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堂课做大养老金“池子”—学会资产配置,退休理财更轻松
在前面几堂课中,我们讲了至少10种投资理财工具,包括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为了退休规划如何进行优化选择的问题。
这些内容重要吗?当然重要。
比单纯掌握这些工具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资产配置。
所谓资产配置,通俗地说就是分散投资,即所谓“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为什么资产配置反而更加重要?投资组合怎样安排才算是真正的分散投资?不同风险偏好的人是否应该有不同的资产配置方案?准退休族在资产配置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在这一堂课中,我们将着重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几个问题。
资产配置,比单纯工具选择更重要
资产配置为什么更重要?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是一句老话,但的确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
因为市场总是存在系统性风险,各类投资标的信息,如赢利状况、规模,投资品种的特征以及特殊的时间变动因素对投资收益都有影响。而通过分散投资,资产配置就可以起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作用。
特别在震荡行情中,我们有必要利用不同的投资工具拓宽赚钱渠道。就好比把钓鱼竿放在不同的池塘里,钓到鱼的概率更高一样,投资者不妨通过资产配置,在不同池塘(投资类别)放上鱼竿。
实际上,资产配置是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投资组合业绩的主要因素。国外的研究发现,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业绩的贡献率可达80%~90%以上。
如何做好资产配置?
分散投资听上去很简单,但其实里面的学问很多。
投资者应先了解不同投资工具之间的关联程度。一些表面看起来差异较大的投资方式,其实潜在联系密切,一旦市场波动,很难有幸存者。如果没弄清楚就盲目投资,可是要吃苦头的。
比如,投资者陈老伯原以为他做到了分散投资,可在经历一年的熊市后,他发现自己的鸡蛋还是在一个篮子里。原来,陈老伯将半辈子的积蓄一半买了股票,另一半买了偏股型基金。2008年至2009年间,随着上证指数从6 000多点跌到1 600多点,他的基金净值与股票一路“相依相伴”,本金一晃只剩了不到一半。原因就在于他选择的两个投资工具—股票与偏股型基金关联程度比较高,很难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在统计学上,可以通过“相关系数”来表示数据间的关联程度,“1”代表完全正相关,即完全同步;“–1”代表完全负相关,即完全反向;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越接近0,相关性越小。将此模型引用到金融投资中,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投资工具间的关联性。比如股票型基金特别是指数基金与股市的相关系数几乎为1,而平衡型、偏债型基金的相关系数就稍微低一些。我们应尽量选择相关系数接近0的不同投资工具进行组合,以降低风险。
当然,统计学的玩意儿对一般投资者来说太难,实用性较差,我们建议大家通过对比不同投资工具之间的走势图来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
同时,一些基本的投资常识也能为我们所用。比如债券与股票,债券一般先于股票反转,两者之间相关度并不高。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时间差”的投资方式,既不踏空股市的上涨,又能在股价回落时享受债券的收益。虽然收益率较股票低了不少,但债券投资或债券型基金的稳定性较好,算得上不错的避险工具。
此外,资产配置也可以通过投资市场(区域)的不同组合来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也就是说将资金分散配置于不同的区域市场。比如,同样是选择投资股票,但如果某一位投资者的资金能同时投资于A股、港股和美股,而不仅仅是投放在A股市场上,肯定能起到一定的分散风险的作用。至于如何投资港股和美股,我们在此就不多作介绍了,通常可以通过国内的QDII基金,或者去香港地区借道投资。
“核心+卫星”,优化资产配置助退休
2011年新年伊始,张海光开始考虑调整退休理财规划。他今年52岁,是上海一家大型商业机构的中层干部,预计60岁退休,离退休还有8年。他检视了过去自己的资金组合。
步骤1:以稳健保守为前提,掌握三大重点
面对日益临近的退休日期,张海光是否该放弃股票投资呢?他的偏股型基金是否该转为更安全的债券型基金呢?他该如何调整未来退休生活的投资理财计划?
