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脑科学对思维的剖析
--左右脑分工理论
一、左右脑分工理论的提出
从1952年开始至1961年的10年时间里,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年-1994年)先后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为以后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61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功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长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最后,他创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荣获198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斯佩里博士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二、割裂脑实验研究成果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
1.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
2.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功能,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延伸思考:男性与女性思维差异中蕴涵的文化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男性与女性思维方式差异很大。用我们感受到的轮廓可以概括出:在通常情况下,男性逻辑思维能力强于女性,女性形象思维能力强于男性。
如:理工类的佼佼者和研究者男性数目远高于女性。男性方向感强,女性方向感弱。因此,我们甚至在很多书里看到男性大脑=左脑,女性大脑=右脑的公式。
为什么男性与女性在思维方法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笔者尝试着从男女不同角色定位的文化逻辑源头作了如下推理:
在男女分工的角色定义里,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主宰了人类发展漫长的世纪。在此过程中,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法因此分别走向"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个方向的发展。男性大脑的这一优势要追溯到远古的洪荒时代,当时男性主要工作是狩猎,因此男性的大脑在狩猎活动中为了判断猎物之间的距离练就了发达的空间和方向认知能力,这也许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状态。而在女性的角色定位中,总是和哺育孩子与做饭紧密相连,教孩子总是和启发、引导、比喻分不开,女性的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因此而积累。做菜的搭配,色、香、味的完善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
差异决定着各自的特点,代表着距离,同时也是局限。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可能性。
第二节 思维的优化--形象思维 (1)
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重要性
思考这个问题,来源于在阅读的积累中,笔者惊奇的发现,许多为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都注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并与艺术有着不解之源。
扩展阅读
大师名言:
歌德:"我们必须把科学当作艺术,然后我们才能够从科学得到完整的知识--一切我们的想象和见解,以及数学、物理学的深奥和正确、高超的理性和见解,活泼的幻想和欢喜的感觉都是研究不可缺少的因素。"
爱因斯坦:"音乐和物理学领域里的研究工作,虽不同属于一个族系,但彼此之间却有这相同的目的--力求反映出未知的东西,在这方面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莎士比亚:"天才的特征之一,就是把相距最远的一些才能结合在一起。"
钱学森:"科学知识、科学思维(量智)与文艺知识、艺术思维(性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涌现创新思维和大成智慧的智力基础。"
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重要性之例证
例证之一:导弹之父--钱学森
1.钱学森的观点--科学与艺术联姻将创造奇迹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培养"性智"让科学与艺术联姻,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提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钱老认为,艺术上的修养对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钱老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他举例说,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钟情哲学、艺术,每天拉小提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为原子弹氢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汪德熙也是一位钢琴家;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还写得一手好诗;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人都不仅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还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概莫能外。
2.钱学森的艺术修养
钱学森对艺术的热爱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早期教育。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学教育学,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一方面让钱学森学理工科,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他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钱学森年轻时就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对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兴趣。在北师大附中读高中时虽读理科,但也学习绘画,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大学期间,他还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管乐队,吹小号。
他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等书,又看了一些西洋哲学史,当然,也读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交大毕业前夕,他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音乐和音乐的内容》一文,讲的是如何欣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钱老爱好广泛,平日常去参观书画展,对国画艺术有自己的见解。他还对书法、诗词、音乐认识颇深,除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外,也喜欢中国佛教仪式和宫廷礼仪等古典音乐,引用诗词更是信手拈来。
3.和艺术家聊出搞火箭的想法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的同窗好友F马林纳介绍他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在这个协会里既有西装革履的科学家,又有留着长发、不修边幅的艺术家。数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4.大成智慧学
近几十年来,钱老一直提倡"大成智慧学"的观念,即集大成,得智慧。他借鉴北大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性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的、形象的感受上,从事物的"质"上入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大成智慧学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钱学森从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就是说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领域的大跨度联想激活的。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和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这就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了。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而终于逻辑思维。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钱学森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婚姻,正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最好佐证。
例证之二:爱因斯坦
1.相对论的产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缔造的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认为人的创新素质的最佳表现就是左右脑的协同活动。
爱因斯坦把他的很多有意义的科学洞察力归功于他的想象游戏。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顶上做白日梦,想象自己骑着光束到达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很"不合逻辑地"回到太阳表面的时候,他意识到,宇宙一定真的就是弯曲的。而且认为,他以为"合乎逻辑"的训练是不完全的。他围绕着这个新图景写下的数字、方程和词汇就给了我们"相对论"。它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缔造的奇迹。
2.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研究爱因斯坦酷爱演奏小提琴,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他喜爱18世纪音乐家的作品,他特别热爱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以下是他193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的关于音乐的调查表。由于问题表原稿已经遗失,只留下了一些残留的片段。
(1)我喜爱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和一些意大利以及英国老作曲家的作品。我对贝多芬的兴趣要差得多,但我很喜欢舒伯特。
(2)很难说巴赫和莫扎特哪个更能吸引我。我并不是在音乐中寻求逻辑。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那我就不会喜欢这部作品。
(3)我一向认为亨德尔的音乐很好,甚至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但他的音乐还是有一点儿浅薄。我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戏剧性过浓、个性过强。
(4)我也很喜欢舒伯特,因为他表达感情的能力很强,并且在旋律创作方面颇具才力。但他几部篇幅较大的作品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使我感到困惑不解。
(5)舒曼篇幅较小的作品对我颇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很有独到之处,感情充沛,但他在形式上显得比较平庸,使我不能充分地欣赏。我认为门德尔松很有天才,但似乎缺乏深度,因而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庸俗。
(6)我认为勃拉姆斯的几首歌曲和几部室内乐作品很有价值,其音乐结构也同样有价值,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好像都缺乏一种内在的说服力。我不明白写这种音乐有什么必要。
(7)我赞赏瓦格纳的创作能力,但我认为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方面有欠缺,这是颓废的标志。另外我认为他的音乐风格使我不可名状地感到咄咄逼人。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我听起来都感到厌恶。
(8)我认为理查德·施特劳斯天资过人,但他缺乏意境美,只对表面效果感兴趣。我并不是说我对所有的现代音乐都不喜爱。我认为德彪西的音乐纤巧多彩,但结构上有缺陷。这种音乐无法激起我的强烈热情。
以上是爱因斯坦谈论音乐的部分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理解之深,作为科学家同时也是音乐家,艺术形象思维对他的渗透是巨大的。
例证之三:李政道谈艺术与科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请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画科学"。
第二节 思维的优化--形象思维 (2)
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先生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其共同的追求,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从中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应用就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越具体;艺术则用创新的科学手法去唤醒人意识及深藏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反映越"具体",艺术就越灵动、越震撼。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如何做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前面的章节里,介绍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法特点,以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重要性。那么,艺术院校学生在其特有的思维状况(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差)下,如何做到两者的结合呢?以下内容是笔者自身的切实体会,在此,我们进行探讨。
1.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思考者"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讲,加强逻辑思维的方法,并不是一定要用补数学的方式,而是在意识中要提醒自己多观察、多思考,探索事物之间蕴藏的逻辑。
学习不仅是学到"什么",更要学习"为什么",探索"为什么"的过程,也就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思考过程。以下内容是笔者在做课题过程中作为"思考者"的思维逻辑过程,在此罗列出来,以供共同思考。
延伸思考:关于不同学科形成思维差异因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