儿,或者对于盲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感官。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因重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取得了正常人都很难达到的成就,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佩。在她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触觉就是她用以理解世界的唯一渠道。在她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是靠手指来感受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同样,她是用触觉来感知整个世界,并且获得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形象。
她曾写到:
有一根看不见的绳索把我和日月星辰相连,
我心灵中有一支永恒的火焰。
我创造了我凝视的世界,
我创造自己的昼和夜。
我把云朵染上彩虹般的火,
看呀,子夜的天空撒满了星辰!
(五)味觉形象思维
吃冰激凌让我们"看"到了夏天里的清凉;吃饺子让我们"看"到了北方人团年的场景;吃火锅让我们"看"到了重庆人的豪爽等等。这些都是味觉在形象思维中所起到的作用。
扩展阅读
著名作家余华先生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书中谈到音乐也可以用"看"来理解,它与色彩的联系,让它单纯的"听"变得不再那么枯燥,它开始与脑海里,甚至是现实世界里的色彩与图像联系了起来,以下为余华先生的文字:
俄罗斯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的瓦西里·康定斯基就认为几乎每一种色彩都能够在音乐中找到相对应的乐器。(Wassily Kandinsky,1866年-1944年,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他认为:"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它所唤起的最基本的感觉是宁静。当它几乎成为黑色时,它会发出一种仿佛是非人类所有的悲哀。当它趋向白色时,它对人的感染力就会变弱。"因此他断言,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大提琴,更深的蓝色是雷鸣般的双管巴松,最深的蓝色是管风琴。当蓝色和黄色均匀调合成绿色时,康定斯基继承了印象派的成果,他感到绿色有着特有的镇定和平静,可是当它一旦在黄色或者蓝色里占优势时,就会带来相应的活力,从而改变内在的感染力。所以他把小提琴给了绿色,他说:"纯粹的绿色是小提琴以平静而偏中的调子来表现的。"而红色有着无法约束的生气,虽然它没有黄色放肆的感染效果,然而它是成熟的和充满强度的。康定斯基感到淡暖红色和适中的黄色有着类似的效果,都给人以有力、热情、果断和凯旋的感觉,"在音乐里,它是喇叭的声音。"朱红是感觉锋利的红色,它是靠蓝色来冷却的,但是不能用黑色去加深,因为黑色会压制光芒。康定斯基说:"朱红听起来就像大喇叭的声音,或雷鸣般的鼓声。"紫色是一个被冷化了的红色,所以它是悲哀和痛苦的。"在音乐里,它是英国号或木制乐器(如巴松)的深沉调子。"
康定斯基相信色彩有一种直接影响心灵的力量,他说:"色彩的和谐必须依赖于与人的心灵相应的振动,这是内心的指导原则之一。"
他认为,音乐对于心灵也有着同样直接的作用。
心灵就像是一个容器,绘画和音乐在这里相遇之后就会出现类似化学反应的活动,当它们互相包容之后就会出现类似化学反应的活动,或者对心灵而言,色彩和影响其实没有区别,它们都是内心情感延伸时需要的道路,而且是同一条路。
三、形象思维的类型
根据语言和表现方式,可以把形象思维划分为文学形象思维、音乐形象思维、美术形象思维和表演形象思维四类。
(一)文学形象思维
是指用语言、文字塑造意象、形象进行表达思想情感的思维,又称为语言形象思维。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等,都是文学形象思维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中,使我们看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看到一个辛苦、勤劳,满身炭灰,生活艰辛,衣着单薄的老人被剥削、压榨的悲惨形象。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销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种效果,是由文学形象思维的描写功能引起的。
在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我们曾经背诵过的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