退休理财应该关注三大重点,它们分别是:资产配置债券不可少、分散投资、长期持有。这三者可作为一般人进行退休理财规划的座右铭。
其中,资产配置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资产的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的风险,因此张海光应该先检视一下自己手上的资产是否有“核心投资组合”。这个“核心资产”是指风险度较低的资产。
由于退休金的需求是刚性的,退休规划必须稳健保守,以保本为最主要目的。在这个核心资产配置前提下,才能根据自己距离退休的时间,适度搭配一定比例的“卫星投资部位”,即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以提高资产回报率。
如果张海光只有45岁,离退休仍有15年时间的话,他还可以接受市场波动幅度较高的风险,可以保留40%以内的资产,以“卫星投资”方式持有。另外60%的资产则应该采取长期持有策略,尽量避免短线进出。
但以目前张海光的年纪,已经不可能像30岁以下的年轻投资者一样,期望通过积极型的、单一市场的产品快速获利。因为精准预测进出节点的难度很高,太冒险的投资行为,会使资产暴露在高度的波动风险中。
张海光认真检视了一下他过去的资产组合。结果发现,他将60%的资产配置在了股票上,而且他都会主动进行波段操作,属于“卫星投资”策略;剩下40%的资产虽在基金上,但因为过度偏重于高收益,选择了股票型基金,风险仍然太高,算不上核心投资策略。
可以说,虽然张海光自认有资产配置的理念,但却忽略了分散投资这一原则。
以图8–1为例,如果张海光为45岁,离退休还有10年以上,那么,保留40%的“卫星组合”尚能接受,但却不能100%都是“卫星投资”。张海光过去犯的错误,便是缺乏核心资产配置,导致在股票上亏损巨大。
图8–1?退休规划时,不同资产类别的配置比例建议
步骤2:“核心”资产不完全拒绝风险
当张海光决定以核心投资方法来制订退休规划后,是否意味着他不需要进行股票类投资呢?
答案是否定的。专家指出,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性格,在“核心资产”中配置不同的投资工具。也就是说,即便是“核心资产”也不一定要100%都是低风险品种,还是可以在其中配置一定比例的中高风险品种,以提高长期投资组合的综合回报率。
只是,投资人绝不能忽视投资标的的市场风险分散原则。举例来说,同样投资股票,不能全投在中小盘上,因为单一类型股票的风险更为集中和相似,不能分散风险。如果打算全部投资在股票型基金上,那标的也要分散到不同风格的基金上。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每一只与系统性风险的相关度都是不一样的。
只要确实遵循了市场投资分散原则,投资人仍可以在“核心资产”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类资产。比如,可以搭配不同比例的股票、偏股型基金。至于股票资产累计最高投资比例(包括卫星资产和核心资产),原则上可以采取100减去投资人年龄的方法,计算出股票类资产的比重:100-现在年龄=股票资产投资占比。以张海光为例,100减去其年龄52岁,得出其股票类资产最高可配置48%。当然,如果投资者性格偏稳健或保守,高风险的股票部位可低至15%~20%。
另外,股票资产部分不妨以定期定额的方式介入国内的股票型基金,亦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全球基金市场进行挑选和投资(如我国香港地区)。基金定投的方式可降低投资资金的投入成本,更能免去追逐“明星”品种的烦恼,让投资成为投资者的一种常态。
步骤3:债券类资产要注意搭配
在安排了“核心资产”中的股票类资产后,张海光还可以再进一步根据自己的投资性格,对不同债券商品的比重进行微调。也就是说,债券类资产,也能根据投资者自己对风险的接受度,搭配不同收益率、不同风险度的债券。
保守型投资者,最在意资产的波动率,希望其保持较低水平,报酬较稳健。这类型的投资人适合投资国债、纯债型基金,并提高这类债券资产的整体比例至40%~50%以上,以锁住整体投资部位的
波动。
如果是积极型投资者,对债券配置的波动风险也不可不慎。除了配置以政府债券为核心的公债外,也可逢低酌量配置较为积极的高收益率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兼顾获取潜在资本利得和平衡投资组合风险的双重功效。
TIPS:可转债的特性与投资方式
可转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具有债权和股权的双重属性。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由公司还本付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
投资者可通过几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可转债投资。第一,可以像申购新股一样,直接申购可转债。具体操作时,分别输入可转债的代码、价格、数量等,最后确认即可。可转债的发行面值都为100元,申购的最小单位为1手1 000元。
第二,除了直接申购外,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提前购买正股获得优先配售权。由于可转债发行一般会对老股东优先配售,因此投资者可以在股权登记日之前买入正股,然后在配售日行使配售权,获得可转债。
第三,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只要拥有股票账户,就可以买卖可转债。具体操作与买卖股票类似。
可转债本质仍是债,但和普通债不同的是,它横跨了股债二市。获取可转债的收益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利息收益,持有到期,还本付息;另一种是交易性收益,如果持有期间,正股上涨,债券的价格也会上涨。此时你有两种选择:一是卖掉债券,获取差价,因为债券价格会跟随正股上涨;二是债转股,正股价高于转股价才划算。
步骤4:优先保住老本,越接近退休越要保守
做好退休资产规划后,根据自己距离退休年龄的远近,适时调整资产组合的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越接近退休年龄,整体资产组合要越保守,债券配置比例越高越合适。由于债券类资产通常会分配孳息,银发退休族的债券类比例应配置到利息钱足够日常生活所需的额度。
如果一位银发退休者已能依靠债券利息维持日常生活开销,是否意味着剩下的股票类资产就可进行积极操作或尝试更高风险的配置,以提高资产回报率呢?其实,刚好相反,因为晚年生活医疗与各项无法预料的紧急开支增多,股票类资产反而应该视为“老本中的老本”,没太大必要就不要去动它,让这部分资产自行累积升值。一旦真正有急用,再拿出来用。
我们还看到,许多银发族退休后缺乏生活娱乐,常流连于证券交易所看盘。退休者并非完全不能碰股票,但一定要限制自己的投资额度,只能以不影响退休计划的“闲钱”作为股票投资筹码,而不要将过多精力和资金配置在股票操作上。
保持好心态,养成好习惯,多点好爱好,才可以不断提升晚年生活质量,使金钱为退休者所用,而不是让退休者为金钱打工。
准退休族如何克服投资心理弱点?
准退休族在投资理财时,常会因为客观原因影响心态,使操作变得更难抉择。比如为了积累更多养老资金,准退休族可能会赚了还想赚,害怕错失良机;在股票下跌时,不忍心及时止损,怕抛在最低点。这些想法都有碍于作出理性的判断。
准退休族参与投资时就更要讲究中长期眼光,遵守一定的投资纪律,靠配置分散风险,以保证稳稳地存够富足退休的钱。若放任恐惧与贪婪,凭着自己的感觉投资,很容易追涨杀跌,让苦心积攒的本金消失在资本市场中。
那么,在投资理财时,准退休族有哪些纪律需要遵守,又需要闯过哪些心理难关呢?
遵守纪律是首要原则
其实,想要真正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与贪婪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比如为自己制定投资纪律,并切实遵守。
还记得2008年上证指数从6 000点高位一路下行,直到1 600多点,下跌幅度超过70%。但这期间,很多人不懂得设立止损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股票越跌越多,结果损失惨重。
这类人就是典型的投资“无纪律”者,不懂得设立止损点。假若在股市跌幅达到20%时执行停损,在低位又能勇敢买进,还是可以把过去的亏损补上甚至赚钱的。
在实际操作中,投资纪律可以帮助我们在作抉择时理性思考,战胜感性分析。而一旦根据个人特点制定投资纪律后,就要切实履行,否则,所谓的投资纪律就是纸上空谈,形同虚设,自然不会对投资产生任何有利作用。
准退休族和已退休者在投资上有四大弱点,而依靠投资纪律,可以有效降低因此产生的错判。
心理弱点1:明明害怕亏损,却又想赚大钱。